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唯一的木雕主题博物馆——三义木雕博物馆

说起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不能不提“三义木雕”
所以老蔡亲自前去参观考察,拍照记录介绍给大家
台湾苗栗三义木雕堪称台湾木雕产业的代表
也因此,台湾第一座木雕博物馆便坐落在三义神雕村之畔
与整个木雕城的景观风貌融为一体,是三义的精神标地
三义乡位于苗栗乡南端,在三义乡的中正路两旁
林立着许多的雕刻店,雕刻在这里已经传承一百年了
现在仍然在居民叮叮咚咚、兢兢业业的工作中继续下去
三义乡的居民约有一半以上都是从事木雕业为主
尤其是大件艺品,非常特别与少见
还没进入博物馆前早就已眼花眼花撩乱
台湾的汉人木雕工艺主要源自大陆闽、粤,清代时
来自唐山的匠师多将技艺发挥于庙宇、宅邸的雕梁木柱
斗拱藻井、门栏神龛等建筑装饰上;原住民的雕刻工艺则属另类风貌
九族中以排湾族、鲁凯族的雕艺最为发达,其家屋的立柱、檐梁等处
往往装饰着大量的图腾雕饰,风格粗犷,富含澎湃的生命力

台湾苗栗木雕博物馆于一九九五年四月九日开馆
馆内不仅收藏三义木雕的传世之作
也涵盖了中国先民木雕、台湾原住民木雕、台湾建筑
与家具中的木雕、宗教木雕、现代木雕艺术等主题
包括历朝各代不同的木雕艺术、清代古董家具、寺庙建筑中的
雀替、虎座、斗拱等部位,以及雅美族渔舟、排湾族门板的祖灵
百步蛇图腾,甚至还有来自非洲、大洋洲、南太平洋等
土著民族的木雕器物,琳琅满目

展示厅特有的风格及特色,让每个参观者在空间的变化中
深入的情境,一边欣赏精彩的木雕艺术作品
一边透过精心的展场规划,展现雕刻家手下的无尽幻化
每一个空间都有精湛的刀法,每一个角落都有艺术的
结晶与求真、求善、求美的灵魂
木雕博物馆内首先叙述三义木雕的起源,令人惊讶的是
三义的发展是可以明确拿出人、事、时、地、物的有规划发展
从1918年当地乡民吴进宝捡拾枯木加工做摆饰,被日本人发掘
进而与日本人研究如何大量加工生产这些枯木艺术品
到近年来,发展出个人风格独特的艺术创造,一百年间
造就了几乎有50%的乡民以木雕为业的乡镇特色,且名扬国际
参观展览过程中,近距离欣赏大师们鬼斧神工地
具有思想性的精品力作
博物馆每年都举办一次木雕艺术节
艺术节期间还举办各种木雕艺术比赛,吸引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参与
节庆活动和木雕竞赛引来大量观众,观众带来购买力
不仅如此,近年来博物馆每年还录取16名美术学院的学生
进入馆里的培训班,学习与木雕相关的知识和技法
再来看博物馆的建筑
2003年三义木雕博物馆扩建案荣获台湾建筑奖首奖
以单一的木文青水膜作为墙面的素材,室内外都没有拼贴任何的
表面材料,只是以实虚切割、木头隔栅和玻璃开窗
来区别不同展示空间的属性,以石墙清楚界定的垂直动线
中庭的屋顶以玻璃天窗引入大量的自然光线
映照在较大型的木雕艺术品之上,借以丰富其立体表情
感受到实体和虚体空间的光影变化
相对于室内空间处理的简约和谦卑表现,建筑师将此
建筑物视同雕刻创作一般,他们依照机能需求和空间属性
所切割出的实虚空间,也模仿木雕刻切割、刨锉的手法
用以丰富建筑的造型和表情,使其也成为一件艺术作品
新馆的设计是以展示艺术作品为主,建筑形式的表现为次
建筑师以一种谦卑的心态主导设计理念,让光、影和雕刻艺术
成为空间的主角。而清水墙面的木头纹路,更渲染了三义木雕的艺术氛围
确实令人感受到设计者的用心。难得建筑师能投入如此心血
尝试大小规模的施工试验,克服清水膜灌制时所可能产生的变色
和蜂窝问题,并以优异的工程技术和精彩的空间设计
获得了2003年台湾建筑首奖的肯定
木纹清水膜以松木为模板,自然呈现出木材本身天然的肌理
以模仿木雕刻的手法,丰富建筑物的造型的表情
借以木纹清水混凝土塑造体量的意象及质感
中庭空间中,实体及虚体空间所造成的光影变化
松木纹理的清水混凝土墙面,不同时段的光影变化映照在
清水膜木纹上,呈现出木材天然的特色
台湾木雕向来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联,从饮食起居到信仰仪式
都离不开木雕工艺;大陆木雕以精细的雕工取胜,技法精益求精
兼具装饰与实用,重现历史余韵;而英国木雕则善用简单线条和图形
展现抽象思考与创新
雕塑作品往往通过不为人所见的层面,反映藏匿于作者内心的情感行径
无论大陆木雕、台湾木雕抑或海外木雕,鲜明的艺术流派和风格特征
形成绝非一蹴而就,它甚至有着上千年的传承与发展
木雕艺术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
植根在民间,传承在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