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北泉轩
北泉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2,790
  • 关注人气:3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贴之宝母子相认及溯源

(2016-03-19 17:48:14)
标签:

百贴之宝

母子钱

比对

研析

分类: 古钱币研究

百贴之宝母子相认及溯源

北泉轩

请审图:百贴之宝母子相认及溯源百贴之宝母子相认及溯源

           规格:45,4·5,10mm;34·55克。

             百贴之宝折十。铜质铸母。

          

           百贴之宝母子相认及溯源  百贴之宝母子相认及溯源

          B·规格:44,4,11mm;42·29克。

           百贴之宝折十。银质铸母。

         百贴之宝母子相认及溯源百贴之宝母子相认及溯源

         C·百贴之宝折二银钱。    规格:28·5,2,7·2mm;6·8克。

         百贴之宝母子相认及溯源百贴之宝母子相认及溯源

         D·百贴之宝折十铜钱。规格:(略)

 

         百贴之宝母子相认及溯源百贴之宝母子相认及溯源
         E· 规格:45,4·5,9mm;32·68克

            交钞半分折十。铜质铸母。

 百贴之宝母子相认及溯源百贴之宝母子相认及溯源
        F· 规格:23·5,2,7mm;4·19克。

            交钞半分小平。铸母。

上图所见:百贴之宝折十银铜铸母及同版子钱;(似应同期所铸)交钞半分折十和小平铸母。从形制、文字、特征(面背四决)、规格数据等方面考察,百贴之宝和交钞半分折十铜母(A·B)基本一致,放大镜下,甚至地张边沿及字口内的残土也都是黄褐色。或为内蒙草原黄沙坑同坑所出。

两枚折十铸母,风格一致,不分伯仲。辗转手中,沉思顿悟。反思笔者曾经在《【研泉读史46】捺钵与巡贴》一文中,把百贴之宝列入契丹初捺钵钱系列之内,看来是错误的。

一是,百贴之宝钱文书体书写工整,文体接近汉字的程度更高。笔锋尖锐,运笔有力,这与契丹初书写的汉字朴拙的风格和韵味大相径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是,百贴之宝与交钞半分钱文风格十分接近。或者说,同笔所书的可能性很大。它们都应是元初至世祖期间所铸赏赐或结算类媒介。

三是,捺钵这种赏赐形式,被蒙元贵族采纳传承的可能性极高。契丹与蒙古立国虽然相距两个世纪,但民族习性却有许多相似、相近、相同或重合之处。如,草原放牧,渔猎生活,马背民族。而活动区域和范围广阔,历史版图高度契合。从历史沿革看,历史上金灭辽,民族融合;蒙元灭金,二次融汇。形成某些历史继承性。

所以,百贴之宝这种相似传承巡掷千贴的类捺钵钱,与交钞半分的后继互惠交兑钱均为世祖前后所铸或可坐实。而到了元顺帝后期,所铸权钱壹钱、伍钱至正之宝,钱文亦曰“之宝”,文字书体也有几分相似,但赐予、交兑、盘剥的实质金融关系,已经明显地昭示了背离。而,这种背离背后,体现着同民族和异民族的类别关系。

此外,百贴之宝的实用价值既然为百贴,应折当百。但,是指普品子钱而言。而其母的流通痕迹昭然,极大可能也经历了辗转的跌宕历程,其实际折当又应如何估算呢?这还是个未解之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