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北泉轩
北泉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2,656
  • 关注人气:3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齐(六字)刀的它说

(2015-05-28 18:21:48)
标签:

前秦刀币材质

分类: 古钱币研究

齐(六字)刀的它说

(参阅百度词条)

北泉轩

首先,关于六字刀的不同解说

六字刀铸。“齐造邦长法化”俗称“六字刀”,是田氏列为诸侯时的开国纪念币。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田和承梁惠王求魏侯代请于周,周王立田和为齐侯,正式建立齐国,乃铸造“邦刀”纪盛。所以其文字定为“齐造邦长法化”,背文多一字,通长18.2-18.5厘米,宽28-29厘米。其中第“一字”解释为“齐”,第二字解释为“徒”或“途”,“齐之法化”现代解释为“造”,第四个字过去是货字的简化形式。 齐(六字)刀的它说

            齐(六字)刀的它说

齐返邦长法化是中国最早的纪念币,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铸造的“齐返邦长法化”刀币。“齐返邦”即齐国重新建立政权之意,“长法化”即实行法定货币之意,被称为齐王复国纪念币。

            齐(六字)刀的它说

           齐(六字)刀的它说

齐返邦长法化俗称六字刀,系齐刀中最享盛誉之品。铸期及币问考释至今未有定论。关键在第二字,前人有释“通”、“徙”、“建”、“造”等近10种,大多倾向于“造”。“造邦”义“建国”,遂断六字刀为齐桓(前685—643年)或田齐开国(前378年)所铸。今释“返邦”义“复国”,指襄王退燕。由莒重返都城临淄(前279年)后所铸。六字刀形同三字刀,然不断缘,制作尤精,文字隽秀。通长约18.5厘米,重45克左右。背面除无文者多铸一字,为化、上、工、吉、日等。六字刀因传世甚少,弥足珍贵。

“齐造邦长法化”俗称“六字刀”,是田氏列为诸侯时的开国纪念币。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田和承梁惠王求魏侯代请于周,周王立田和为齐侯,正式建立齐国,乃铸造“邦刀”纪盛。所以其文字定为“齐造邦长法化”,背文多一字,通长18.2-18.5厘米,宽28-29厘米。其中第“一字”解释为“齐”,第二字解释为“徒”或“途”,“齐之法化”现代解释为“造”,第四个字过去解释为 “就”, 现代解释 为“长”;背文除纪值的十字与纪范的数字与前品相同外,又出现一些文字,如司、工、日等,这可能是新建铸造厂的代字。这种刀的范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不断缘的,一种是断缘修补的。因此有人认为造“邦刀”应该铸过两次,第一次在安王十六年,当时被列为诸侯时,因为出于仓促,便把旧范精加修整,用来灌铸,所以有断缘的痕迹;第二次是在二十六年,重新雕刻钱范,大量铸造。这种刀币都出自石范,精美绝伦,一向被认为是刀币中的佳品。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齐返邦长大刀”,旧释“齐造邦长法化”,俗称“六字刀”,一种说法认为是田氏列为诸侯时的开国纪念币,另一种说法认为是齐襄王复国纪念币,是齐刀中面文最多的一种,背单字,通长18cm左右,宽25~29mm。无论何种说法成立,它都是中国最早的“纪念币”,意义非常。从形制来看,类似“齐大刀”,应铸于战国中、晚期。

齐返邦长大刀因其铭文最多,且包含特殊意义,加上存世稀少,因此历来备受关注,2011年嘉德春拍一枚齐返邦长大刀背“日”六字刀最终以149.5万元的价格成交,创下了齐刀的拍卖纪录。

其次,法化地位的确立与统一的货币政策

齐刀除燕乱齐期间的少量明刀,无论是早期的四字刀("齐之法化"),还是后期的三字刀("齐法化"),

 

均以"法化"称之。法,《管子·七法》曰:"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化"同"货",《商君书·农战》:"国有事,则学民恶法,商民善化。"《管子·侈靡》:"诸侯死(尸)化。""法化"就是标准货币,也就是50年代郭沫若先生所云"大约就是国币的意思"。国币自然应有统一的标准。齐之法化、节墨之法化、安阳之法化和齐法化通长都在18-18.5厘米间,

 

节墨之法化为齐刀中最早出现的大刀,较为厚重,在60克上下,余二种皆为47克左右。这当是一定标准的反映。传世稀少而弥足珍贵的六字特种刀币--齐建邦长法化亦同此制。即使在燕人入境,兵临城下的非常时期,危城即墨所铸之"节墨法化"刀仍不忘"法化"二字,只是其大小、轻重及制作上略逊于寻常齐刀,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战争年代的印记。

币制的统一取决于铸币权的统一。齐国的统治者较早认识到了控制货币这一治国法宝的意义,《管子·国蓄》说:"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揆度》又云:"五谷者,民之司命也。刀币者,沟渎也。号令者,徐疾也。"刀币与五谷、号令并举,以强调其重要性。《七法》记齐桓公使左司马伯公将白徒以莱、莒之柴"铸钱于庄山"一事,正说明齐国的铸币权是掌握在公室的。在诸国货币中,齐刀汜地者地名较为单纯,有"齐"、"节墨"、"安阳"三地及少量尚有争议的"莒"。战国晚期,齐受燕兵之难,新出之齐明刀多在今山东博山一带,表明临淄、节墨、安阳、莒是齐国的铸币重镇,其铸币行为一直为齐国政府所控制。齐威、宣时期(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4年)为进一步统一币制而铸造的"齐法化"是行用日寸间最长、发行数量最多、流通也最广的一种刀币,山东各地均有出土,数量甚丰,至有3000余枚面世,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齐国境内的货币统一,而使齐法化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中国古代币制大一统的局面,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形成的,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初行钱"(《史记'秦始皇本纪》),铸造半两钱(u,是年周天子也"贺行钱"(《史记.六国午表》),在较短的时间内,这种大小适度,便于携带的官铸方孔圆钱很快成为战国晚期秦国的主要货币并流通至今四川一带。秦"半两"的大量铸造和广泛流通已具有统一一国货币的雏形,为统一全国货币打下了基础。而齐法化的出现明显早于秦国半两钱,法化地位的确立和齐法化的出现,都说明齐国货币统一的意识要比秦国早得多,齐刀对于秦统一货币无疑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再次、纪念币的开山之作--齐建邦长法化

纪念币是专为某件人事而铸造的货币形态的纪念品,泉界归入压胜钱属,一般不作流通货币使用。但在货币史上,有一类具有纪念意义的开国钱却是流通中的正常货币,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纪念币,唐武德四年(621)所铸"开元通宝"就是明显的例子。"开元"有开新朝之始(或谓又含开新币之始)的意思。其后,五代后汉有"汉元通宝",后周有"周元通宝",宋太祖铸"宋元通宝",等等,皆仿此制。在年号钱大势下,开国钱独树一帜,成为日才尚。其实,我国的开国纪念钱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齐国的"齐建邦长法化"。

目前钱币学界一般认为,齐建邦长法化是田齐开国的纪念币。公元前379年,田氏并齐,虽然国仍号齐,但已换了主人。为了纪念代齐(姜姓)开国这一重大事件,田氏添铸了齐建邦长法化。齐建邦长法化俗称"六字刀"或"建邦刀",通长18.5厘米,重45克,大小、轻重之制一如同期"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惟不断缘。田齐开国的纪念刀币大约铸量甚少,最为珍稀,也最享盛誉。

六字刀钱文(主要是第二字)考释迄无定论,从而也影响到该币种铸期的认定。如释造、释通、释徙、释返等。"造邦"、"建邦"意同,而"返邦"则有可能系指襄王由莒返齐(临淄)一事。公元前284年,"燕攻齐,齐破,*(上泯下日)工奔莒"(《战国策·齐策》)。公元前279年,田单退燕,迎襄王(*(上泯下口)王子)于莒,人临淄主持朝政。这在齐国历史上算得上是一件大事。另外,其不断缘现象也为晚期齐刀的特点,故我们仍不能排除复国铸币为念的可能。至于将"建邦刀"考为太公建齐所铸,则有附会之嫌,释徙、释通,于字形、背景皆缺乏强有力的证据。开国、复国都是同一性质的事,其所铸纪念币在中国货币史上都是最早的,它的出现是齐国货币制度发达的具体反映。

"齐建邦长法化"开纪念币之先河,丰富了我国的货币文化,对后世货币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我认为,广义上,国号钱、年号钱就带有纪念币的性质,历史上改元铸钱的传统正是这一观点的良好注释。我国最早出现的年号钱是成汉李寿的"汉兴"钱,在五铢钱制时代,年号钱逐成燎原之势,最终取代了铸行739年之久的五铢钱,表明此种打下朝代印记而具有纪念意义的年号钱有其出现和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若不考虑货币的具体形制,沿着齐刀钱文传统发展下去,受齐建邦长法化的直接影响,年号钱的出现很可能会大大提前,抑或汉代即已有年号钱。从这一角度讲,半两、五铢的出现实在是中国货币史上的反动。

最后,发达的刀币铸造工艺和材质考证

了解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铸币技术,有助于认识齐国刀币的历史地位。研究货币铸造工艺最直接的材料的是钱范。王献唐先生在论齐刀的铸造时说:"出土周代币范,以齐刀为多,且较完备,先后当分两期,第一期为土范,第二期为铜范母,中间疑有石范一期,今尚未见。"这同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的演进正相一致,先有泥质范(陶范),再后来才有金属范。陶范制作简单,使用灵活.虽不像一次性使用的器范,一器一范,器成范毁,但也不能耐久,"且范范雕刻,事烦且费,多铸即感不便。同时于范内雕形,大小、厚薄,势难齐度,铸出之后,即不划一。"今见四字刀(节墨小刀除外)、五字刀皆出陶范,齐法化笔划位置参差不同者亦多出陶范。石范较陶范持久,可反复使用,确保器形、纹饰划一,是铜器铸造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二里头文化东下冯遗址即发现铸造铜器的石范。齐刀石范未见实物,最早记录的先秦石制钱范是道光年间山东出土的"六化"范(现藏山东省博物馆),范以滑石制成,浇道两侧各有钱模一行,每行6枚。罗振玉《古器物范图录》也著录一件。可见齐国铸币技术的水平,故王献唐先生疑刀币铸造应有石范一期。

代表齐国铸币工艺最高水平的是金属范。目前所见先秦金属范最早和最可靠的实物是2件齐三字刀铜范母,一件清道光年间初出临淄,为诸城刘燕庭收藏;--件为同治六年出土,陈介祺所藏。二范形制、面文皆同,唯刘范幕文"化"与陈范幕文书"工"字者迥异。范母"形如长方形低沿铜盘,内列'齐法化'阳文型模两枚,一面一背,彼此相背,两刀中间有一凸柱,高与沿齐,柱有四枝,左右各二,分别通于左右刀背,较凸柱稍低。刀型外侧,左有钉形,右为凹窍"。根据其币文、环柄、边缘阳文的特点和凸柱、凹窍的布置,知其为铸造泥质子范的范母。所见实物,仅为范母之一扇,翻造时必有文制相同的两扇配套合用,将泥片夹于中间,压印出子范。制出的子范面、背皆有相同刀形,而较普通陶范薄小。"以此版正面,对上版底面,则刀之面幕各各相当"。多副子范层层扣合成一总范,钉、窍犹榫卯使诸子范扣合无间。范母中间的凸柱即形成子范之总浇(流)道,分枝即成通向各刀模的分流道。铜液自总道浇入,又由各层分流道导人钱模,最后破范取币,如此一注可成数十枚、上百枚。这在金属铸造工艺中被称为叠铸技术。采用叠铸,可使钱体形制、大小、文字整齐划一,省时省力,又可大大节省造型材料和金属液,最适于批量生产,有利于货币的标准化和统一。齐法化、节墨法化多由叠铸而生。

货币是流通的必要手段。齐国商业贸易的兴盛,进一步促进了金属货币铸造业的发展。齐国货币有齐之法化、节(即)墨之法化、安阳之法化、齐法化、莒邦(莒之法化)、谭邦法化、化等品种。学术界认为,齐之法化、即墨之法化、安阳之法化基本属于春秋时期姜姓齐国都城及其所属各大都邑的铸币,下限可至战国中期; "齐国铸造刀币"始于齐桓公时代"已成定论。齐故城中的铸钱遗址,年代较早的是位于齐故城小城南部近南墙处、今安合村南的齐刀币铸址,出土过著名的"齐法化"刀币和铸范。齐法化的"法"字意为"标准","化"字通"货",货即钱币,齐法化即齐国标准货币。

古齐冶炼遗址的发现,是作为两周齐国都城、两汉齐王首府的临淄古城商品经济兴盛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冶炼铸造业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正是因为有了齐地工匠"红星乱紫烟"的壮观,才有了齐国兵器的精良锻造,才有了齐地兵家的运筹帷幄,才有了齐国"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赫赫威名。

据赵匡华等专家的研究成果《战国时期古币金属组成试析》的结论:“若加以对比,战国时期钱币金属组成的最大特点,或者说给人以印象最深的显然是含有极高的含铅量。”“齐刀、化币、燕国‘’字刀和部分楚国蚁鼻铅和含铅量都在30-40%,有的则达到了50%,甚至超过了一半,

齐(六字)刀的它说齐(六字)刀的它说齐(六字)刀的它说齐(六字)刀的它说

···在当时具有代表性。”秦以前,普遍以铅铜合金,甚至以铅基铜合金铸币,在秦代以后才普遍转变为铅锡青铜铸造。这一点对前秦古钱币材质试验分析的结论,对收藏者的鉴别是很有参考价值的。有时,我们往往分不清蚁鼻钱的材质,会误以为是银铜合金,因为其手感沉重,判定为铅铜合金才应该是正确的。同样,白茬的齐刀大多也是铅铜合金的产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