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拙文《我看见了向日葵》及其疑问
(2011-03-05 10:47:01)
标签:
梵高荷兰我看见了向日葵《向日葵》gb2312 |
分类: 散文(杂文系列) |
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短文——《我看见了向日葵》。我为什么会写下这篇文章,这还得从7年前说起。2004年我在涟钢田湖公司子校教书,当年上学期教五年级语文,另教一个低年级班的美术。有一天我在给学生上美术课时,我看到美术教材中有幅欣赏凡高的《向日葵》的画,当时心里就有些感想,课后我就将这本美术教材拿回家,仔细地欣赏着这幅画,并想着要根据这幅画写篇文章,经过几天构思,我便以“我看见了向日葵”为题,写下了《我看见了向日葵》这篇短文。文章写好后,就存在电脑里(另存有当年的打印件)。
2004年下学期由于子校停办,学校其他教师都分别分流到涟钢本部的各小学继续从事教育,仅余下我未动,便分到田湖公司党政当宣传干事。大概在当年的下半年,我有次到涟钢宣传部《涟钢报》社,一是送稿,二是顺便打听《涟钢报》社是否招记者。记得当时我找到报社编辑部主任王一其老师,就把打印好的《我看见了向日葵》给他看,王老师看后,他说文章写很不错,但不适合在《涟钢报》上发,他建议我将文章投到别的报刊。我也没说什么,就拿回稿子,至于这篇稿子后来我是怎样处理的,是不是向别的报刊投寄过,或许有过,但具体寄给了哪家报刊,我记不清了。不过在网上我几次将《我看见了向日葵》发过,一次是在2005年10月29日我将这篇文章放在“且听风吟”文学网上(网名为钢铁飞飞),第二次是2010年放在我的新浪博客上。
本以为《我看见了向日葵》仅仅是我多年前偶然写过的一篇短文,虽说可能向某家报刊投过稿,但没见任何结果,于是慢慢地淡忘了这篇文章。不料,2011年3月4日下午,我在办公室突然从网络上看到了《我看见了向日葵》的有关情况,这篇文章居然成了小学生的阅读课文习题,这实在令我有些吃惊。晚上,我在家里通过网络试图“搜索”些《我看见了向日葵》成为小学生阅读习题的一些材料,“搜”来“搜”去,终于有了以下收获:
之一:
一、填空
(红润)的脸颊(空洞)的眼神
(飘逸)的黑发(生动)的表情
二、扩句
1.队伍移动。
(校门前一列蜿蜒的队伍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看见了向日葵(节选)
向日葵是一种忠诚地追随阳光的植物。它美丽而圣洁。在梵高眼里,向日葵应该表示着他内心的思想。因为他一直都在希望得到温暖。这种温暖是理解,也是支持。如果梵高把自己当作向日葵,那么,他必定希望自己能像向日葵一样结出饱满的果实。换句话说,梵高希望自己的艺术才华能被当时的荷兰社会重视,在艺术道路上有所成就。
之二:
1.找出文中描写《向日葵》画面的部分
(它们毫无秩序地从一个简单的泥制陶罐里伸了出来)
2.作者说“在梵高眼里,向日葵应该表示着他内心的思想。”认真读读短文,说说“他内心的思想”是什么?
(梵高希望自己的艺术才华能被当时的荷兰社会重视,在艺术道路上有所成就。)
1.在文中画出直接描写《向日葵》这幅画的语句:我简直要被整幅画所充满的凄凉与压抑的意象所震撼。它的沉郁和苍凉。
2.“凡·高的这幅《向日葵》,画的其实就是他自己。”为什么作者这么说呢?
他一直都在希望得到温暖。
(有可能和你不一样,我是人教版的)
之三:
我看见了向日葵(节选)
我想,梵高这幅《向日葵》,画的其实就是他自己。每一朵“向日葵”,代表着一个个不同的梵高。每一朵豆花的那样干枯,缺少的分明是水分和营养。
问:“梵高这幅《向日葵》,画的其实就是他自己。”为什么作者这么说?
我不知道《我看见了向日葵》是怎样成为小学生的阅读习题的,编者又是谁?是小学几年级的阅读课本或者试卷上?有关老师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将《我看见了向日葵》编入阅读课文的?这些我都一概不知,心里十分纳闷。
我看见了向日葵
凡高的《向日葵》放在我的桌面上。于是,整个房间在灯光下显得熠熠生辉。也许,世界上真正光彩夺目的东西不多。我指的是人的灵魂和思想。淌过历史的长河,端立于过去与现在的交汇处,我看见了“向日葵”。一束表现奇异的“向日葵”,正迎着二十一世纪的明月清风,在时空中颤动。
我不明白。真的不明白,当初清瘦而行为怪异的凡高,怎么会画下这么一束“丑陋”的“向日葵”。它们毫无秩序地从一个简单的泥制陶罐里伸了出来。它们的样子,犹如一群流浪了很久的贫穷者,历经大半辈子,终于找到一处勉强容身之处。看得出来,“向日葵”们渴望的是肥沃的土壤,渴望的是风调雨顺和充足的阳光。
这只是一幅被认为是色彩强烈,笔触颤动的画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向日葵”在金黄色背景的衬托下,给我以不可回避的视觉冲击与奇特的心理感受。遥远的凡高,当年在创作这幅画时,他一定是怀着十分痛苦的心情下笔的。贫穷却才气冲天的凡高,由于他没有钱买点必要的颜料,于是他就以简约的手法,以黄与黑,另加一点点淡红和淡兰的色调,构思并飞快地画下了这一幅画。向日葵是一种忠诚地追随阳光的植物。它美丽而圣洁。在凡高眼里,向日葵应该表示着他内心的思想。因为他一直都在希望得到温暖。这种温暖是理解,也是支持。如果凡高把自己当作向日葵,那么,他必定希望自己能像向日葵一样结出饱满的果实。换句话说,凡高希望自己的艺术才华能被当时的荷兰社会重视,在艺术道路上有所成就。可是,现实一次次令凡高失望,令他痛苦、隐忍和压抑。
是的,当我看见凡高的《向日葵》时,我简直要被整幅画所充满的凄凉与压抑的意象所震撼。我敢肯定,凡是看过《向日葵》这幅画的人,必定会由衷地感触到它的沉郁和苍凉的。
说真的,《向日葵》并不属于一幅艺术上乘的画。然而它却具有许多画家不能捕捉的上乘之处。这些上乘之处,如果要用文字加以表述,却又是难以说得清楚的。“向日葵”应该是世界上最贫瘠最糟糕的向日葵了。也可能是最怪诞最可怜的向日葵了。
我想,凡高画这幅《向日葵》,画的其实就是他自己。每一朵“向日葵”,代表着一个个不同的凡高。每一朵向日葵都画得那样干枯,缺少的分明是水分和营养。我想这一定是凡高的自画像。我看到了当年那个衣不遮体,面黄肌瘦的凡高,从画面上伸出了一颗头发凌乱的头颅。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向日葵”,其实看到的就是凡高。他孤傲而坚韧地在旧制的荷兰国度里生存着。一个小小的泥制陶罐,象征凡高的生活状况是何等恶劣。然而恰恰在这么一个小小的陶罐里,却要同时供十多株向日葵生存。这是何等差劲的生存环境?这些参差不齐的向日葵,居然局促在那么小的一个陶罐中。这表示的是凡高的内心独白,还是他无法施展的才情?抑或是他对现实的无言反抗?巨大的对比与反差,历史无法回答。
我看见了《向日葵》!里面的“向日葵”在对我哭泣。凡高干瘦的身体从那盆“向日葵”里伸了出来。还有他胡子拉杂的脑袋。如今我们却在欣赏它!《向日葵》啊!我该向你致敬!
《向日葵》的真迹还好吗?压抑而命运不济的凡高呢?他疯了!不,应该是荷兰那个旧社会疯了!几朵色彩沉郁的向日葵耷拉着头颅,颓废的墙壁,一场傍晚的斜阳,正徐徐隐去金黄的色彩。
我看见了“向日葵”,看见了荷兰旧社会掐死了一束向日葵。看见了凡高,看见他老人家倚在斜阳里,佝偻的身子在一个很小的泥陶罐里舞蹈,痛并快乐着!
发现《我看见了向日葵》一文成为小学生阅读习题,使我惊诧之余,也有些高兴。但关于它成为学生阅读习题的来龙去脉,现在我还是一头雾水。期待知情人士给予解答。
附:《我看见了向日葵》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