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佛教,闹市中的秘境——崇善寺

标签:
杂谈 |
千年的佛教,闹市中的秘境——崇善寺
上次太原之行,不仅仅领略山西博物院的地上博物院
同时也参观了具有古朴艺术之美的崇善寺
崇善寺始建于唐,初名白马寺,后改崇善寺
据寺内所存的一幅明版崇善寺建筑全图来看,崇善寺有大殿六座
院落十八座,殿阁楼台、堂廊等近千间,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
清同治三年,崇善寺失火,寺内主要建筑化为灰烬
仅余大悲殿一组得以保存
信步上前,山门右额的“宗唐遗址”四字映入眼帘
太原古城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故乡
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故乡
在唐朝佛教已经进入到鼎盛时期,“宗唐遗址”自有其意义所在
门前有铁狮一对,明洪武时期所铸造
步入古朴的山门,雄伟的大悲殿就屹立眼前
它是太原市现存最完整、最标准的明代木构建筑
大悲殿台基不高,但月台却很大,月台两侧,有左鼓右钟,
两个小巧的六角亭子,大院东南拐角有一处大钟楼,高达20多米
楼上悬挂着一口正德元年(1506年)铸造的大铁钟,总重9999斤
采用了宫廷中惯用的金碧彩绘,给人以富丽、典雅的感觉
殿内正面是一尊8.3米高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
在大殿内的两侧,排列着几十只古色古香的藏经柜
一部清代和尚刺血手写的《华严经》,特别引人注目
在屋内我徘徊了很久,不断感叹古人的伟大
雕刻之精美,色彩的丰富,纹理的细腻
崇善寺三宝:
藏经是它的第一宝。寺内保存着木刻印刷史上的早期珍贵版本
北宋《崇宁万寿藏》和南宋《碛砂藏》
崇善寺的第二宝,就是两套壁画临摹本
一套是《释迦世尊应化示迹图》,描绘了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
另一套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描绘了善财童子参拜诸佛学法的故事
明朝崇善寺大雄宝殿外的长廊上,原绘有84幅《释加世尊应化示迹》及53幅《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但到了清朝时已经毁烬
这两套摹本,虽经五百余年风雨,依旧鲜艳如初,被人们称为“宝石画”
崇善寺的第三宝,就是大悲殿正面须弥座上的三尊泥塑贴金菩萨立像
这三尊佛像是明洪武年间塑制的,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
树叶在风中慢慢飘落,没有人注意到时间它那么仓促来过
它记载了崇善寺的光辉岁月也记载了同治年间那场大火,所留下的遗憾
如今崇善寺面积虽然仅为原寺的四十分之一
却集中了许多价值连城的文物和资料
以其所独具的典雅、和谐、古朴的艺术、充实的魅力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登门造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