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雕刻艺术殿堂——台湾三峡祖师庙

标签:
三峡微软雅黑祖师庙李梅树清水祖师杂谈 |
分类: 世界尽收眼底 |
参观了藏匿此处的著名庙宇古迹——三峡祖师庙
记得刚念书那会参观了一次,因为年少轻狂
并没有足够的领悟其中的博大精深
年逾五十,再次莅临于此,四肢百骸无不酣畅淋漓
仿若进入了无止境的妙法天堂
每一处设计,每一次巧妙匠心,每一个屋檐转角
蕴含着的学问与能量触目惊心
三峡祖师庙,也叫三峡长福岩,全名为三峡长福岩祖师庙
主奉来自福建泉州安溪县的高僧清水祖师,为台湾台北县三峡镇
著名的古迹,也与艋舺祖师庙、淡水祖师庙合称台北地区三大祖师庙
三峡祖师庙的历史悠久,在清朝时期即已筹建
最早可追溯到1767年1833年该庙因地震有部份毁损遂进行
第一次重建。在1899年进行第二次重建。1947年由李梅树接管
进行了第三次的重建计划
祖师庙的建筑风格和一般台湾庙宇不甚相同,
全石作的壁面,在祖师庙中找不到如一般庙宇的彩绘壁画
所有壁面皆为石材,因此壁面的装饰也以石刻浮雕的手法呈现
梁与枋无彩绘、无拱形,皆以浮雕呈现,并加以贴金装饰
从外形看,型较一般庙宇来得瘦高,檐口比一般庙宇拉高许多
三峡祖师庙的建筑特色在于其石材的雕刻,除基座的造型较为简洁外,其他庙体的建筑部份皆有繁美的石雕。
三层双龙柱与百鸟朝梅柱
祖师庙前殿左侧的檐柱与藻井雕刻, 可看到许多鸟类
祖师庙大殿,可看到“三层双龙柱”与“百鸟朝梅柱”
最吸引人的是三峡祖师庙大殿内的20根步柱的石雕
除龙柱外,尚有双龙柱、单龙柱、花鸟柱与对联圆柱
大殿的“三层双龙柱”、“花鸟柱”与“百鸟朝梅柱”
可说是庙中最重要的石柱雕刻
清水祖师略传
清水祖师,又称「麻章上人」,闽南一带多称为「乌面祖师」
台湾则称为「祖师公」、「祖师爷」。根据三峡长福岩所记载:
祖师,本名陈昭应,河南开封祥符县人。其祖上征契有功
历封镇疆抚布政,崇信佛教,训子弟以忠孝报国
其生前隐居于清水岩,故称清水祖师。
三峡祖师庙格局本为五门三殿式,但后殿迄今仍未建
前殿屋顶为假四垂脊,正殿为重檐歇山式,其上有华丽的剪黏装饰
全庙木雕、石雕均为名匠手艺,并有画家提供画稿,极具艺术价值
三峡祖师庙由台湾著名画家李梅树亲自主持
自1947年他投入半生岁月重建工作,广邀庙宇建筑名匠
雕刻家、剪黏艺师及艺术家们共同参与,并引领艺专雕塑科的
学生发挥其专长完成铜铸作品,不仅成就了祖师庙整体之美
更赢得「东方雕刻艺术殿堂」之美誉
三十六年呕心沥血
「吾生有涯,艺术无涯,欣然回首,
一甲子的苦苦追寻操索,深觉个人对艺术之贡献未能达到
真善美之至高境界......。」这是李梅树在画集中的自序
三十六年的时间,李梅树教授耗费了半生的心血在建庙工程上
独排众议,主张有计划的整建, 并到全省各地名庙参观
自己绘制设计图,然后公告广征匠人,并四处找寻优秀的匠师
工程中的一石一木,都需经过他的认可才能制作施工。
长福岩重建的细致﹑考究,其成就都是由李梅树所促成
宏扬传统文化、吸引观光客以繁荣地方
以艺术之美善化群众,其建庙的三大理想
纵观李教授一生,为民间艺术呕心沥血,在教育 ﹑政治亦甚活跃
确实颇负传奇性,且令人内心无限景仰。
仔细观看,你会发现三峡祖师庙内
有很多的狮子雕刻,更为震撼的是每只狮子都不一样
而狮子口中的狮球都是活动的!
三峡祖师庙装饰意味极为浓厚,承袭传统建筑的精神
外型看起来很严整,传统工艺与正统美术的结合
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祖师庙内的很石作包括了基座、舖面及結構體的
柱、壁、楣樑及非結構體的石獅、石鼓、石窗等。
石材中除了中殿的點金柱、附點柱及石堵局部和舖面局部為
花崗岩外,其他皆使用觀音石
而木作则多被用于結構木作(樑、柱等)
及裝飾木作(員光、網目、看架及 藻井)等
总结其特点
1、全部都以藻井做成暗厝形式,以往只有殿堂式的庙宇的
中殿及三川殿才用这种做法 ,以代表尊贵。
2、壁体全用石作。
3、梁、枋形,和传统椭圆形不同,且不用彩绘
而以浮雕贴金做为装饰,其格调迥异 。
4、厢房为两层楼式,楼板及梁使用钢筋混凝土构造
二楼再以古法做出侧殿及钟鼓楼 。
5、外型雄伟且向垂直方向延但,并受李梅树教授写实风格的影响。
三峡祖师庙建筑均以精雕细琢,殿内之木雕,石刻,浮雕或铜铸
无一不是匠心独运鬼斧神工之杰作。三峡祖师庙实为一座代表
传统文化的艺术馆,亦可称为雕刻博物馆,常年吸引无数中外游客
艺术专家学者及友邦贵宾莅临观赏,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