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21岁学生何伟锋突发急病,同宿舍的室友随即背着他前往校医室抢救。据学生所述,在抢救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校医诊断失误、氧气罐毫无氧气、拨打120延迟等一系列怪现象。而校方则否认以上问题。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做出书面回应,将会同卫生部门加强高校医疗管理。
这件事的是与非目前尚未有定论,但却掀起了公众对校医院的讨论。校医院能让人信得过吗?目前我国高校医疗现状面临着怎样的问题?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此走访多所高校医院,并采访业界专家,探寻高校医疗建设之路。
缺医少药设备不足——校医院靠不住?
“如果你生病了,你会去校医院吗?”近日,西安石油大学学生通讯社发布的一则状态在“人人网”上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不少学生回复“校医院靠不住”。
“校医院大病治不了,有可能还会耽误事。”不少学生反映,目前高校校医院和医务室的医疗设备不齐全,耽误治疗。
中国石油大学曾向全校师生发放有关校医院质量的问卷,在473份有效问卷中,有半数人认为校医院的医生不一定能准确把握病症,对症下药。有同学反映,自己呕吐腹泻的症状在校医院诊断为“痢疾、需要住院”,结果到大型医院检查的结果却是“普通急性肠炎”。
“你看你需要吃点什么药?”一位西安石油大学校医院的工作人员曾这样问前来就诊的同学小胡,那次经历让他对校医院“很失望”。
目前,众多的高校医院日常接诊范围仅局限于感冒、发烧、腹泻以及轻微的外伤和跌打损伤等常见病的治疗。对于一般的疾病,医生开药基本都一样,感冒无非就是板蓝根、银翘片,发炎则是开头孢、小柴胡。“看病治疗无须望闻问切,三包良药管尽春夏秋冬”这句广为流传的打油诗正是目前高校医疗的最佳写照。
西安石油大学校医院的潘医生坦言说,作为一个非医学类高校医院,主要提供初级卫生保健和二级医疗服务,很难达到大医院的医疗设备标准。“由于医疗设施跟不上,校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自然不能满足所有同学需求。”一位值班医生说。
清华大学的小程前几天由于急性肠胃炎,天没亮就被室友们叫来的救护车送进校医院。 “救护车差不多在打999之后的15分钟后就来了,也有专门的医生负责急诊。”小程对校医院整体的水平很认可,过了两天基本痊愈。然而,让她不解的是,校医院的医生告诉她,原本应该输液的药品临时用完了。
“医生问我说能不能吃口服药,不然就要等到8点以后才能输液。”最后小程只能带着医生开的两种口服药,在室友的陪伴下,忍着痛艰难地走回宿舍。
在“南昌大学”贴吧,一则名为“说说南昌大学的校医院”的帖子有108条回帖,不少同学对前湖校区南大校医院的药品管理颇有微词。
针对这种情况,南昌大学校医院杨院长说:“校医院主要医治的是一些常见病,备的也都是一些常用药,当一种常用药用完之后,可以用相同疗效的药物进行替代。”
除了药品短缺,校医院的医疗设备也大多十分寒酸。在不久前发生猝死案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急救氧气用到一半就没了。
从校医院转大医院———学生自主选择性有多大?
也有一些高校学生认为,校医院的药品价格普遍比校外地,适合学生的消费水平,能够方便学生的生活。“校医院挂号就诊不用排很长的队。是医保卡定点单位,买药可以报销,相对便宜。”
校医院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工作,由于医疗水平有限,遇到重病、重伤等紧急状况,全国大多数校医院都会将学生送到就近的大医院就诊。
由于学校顾虑医疗费支出,不得不在用药标准、同意转院上动心思,千方百计少开药、少转院,所以很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
许多高校校医院的转院制度规定非常严格,必须先经校医院医生提出转院建议,经科主任或指定的副主任医师会诊后,方能转往合同医院;转非合同医院需先由校医院转诊至合同医院,由其开具转诊证明后,再经校医院相关科室医生开转院申请单,报主管院长审批。这样如果没有校医院的转院单,去其他医院检查,学生要自己承担费用。
北京某高校学生小王,在紧张的复习考试期间,有一天突然头疼欲裂,去了校医院就给她开了几片止痛药,过两天小王头痛更严重了,在她一再央求下,校医院才给她开了转诊单。转到人民医院后,吃了两天药头疼便好了。“校医院水平实在不敢恭维,要是他们还不给我转诊,我自费也得去外面医院看,不然考试都没法考了。”小王说。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毗邻北京多所大专院校,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接受相当一部分高校转院的患者。医院相关负责人仰东萍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高校医院医疗水平各有不同,在重症诊治上接诊医师要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及校医院医疗技术、设备情况等适时转院为宜。”仰东萍介绍,目前高校校医院的医疗水平很难一概而论。
经费不足,处境边缘——尴尬的校医院
高校校医院多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由于政府包办高等教育,大学校园除了教学和科研,还负责全校师生的吃住医疗。随着高校办学体制的改革,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许多高校相继建立了后勤集团,高校医院作为后勤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尚未脱离其原有“事业性”特征,基本上还沿袭着原有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作为非营利性机构,校医院的创收形式少,无论是投资建设、人员工资还是设备资金基本都是由学校内部承担。
因此,高校医院面临经费尴尬。“高校医院一部分经费由国家和学校拨款,另一部分参加社会的医保。学校的补贴不多,就出现了需要面向社会的服务来收费‘养活’自己的情况。但毕竟校医院里外面来看病的人很少,在经费上不足方面,高校医院会比社会上的医院更明显,因为它没有来源。”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孙东东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
过去,国家把大学生当干部培养,大学生的医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采取的也是公费医疗保障制度:政府承担80%,是直接划拨给学校的,剩下的20%,由学校和学生负担。在大学生纳入医保体系之前,校医院每年医药费用超支现象都非常严重。
目前仍有部分高校仍采用公费医疗,没有纳入社会医疗保险,而国家的公费医疗标准多年未变,分摊到每一个学生每月可能10元钱都不到。
“多地方高校由于扩招规模大,学生医疗费用更是不堪重负。”2007年,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陈国钧就曾痛心地说,“几个大病学生把一个年级甚至整个学校学生的医疗费都花光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尚没有出台一套高校医院法规或规章制度,比如多大的高校要有多大的医院、医护人员的比例、科室的设立如何更加科学化、医院应该具备哪些软硬件设施等等问题,导致校医院在设立和管理上无章可循。
孙东东介绍,高校医院的定位是服务校内师生、职工,服务面窄,范围有限。同时,由于服务对象以学生占绝大多数,涉及病种较少和严重程度较轻。“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医生都不愿意来校医院,校医院作为学校的附属机构,也不受重视,学校的主要任务还是教学嘛,定位很尴尬。”
高校医院编制和考核上的“尴尬”将大多数水平较高的医护人员拒之门外。“校医院人员的人事编制在学校,属于事业编制,但考评要和其他的社会医疗机构一起评,那他们显然没有办法和大医院的医生相比。”孙东东说,“这样吸引不到高水平的医生,而校医院就成为安排学校引进人才后,安置其亲属、配偶的单位。”
聚集着一批水平相对不高的医护人员,高校医院在吸引人才上陷入一个怪圈。孙东东举了一个例子:“我知道有个学校引进了一个学者,他的夫人是主任医师,水平很高,学校想将她安排进校医院。她在那所高校的校医院转了一圈,就坚决不愿意进校医院,怕把自己给耽误了。即使要去离家远的医院,但只要能够促进自身发展,也有吸引力。”
加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校医院未来发展方向
“在一个紧张的学习阶段,年轻人容易出现精神紧张,就像这次广东发生的事情,高校医院在急救方面应该尤其加强。”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会长、卫生部医改司原司长于宗河认为,校医院属于社区医院,除了看一些常见病外,应加强急救能力,尤其是对“心肺复苏、急救、对疾病危险性的认证、急救处理,这些环节应该是掌握的,如果不能处理的马上正确转诊。”
2010年,浙江师范大学医院的胡高楼医生认为,高校医院不仅要加强夜间急诊医疗服务,还应该定期向学生开办医疗讲座,让学生掌握急救知识。
在医院加强医生队伍建设的同时,孙东东强调高校学生针对急诊需要有清醒的认识。“遇到急诊,建议还是先打120找急救中心,社区医院毕竟缺乏完善的、抢救的条件。”
孙东东介绍,现在,我国大多数大学没有校医院,只有医务室,就算有校医院的,业务也因不少问题而无法提高。而国外,有相当一部分的高校没有校医院,但采取社会化的方式,引进其他的健康机构,作为社区医疗的一部分。
今年23岁的小吴(化名)在美国中西部的一所普通大学求学,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一般看病去学校从社会上引进的健康中心,“干净、整洁,医生特别细心,学生有些小病痛都会去那里”。而遇到急病,第一反应就是拨打911。“急诊就该打急救电话,大家都会这么做。”
2002年4月,北京市首批28所高校医院正式对外开放,转轨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社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北京市将协调相关部门推进高校医疗卫生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有效衔接。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校医院向社区开放,不仅方便附近居民就医,也可以提高高校校医院医疗设备的利用率。北京市教委将与卫生局等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加快校医院的“开门”速度。
有研究者认为,在国家队社区医疗服务加大投入,规范管理的情况下,高校医院加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对高校医疗机构的意义非常重大,可以使学校医疗机构在上级医疗卫生部门直接指导下开展业务工作,承担校外社区资源,获取更多的经济支持,改善软硬件条件。
但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陈黎明等人研究发现,高校医院在脱离事业单位的转轨过程中仍遇到经费、人才、定位、患者信任度等问题。
孙东东则认为,以后我国高校医疗的发展趋势应该是社区医疗,“把高校医院作为社区医院的一个点,让社区医疗来带动。这样一来,通过医生轮流进社区、进学校问诊,提高医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校园医疗的水平。”
(王俊秀 陈之琰 张鹏杰
史智峰刘玥吴庆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