唐代“寒士”何以成为唐代文学的主力军?
(2009-09-24 21:47:04)
标签:
寒士盛唐张说二联杨炯云梦泽 |
唐代“寒士”何以成为唐代文学的主力军?
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寒士崛起。儒家赞美士耕、尚贤举才的思想极其符合中国农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所以在社会各阶层,耕读成了一种社会理想,也成了一种出世入仕的途径,对于“寒士”之辈“学而优者仕”成为追求人生平等的最高目标,唐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胸怀赢得了后人的敬仰。
选几首与唐代“寒士”读书应试放榜从军干政有关的诗来鼓励下现代的人,包括你我。
放榜取仕——
黄滔《放榜日》:
吾唐取士最堪夸,仙榜标名出曙霞。
白马嘶风三十辔,朱门秉烛一千家。
郄诜联臂升天路,宣圣飞章奏日华。
岁岁人人来不得,曲江烟水杏园花。
黄滔对科举取士的赞颂,表达了唐代寒士的共同心声。前二联写放榜之日,后二联写身登龙门后的喜悦。于是,科举考试有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直到46岁才进士及第的孟郊有诗《登科后》云: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的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从军尚武——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从军尚武唐代文人建功立业的理想之一,其边塞诗成为“盛唐之音”也是超迈前人的。
如初唐诗人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边塞是初唐士人们向往建功立业的用武之地,尽管杨炯从未到过边塞,然而诗中表现的立功边塞的志向和慷慨情怀却是那么的激扬!
祖咏<望蓟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在大雪中来到边防要塞,又值边疆峰火正浓,诗人祖咏不禁心潮澎湃,请战赴边的一腔热血,跃上笔端。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从政干政——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充分表达了唐代寒士汲汲于用世的坚定信念,昭示出一种新的人生态度。从政的追求,促成了唐代文人以功业自许的怀抱。
李白还有一首干谒诗《上李邕》也写得气势非凡: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欺年少。”
浩荡之气,快哉如风,一日千里。
入仕济世——
朱庆余以《闺意上张水部》诗云: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写得很得体,很精彩,以洞房新郎自况,喻进士登第即将名扬天下的喜悦,含蓄,真切,诗意浓郁。
就连终身不仕的隐逸诗人孟浩然,其实也并非无意仕途,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他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云: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是赠张说的(一说张九龄),“临渊羡鱼”而坐观垂钓,把希望通过张说援引而一登仕途的心情表现得很迫切,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故诗写得境界宏阔,气势壮大,尤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是非同凡响的盛唐之音。
唐代“寒士”以这样一种普遍的慷慨激昂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表现于文学创作,就产生了唐代文学艺术(特别表现于盛唐的诗歌创作)所特有的理想精神、英雄性格与浪漫气息,形成一种明朗、高亢、奔腾、激越的时代之音,毫无疑问成为唐代文学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