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北泉轩
北泉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1,376
  • 关注人气:3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银铤(银锭)销蚀成因探析

(2017-02-06 14:32:01)
标签:

探析

销蚀率

元明银锭(银铤)

分类: 文化与收藏

银铤(银锭)销蚀成因探析

北泉轩

宋元明时期,银两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主流是银铤和银锭。大型的五十两,以下递减为二十五两,十二两半,拾两,五两,一两。以及大量的散碎银块及颗粒。银两的价值远高于一般铜钱。属于仅次于黄金的次上币。各类银铤、银锭、元宝因其原注成色,工艺水准,外部环境以及流传年代的自然销蚀等因素,造成程度不同的减重现象。银铤减重是收藏中常态,是收藏者鉴识中必须默认的历史过程。

一,实证

1     银铤(银锭)销蚀成因探析银铤(银锭)销蚀成因探析

规格:通长142毫米,头宽84毫米,腰宽51毫米,缘高22毫米;现重1300克。

元代银锭——元宝。元代当时主流货币是交钞纸币,而白银元宝是交钞的保证金。今山西临汾一带,在元初时为平阳路所辖。该枚束腰型元宝器型为五十两。正面铭文錾刻:“平阳路远中书省征收课税银重伍拾两流泉库票李福银匠郭显王谦库子陈原石坚库官王仲福(另文字上端左右书写大字:平阳路)”。 查“平阳路在宋元征战时,为忽必烈属地,他广招汉族谋士,进行了税收改革。这个五十两银锭是元代商业税收制度的实证。”

2银铤(银锭)销蚀成因探析    银铤(银锭)销蚀成因探析

规格:通长192毫米,头宽77毫米,腰宽36毫米,两端槽高度52毫米,中腰高24毫米;现重1400克。

明代亚腰船型银铤。(特例。主流式样已经改进为银锭型元宝。)该银铤器型亦为五十两。银铤槽内平面錾刻铭文:“蕲水县里纳刘子才解正德七年分折禄米银伍拾两官仓秦隆金鱼看银银匠武胜”。

二,探析

1,          历史背景

1银铤为元初(假定在中统1260年左右)山西平阳路中书省派出机构征收的(盐)税库宝银。图2银铤是明代正德七年(1512)蕲水县(今湖北浠水)里纳地方刘子才上解的禄米银。由地方官仓“秦隆金鱼看银”保管。两枚银锭和银铤的成色(目测)均约在95%以上。若按当时成规,五十两型银铤原铸型重均应在1950克左右。

2,          工艺分析

银锭、银铤外部表面放大观察,圆弧形表面呈不规则凹凸状,说明银液浇铸容器或为陶器类模具。或有残留摩光痕迹,两端圆弧平面有均匀细微横线,而两面束腰处表面则呈现竖向或斜向均匀细微横线。从两枚银锭与银铤的相对确切年代可以分析得知,相聚250年间,铸造工艺竟然相对稳定。即,瓷石类容器加热融化银液,然后浇铸在不同形状的陶瓷类定型器,冷却后,敲碎外包容器,得出银铤或银锭。然后手搓细沙类抛光物,净化银铤表面,即成。至于最后重量的称量,那就是银匠、看眼、库官、库票、官仓的职能了。

3,          销蚀与成色

银锭表面光滑圆润,银色青白。条状和块状黑色或灰色包浆带氧化银磨损自然。底部呈周边敦实,逾往中间蜂窝逾细密状态。较大近圆形空洞内可见光亮圆润银珠。银珠直径在3-4毫米之间。相较中心处,外边附近空洞内,银珠相对密集。银锭底部蜂窝区的厚度,一般在510毫米。约占银铤整体高度的1/41/2

4,          销蚀比例分析

假定按95银估测,五十两型原重1950克。图1,元代山西平阳路的银锭现重1300克,仅占1950克的66.7%;图2明代湖北蕲水县的银铤现重1400克,仅占1950克的71.8%。销蚀率分别为33.3%28.2%。按年平均销蚀重量计算,图1年均销蚀0.86克;图2年均销蚀1.09克。而图2为明正德的银铤,距今年代稍近,但销蚀年均重量,却大于图1元代山西的银锭,这说明,明正德年间湖北浠水银铤成色稍差。

银铤与银锭是上等货币的主流历史形态。由于其稀有性和珍贵性远高于一般方孔铜钱,故深入探析尤其必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