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渔人码头出发,探访台湾北部最古老的城堡“红毛城”

从渔人码头出发,探访台湾北部最古老的城堡“红毛城”

2013年回台过年,在这短短的假期中,匆匆采风了台湾四个城市
无论到那个地方,我都会用心去找寻生活中的感动
这是我离台10余年第三次去淡水渔人码头
去年曾经专门抽出时间来此欣赏淡水八景之一“淡水夕照”
“渔人码头”概念最初起源于美国加州旧金山Fisherman's Wharf
那里原来是渔民出海捕鱼的港口,在失去了码头功效后
经过商业包装,形成了有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地段
淡水渔人码头东连大屯山脉、西隔淡水河与观音山相峙
闻名遐迩的 “淡江夕照” 于此可以一览无余









淡水渔人码头是台北县重要的观光活动休闲的场地
渔人码头边停满了许多渔船及游轮,更常成为广告片拍摄的场景
330多公尺的木栈道、堤岸咖啡和超大的港区公园
构成一个环状动线,让人们可以完整流畅的体验渔港风情
站在步道远眺对面的观音山和出海口尽头的台湾海峡
看着夕阳从水平面上缓缓落下,美景之盛,令人流连忘返


淡水情人桥又名人行跨海大桥,是一座流线弯曲造型的单面斜张桥
横跨港区,大桥就像一面白色风帆,传递着一帆风顺的祝福
伴随着渔人码头的微风,怡然自得漫步到红毛城
时光仿佛也是慢悠悠地游走,走进红毛城就像置身欧洲的小镇。
红毛城,古称“圣多明哥城”、“安东尼堡”
是台湾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
最早是荷兰侵略者为控制北台湾所建的荷式战略城堡
现为台湾的一级古迹,也是淡水历史文化的表征
更更被视为见证台湾300多年沧桑的缩影


17世纪初期,西班牙人在淡水河口边的山丘上,兴建圣多明哥城
之后,在击退西班牙人的荷兰人,在圣多明哥城的城址附近
重建一座更为坚固的城砦——圣安东尼堡
来到台湾的外国人因长期航行与本身发色稍淡且偏红
所以当地人大多称外国人为红毛番,红毛番住的地方为红毛城





红毛城古迹区概指主楼、英领事馆及南城门等三处
红毛城是一座方形、红色的建筑,四周围有3米高城墙
是台湾所有古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厚墙
它的地基深、墙壁厚,加上“外石内砖”的砌法
在古代可不畏炮火的攻击,里面的摆设仍依旧时,也颇具荷兰风味



淡水的维多利亚建筑
英国领事馆位于红毛城东侧,建于1891年
是一栋红砖、拱廊的两层洋楼建筑,是典型英国殖民地建筑式样洋房
领事馆完全不同于红毛城强硬、封闭的城堡性格
是精美的砖造建筑,墙壁为清水红砖,屋顶是闽南红瓦
英国建筑师设计、中国技师施工
建筑材料大部分取自台湾,但一楼屋内彩色地砖是爪哇产品
一楼回廊立面是弧券拱,二楼回廊立面是半圆拱
回廊兼具遮阳挡雨的功效










建筑物内部墙上挂置历史图片,与家具摆设一并展出
让游客除了认识本古迹保存区的历史外,更可了解早期台湾历史
主堡内还留有英国人留下的焚字炉与保险柜,另有一些火器和古图片

回廊的栏杆使用「绿釉花瓶」,这是结合中国陶艺与西洋建筑之形式
此法常见於十九世纪建於东方国家的洋楼。
「花瓶」运用在建筑上是取其「平平安安」的吉祥意义
每组栏杆设十个花瓶更有「十全十美」的福气


闽南工匠、闽南砖
“红毛城”筑在圭柔山顶,巍峨高耸,面对淡水河,水光山色尽收眼底。
主堡内分为上下两层楼,内部采用半圆筒形的穹窿结构建造
上下楼的穹窿方向相互垂直,让主堡更加稳固
英国人进驻后,除了将尖形屋顶改成平台式
在东北及西南角位置增设角楼二处,二楼南侧外也增建露台
露台上同样设有雉堞及枪眼,居高临下看守,以防止入侵者侵扰
最重要的是英国人将原先灰白色的红毛城,粉刷成红色的特色墙身
红色墙身也因此成为“红毛城”最强烈的形象表征




古堡内无论是大红墙砖还是地砖,都来自闽南
地砖是大块方砖,墙砖是长方形的细条砖,这是闽南人家居的传统装饰
由于历史上许多福建人移民来台,一般都是乘船在淡水上岸
从而使淡水成了闽人渡台开发的第一站,所以,当年建筑“红毛城”时是西班牙人招来了闽南的工匠,这些红砖也是从闽南运来的
因此,尽管整座建筑的风格是西洋式
但厨房里用红砖砌起的灶台,仍然保留着闽南风格


红砖尽管经历近四百多年的沧桑
有的已经磨损成斑斑点点,但鲜红色泽依旧



园区内最大的两件陈列展品便是红毛城主堡与英国领事官邸
细部建筑物可分成荷、英与内部建筑相关的陈列展品
红毛城主堡底楼以呈现牢房原始面貌为主
二楼设置介绍大航海时期的资讯展示板
领事官邸一二楼皆以呈现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贵族居家样貌
并于仆役房展示淡水港的发展史

红毛城主堡外还留有多门当年的铁制大炮
是后来才由附近的中国炮台移来的
其中炮身字迹较明显者仍可看出「嘉庆十八年铸造」的字样




倚楼听风雨
在黄昏时刻,倚坐在「红毛城」露台看著夕阳西沉
有海口吞日之美景,这就是有名的「戍台夕照」
清林逢源有题诗〈戍台夕照〉:
高台矗立水云边,有客登临夕照天;书字一行斜去雁,布帆六幅认归船;战争遗迹留孤垒,错落新村下晚烟;山海於今烽火靖,白头重话荷戈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