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生诗集《轻叩门环》序

(2020-12-14 16:54:28)
标签:

轻叩门环

诗集

同窗

老三届

苏州

分类: 散文、随笔

平生诗集《轻叩门环》序


                       贵在执着地叩击心灵

平生诗集《轻叩门环》序

       轻叩门环,

       休扰了抱孕吴越的一湖碧水,

       莫惊了姑苏雨巷的绵绵花伞。

       苏州的门环从来拒绝粗鲁莽撞,只容你轻轻地叩击,稍有不恭便冲撞了吴地水乡的和谐宁谧。平生寓居苏州执着为诗,他的诗集掬取“轻叩门环”这样雅致的名称,我为他骄傲!

        2011年我为他第一本诗集《洞箫短笛》作序,认真读了他200首旧作,为他在古老而日渐荒疏的诗歌道路上执着地跋涉而惊叹。而今,平生又推出近年新作品集《轻叩门环》,我由衷地为他喝彩并欣然应约为之作序。因为是少年同窗,便有化不开的厚重故旧情愫。无论他的旧作新作我都认真地,逐首逐行逐句逐字地研读。探究其作品的寓意,感受其写作的所思所想,体味其为詩的辛劳。平生是勤奋努力并有精神追求的,在物欲汹涌横流的当下,孜孜矻矻把晚景托付给诗歌的人,依我看是百里千里挑一的俊才,和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富翁在人群中的比例等同。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精神!

       我和平生同属文革中的“老三届”高中毕业生,说起这个话题是因为新诗集又选辑了《洞箫短笛》中的部分旧作,那些诗作在我看是浸淫着那个年代浆汁的,选入诗集,无非是为着保存个人真实的历史足迹。透过这些诗作,让我们回忆起那个年代恐怖的社会氛围。平生和我一样都是黑五类子弟,他的父亲是黄埔出身,起义的国民党军官,解放后一度被安置在军事学院任军事技术教官,一位干练深沉的长辈,解放后的政治运动后,张父沦落到街道小工厂当了一名铸造工人,一个薪酬低劳动强度大的苦脏累工种,那种身心的摧残可想而知。我对平生的父亲怀着一种复杂的感情(我的父亲49年后去了台湾)直到他去世。值得一提的还有,平生的母亲和姐姐,一代很传统的朴素贤良的妇女,我对她们印象深刻。我们同窗时,正是平生家道中落之际,一家人过得很艰难。顺便说一句,平生写了那么多诗作,唯独缺失这几位我所熟悉爱念的亲人的身影,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遗憾。

       平生回忆谈起过,六十年代国庆中学生参加游行方阵,全班都上唯独我俩被排斥在外,受冷落的两个小男生,可怜巴巴地坐在学校操场边的路牙上,悲催地看着同学们激情严肃地操练,在我们遇到的诸多不公平中,仅此一例的画面,那不是叩击,而是足以猛烈撞击我们心灵一辈子的伤痛!可是尽管遭受如此不幸,平生后来的诗作一点也没流露出不满,他比我进步多了。及至当了老三届知青,无端地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被政治家狠狠耍了一把,还革命革命的豪情万丈,平生真的单纯的近乎傻。从他身上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年的政治教化,是如何无比的强悍没商量!我们要郑重地告诉后辈人,欺骗愚弄青少年的文化大革命是极其卑鄙的政治运动。这是我当时为《洞箫短笛》作序时,想说而最终没说的沉重话题。生活的沉重造就文学的厚重,希望读他的旧作时,读者多从这个角度反思,我认为这才是那些诗作的实际寓意。

       老三届是一个历史上的特殊群体,一个被愚弄被抛弃的群体,我在《又见老三届》文章里曾经讨论过,说这一群体,是共和国的同龄人,青少年长身体时遇上所谓三年自然灾害,该读书时遇上文化大革命,该就业时遇上上山下乡,该成家时遇上计划生育,上有老下有小时遇上下岗等等,总之苦难伴随一生,命运多舛。平反昭雪、落实政策却一样也挨不上,还不如“右派”来的实惠。老三届、知青都是社会的一个符号,都对社会无足轻重,它们都将在当代历史中自生自灭,没有什么可荣耀的。老三届现在都进入人生暮年,大多渐渐被岁月生活磨砺得衰老平庸。平生却没有放松进取虚度光阴。通过自身努力,受过高等教育,当过医生治病救人,数十年行医不忘诗文创作。时下许多老三届的心态还停留在知青时代,还说些“火红岁月”、“青春无悔”之类非理性的话。平生却与时俱进,把那个时代封存在旧作诗文里,让后辈能从他的诗文中探索到真实的历史。他的新作品毅然走进了新时期,走进了当下,并且富含着他居住的苏州吴文化特色。现在平生计划着系列诗文结集面世展示文学成果,可谓老三届中的佼佼者也。

       平生退休了,结束了“悬壶济世”生涯寓居苏州,在他的心中依然悬着一件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一支不断轻轻叩击自我心灵的如椽大笔。他的近作抓住了苏州这座古城的灵魂特色,自然景观人文气韵在在可见。诸如“小桥黛瓦粉墙,垂柳航船驳岸”;“桃红柳绿河畔,石板水井小巷”;“飞檐翘角门槛,抱鼓门当隔栅”;“黄桔银杏红梅,活鱼白虾蟹黄”。显然借鉴了古人“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的手法来描写水乡苏州,这无疑是恰当成功的。如果创作时再细推敲,在炼字炼句上下些功夫,可能会更精彩。在他的主打作《轻叩门环,重访水乡》中,我们见到了人文和环境的融糅描写,如:“穿桥过巷在烟雨朦胧之中,又见船娘印花布的衣裳。”这样的典型意境,非水乡江南,别处哪儿有?又“水磨腔的昆曲,慢板悠悠吟唱,唱湿了青石板,吟满了桥下的小船。古戏台上,谁唱西厢?”更是苏州独有的景致。此外,平生还不忘寻访呼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明末清初吴门思想家顾亭林故居,这就使他的诗作平添了几分历史感。

       苏州有太厚重的文化底蕴,我在研究吴文化课题时涉猎颇多史料,我认定吴文化是中华文化中高雅主流文化的代表,现在几乎被时代忽略。平生的诗作委婉优雅,具有吴地文化特质,我一看便知,他在这方面有了文化的自觉,比起早年的作品更倾向发掘思想性,也更多浸染江南水乡意韵。希望他今后的诗歌创作更多地观照苏州的地域文化积淀,光大吴文化精神。

       平生没有辜负苏州这一方水土,看得出他在用心地解读,用心地书写,用心地宁把他乡做故乡。他在苏州有一大群网友文友和“粉丝”,写作交际其乐融融,这是我乐于看到的我的少年同窗的晚年生活。

       平生此次出诗文集,在电话里曾对我说过,等到“一蹬腿”时,几本诗文就是留给女儿的“遗产”。在为着物质遗产争吵得沸沸扬扬的当今社会,平生的守望是不是与其形成强烈反差,是不是很有可贵的人文精神?我衷心地赞赏他的执着追求,我说这本身就是一种高雅的行为艺术,似有一种持续地、轻轻叩击我们心灵门环的力量!

 

 

 

 何孝廉

 2012年立秋日于南京

 

(序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原院办主任、南艺学刊《音乐与表演》特约专栏作者、音乐理论家、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

附言:2<<洞箫短笛>>----已发布,见前文。 


平生诗集《轻叩门环》序

平生诗集《轻叩门环》序

平生诗集《轻叩门环》序

平生诗集《轻叩门环》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