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寿在南通——南通游纪之五

苏州的刺绣,素负盛名。城郊几乎家家养蚕,户户女子弄针刺绣。沈寿者,是一位苏绣女子,以精美的绣品名震京华,载誉世界。被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喻为“针神”。
沈寿,原名雪芝,字雪君,号雪宦,1871年,出生于江苏苏州海宏坊一个古董商的家庭。其父沈椿,曾在浙江任盐官,酷爱文物,富有收藏,后开了古董店铺。雪芝自幼聪明手巧,七岁弄针,八岁学绣。其从小便随父亲识字读书,家藏的文物字画,给她以丰富的艺术薰陶。
雪芝20岁时,与出身书香世家的余觉结婚。余觉能书善画,婚后夫妻俩一个以笔代针,一个以针代笔,画绣相辅,相得益彰,后被美誉为“绣圣”。1904年10月,清慈禧太后七十寿辰,余觉和雪芝献上《八仙上寿图》和《元量寿佛图》绣品。慈禧大加赞赏,称为“绝世神品”,亲笔书写“寿”字,以赐名。由此,沈雪芝改名“沈寿”。
1905年,受清政府委派,沈寿远赴日本进行考察,交流和研究日本的刺绣和绘画艺术。沈寿开始接触西洋绘画,她将西洋画中讲究光线,透视的优点,融进了苏绣中,创造了“仿真绣”。回国后被任命为清宫绣工科总教习,在中国近代刺绣史上开拓了一代新风。
1914年,受爱国实业家张謇之聘,沈寿赴南通,担任女工传习所所长兼教习。余觉则担任了南通平民工场的经理。她在教学中,以刺绣为主,兼学绘画、语文等课程,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为苏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沈寿是一位出色的刺绣艺术家,还是一位富有经验的刺绣教育家。在教学中,她主张“外师造化”,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南通女红传习所培养了许多苏绣人才。南通的绣品也逐步形成了“细”、“薄”、“匀”、“净”的风格,在国内外打开了销路。
1910年,沈寿用仿真绣技法绣制的《意大利皇后像》,在意大利都朗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优等奖。1915年,美国在旧金山,举行为纪念巴拿马运河通航博览会,沈寿的《耶稣像》获得博览会一等奖。
沈寿,在南通,正如张謇评价:“授绣八年,勤诲无倦”。沈寿不幸积劳成疾,实业家张謇请名医为沈寿治病。期间,“惧其艺之不传”,张謇征得她的同意,亲自动手记录整理她的刺绣艺术经验。沈寿边回忆边口述,终于写成《雪宦绣谱》一书。张謇在序言:“积数月而成此谱,且复问,且加审,且易稿,如是者再三,无一字不自謇书,实无一语不自寿出也。”《雪宦绣谱》是沈寿四十年艺术实践的结晶。全书分: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绣通,共八章,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苏绣艺术经验的专门著作。
1921年6月18日,沈寿病殁于南通,终年48岁。据其生前的愿望,张謇将她安葬于南通马鞍山墓地,墓门石额上镌刻着张謇的楷书:“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之墓阙””。
后有人,议论沈寿与张謇之间诽闻逸事。张謇对沈寿,尊敬乃至崇拜,始终保持分寸和尺度。沈寿病重,张謇把豪宅“谦亭”让出来,供其养病,饮食起居,关怀有加。其丈夫余觉,后来连娶两房小妾而冷落于她。在编写《雪宦绣谱》时,彼此感动与动情,并予秀发绣品与深情诗文相赠。只能说,沈寿与张謇是知音、知己罢了。
如今苏州石湖畔的渔庄,有“余觉故居”,展示了沈寿的生平与珍藏的绣品。苏州古城区马医科巷东部之绣园,是沈寿访日回国后购得,曾在此创办“福寿夫妇绣品公司”,并设“同立绣校”。
苏绣大师沈寿已去,其艺术长存。人们看到她绣的作品,为之倾倒、惊叹。沈寿以其智慧与灵巧的手,把传统的苏绣提升到绚丽神奇的艺术境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