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阶段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

(2010-05-03 00:25:02)
标签:

书法

识字能力

常用汉字

教学目标

教育

分类: 教育随笔

我们民族的汉字源远流长,它集音、形、义于一体,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古老、最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文字之一。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主要是通过汉字传承下来的,可以说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几千个常用方块字是那么的奇妙,一个字可以多音多义,多个字可以同义或近义……可以说识字、写字的过程,就是吸收民族文化的过程,提高文化品位的过程。那麽如何让我们的学生亲近母语,热爱汉字成为摆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并实施了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识字写字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把我们的视野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把握教材特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改革创新识字写字教学的策略方法,切实提高识字写字教学的整体效率。

 

小学阶段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

首先,我们必须全面把握和正确理解语文新课程倡导的识字教学的新理念,是改革创新识字教学策略方法、增强识字教学效率的前提。课程标准总结了相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新的识字写字教学思路,总目标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并根据特点对每个学段都做出了具体的安排

第一学段:(1——2年级)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第二学段(3——4年级)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第三学段:(5——6年级)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横向来看,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目的,过去我们只关注“知识和能力”一个方面。新课程标准则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作出了规定。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显得更加全面。比如,第一学段(1~2年级),在“识字与写字”方面共提出六项目标。第一项“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第三项中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是侧重于“情感、态度”的目标。第二、三、五项是侧重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知识·能力”的目标。第四项是侧重于写字习惯的目标。第六项是侧重于“过程·方法”的目标。
    
纵向来说,三个学段的“
识字与写字”学习目标,彼此联系,循序渐进,体现了学习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各个学段“识字与写字”学习目标十分明确,阶段性十分明显,无论对教材编者还是老师、学生,都便于操作。同时,目标很好的体现了学段之间的连续性。比如识字数量和识字能力的学习目标,各学段是这样安排的:

 

年级

要求认识的字

要求会写的字

识字能力

12

16001800

8001000

学习独立识字

34

2500

2000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56

3000

2500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因此,“识字与写字”目标的全面性,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不仅能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会写其中的3000个字,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了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把字写对、写美观。而学生一旦具有识字的主动性和写字的审美性,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不仅对于识字、写字,对于阅读和写作,乃至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