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北泉轩
北泉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2,790
  • 关注人气:3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代虚值大钱探析

(2015-10-19 19:47:13)
标签:

虚值大钱

探究

分类: 古钱币研究

历代虚值大钱探析

北泉轩

甲、虚实并行

虚值大钱破坏着钱币制度,盘剥着民众的血汗。朝廷主导铸行,既为民,也害民。古代金融货币业从产生开始,就在一方面制造媒介,服务流通,与另一方面通过货币,蚕食生产之间漂移。以历代有明确折当标记的虚值大钱为例,探究投用铸钱金属质量的缩减比例。古钱流传跌宕重量损耗,因无可查考,则忽略不计。

1,秦代大型半两。历代虚值大钱探析(67径,106·88克重)约为小平钱半两4·37克的25倍。(折当不详,或非流通性。)

2,西汉一刀平五千。 历代虚值大钱探析(36·28克)与大泉五十4·84克比较,面值增加百倍,而重量仅增加8倍左右。也就是说,多用了8倍的铜材,增加了百倍的价格。

3,西汉国宝金匮直万。历代虚值大钱探析 (26·75克)与大泉五十4·84克比较,增加200倍,重量仅增加5倍多。

4,东汉三国大泉五千。历代虚值大钱探析 (10·69克)与汉代五铢一般为3·5克左右比较,面值折当五千倍,重量仅仅达到三倍多一点。

5,五代北燕铸钱从永安一十,到永安一千;从顺天当百,到应天背万。

历代虚值大钱探析历代虚值大钱探析历代虚值大钱探析 (11·2克); (19·23克);

历代虚值大钱探析 历代虚值大钱探析(10·62克)。大约用了三倍于开元通宝小平钱的铜材,标示了百倍、千倍、万倍的价格。

6,契丹千秋万岁日月十万。历代虚值大钱探析历代虚值大钱探析(55·6克)或赏赐钱,可能不在虚值流通币之内。

7,金代泰和通宝折十楷书 历代虚值大钱探析(20·71克),与同版小平钱3·91克比较,折当和重量比为10:5,是最为合理的。

8,元代权钞 至正之宝历代虚值大钱探析历代虚值大钱探析(25·5克),比较历代前朝还是直率的。它公开承认一枚大铜钱代表壹钱银两或壹钱银票。宣示政权的决定作用。

9,   历代虚值大钱探析历代虚值大钱探析历代虚值大钱探析 历代虚值大钱探析

明代洪武通宝十一两与嘉靖通宝十一两 与 均在20克左右,与普通小平钱3·5克左右相比较,也应在比较合理的折当与耗材比之内。但是,也继承了元代至正权钞折抵壹两银票或银两的政权强制力。

10,    清代政权以咸丰最为艰困。太平天国因素,使咸丰进退失据。货币政策几近无存。当千超值大钱横行无忌,民众倒悬于水火。宝泉、宝源、宝福、宝陕局稍显安稳,其它各局则疲于应付,难以为继。

   历代虚值大钱探析历代虚值大钱探析(106·88克) ;(65·14克)。

 陕局与福局折当面值相差十倍,而重量只增加40%。可见陕局虚度更大些。但也有个早晚局势变化问题。

乙、权钱探究

1,货币面值的概念是相对的。在金属材质基准质量的等级规范初期,具有直观的感知提示作用,价值尺度易于被媒介双方达成认可和认同。而官方铸行,则增加了古钱的折当权威性和“天然”合理性。例如,秦半两的产生,标志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基本成熟,并走向以方孔圆钱为基准的形制正规化。秦半两在当时被规定为“下币”,因其单位价值低下,所以方便用于民间经济活动的小额支付。而选用70%的青铜,30%的铅、锡混合铸成的货币,既经久耐用,又易于成串保存,方便携带。同时又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大量铸造,满足经济生活需要。半两钱以25毫米直径为基准,1·5毫米的厚度,8毫米的穿口,这就给予民众以固定的基准或常量形态。大一倍为折二,大三倍为折三,大十倍为折十。

2,偷换概念产生虚值大钱。在概念形成的基础上,实际金属质量和钱币重量并不一定每枚同折当概念全等或吻合,而这就为户、工二部及各个铸钱单位,造成了折当称谓与实际背离的游戏空间。近臣和近侍往往报喜不报忧,蒙蔽君上是封建宫廷议事的普遍现象。上呈钱样远远优于普通行用钱就是历史的明证。而折当游戏的空间由主宰方掌控无可争议的话语权,这就往往有利于权贵对平民的变相抽取和巧取豪夺。于是,虚值大钱在历朝历代几乎不断地应运而生。货币规则由朝廷制定,又由朝廷自己来破坏。而市井平民永久处于被胁迫的境地。

丙、产生规律研析

1, 政府财政紧绌,则虚值大钱应运而生。战争、天灾、人祸(起义或暴动)都为社会增加了动乱。发行大额货币成为首选应急措施。

2,朝廷强力推行,罔顾民意,紧急筹资的有效良方。

3,货币本身质量精粗不一,与面值提升不具有必然的联系。

4,虚值大钱的产生,直接导致金、银本位联动贬值,引发硬通货膨胀。

5,通货膨胀首先导致富商恐慌,市场震荡。显而易见,富商大贾万贯家财,缩小为国宝金匮直万一枚;草民仅有一文铜钱,贫困依旧。这就是无产者不怕改革的道理。

研考虚值大钱,仅与泉友商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