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艺术——中国历史文化见证者

佛像艺术——中国历史文化见证者

你开窗的角度和大小,就是你看世界的格局和气度
三十几年我走南闯北,游走于世界各地,欣赏不同地方的风景文化艺术
用相机将这些积累了无数人心血的艺术拍摄下来
无论是建筑、空间、景观、人物,还是广告标志、墙壁、地面……
都被我摄于像中,收在心中
近期整理、归类,和朋友分享不同地域的相同事物的不同风情



















简单不简单 ,文化是一种生活的态度,美学是一种生命的灵魂
佛像佛陀塑像的简称,由于形相皆以释尊为主体
所以佛像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理想特征
仍然各尊佛像的形体、容貌和姿仪皆祥和宁静、端祥、庄严
佛像的姿态,有坐像:表示佛陀禅坐冥想或宣说佛法的跏趺坐像
有立像:表示佛陀四处游化,说法度众
有涅盘像:表示释尊将入涅盘时右胁而卧的姿态
他们的造像显得亲切、庄严,表现了慈祥、优美、宁静的审美情调
佛家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保佑人们平安,故很受世人尊敬









佛像原始佛教是没有偶像崇拜的,也就是说不建造佛像
释迦摩尼去世几百年后,佛教信仰的热点地区犍陀罗才开始塑造佛像
因为当时的犍陀罗,是希腊人统治的国家,他们接受佛教后
为了表示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敬,按照希腊人塑造“神像”的方式塑造佛像
以至于形成一场旷日持久的运动。这也就开了佛教偶像崇拜的先河
佛陀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原始佛教传统的中断更标志着一种新艺术的诞生。














藏传佛教像系比较庞大,它们的造型较为复杂
佛像有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造像,有汉地造像
但多数为西藏本地造像,它源于古印度佛教晚期的密宗金刚乘
时轮乘、易行乘,同时又有西藏原始苯教的融入之中,蒙古、汉地
一些风格也融入到藏传佛教的佛像之中








藏传佛教的佛像造型极为丰富多彩,有慈眉善目、面貌安详的显宗佛像
凶神恶煞、多首多臂的密宗佛像、妩媚动人的度母像、面憎目狞的佛母像
极美与极丑、极善与极恶的众神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彩多姿、反差强烈的众佛神世界






藏传佛教佛像很早的存在不是很多
在元代佛像与菩萨的造像中,主要是接受尼泊尔的佛像
主特征:佛、菩萨的面相、四肢比较丰满,额比较宽,肩也比较宽,腰较细
明王等佛像眼睛比较浑圆,身躯比较肥硕,衣纹上不太重视刻画
佛像只在袒右肩的含口处的部分有一些纹饰,右边施禅定印的手臂上有些纹饰
在表示袖口处及佛的腿部施些很浅的线。总的来说,这种比较突出形体
而不注重立体刻画衣纹的徒刑样式,是融入了印度萨尔那待的佛像造型样式
这种造型莲花座一般为宽肩、上下施二层联珠。莲瓣大多为宽肥、表面的起伏比较平缓








藏西佛像从整体来看,大多数是细蜂腰,特别喜欢装饰
眉部阴刻(线),一般眉毛比较长、耳环也比较大
佛的眼睛镶嵌银、佛的胸部呈三角形状,一般耳环是空的
佛的臂钏非常的饱满,但是胎质较薄,佛像的体态比较轻盈
站立的佛像,身体比较明显的可见胞、腰、下肢三部分
给人一种感觉,觉得气势不够贯穿
佛像的四肢比较细,给人感觉非常优美,比较比较匀称














知易行难
恒持刹那
要感动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