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组崇庆元宝样钱的比较和鉴别
北泉轩
金卫绍王,完颜允济(1153——1213)。在位6年。《金史》说,其时:“政乱于内,兵败于外,其灭亡已有征矣。”而其人:“强敌生边,贼臣得柄,外内交病,莫敢疗理。”然而,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似乎并没有影响钱币的铸行。下图是两组异版的折五型篆书崇庆元宝。币型规整,阔(中)缘大气;文字隽永,挺拔俊逸。
A组:篆书元字,立意细挑。收尾两笔间距稍窄,末笔高抬,长足。可称高尾元。
http://s10/middle/60931c80h92ccfc0d8f09&690
http://s1/middle/60931c80h92ccfc980080&690
冷眼观之,大体相同,细微存异。比较如下:
左:直径36MM,厚度2.3MM,内穿7.0MM;重量15.8克。红铜。细字。修穿。
右:直径35MM,厚度2.2MM,内穿6.5MM;重量14.29克。青铜。粗字。未修穿。
B组:篆书元字,立意敦厚。收尾两笔间距稍宽,末笔低姿,短足。或称低尾元。
http://s16/middle/60931c80h92cd0583ed6f&690
http://s13/middle/60931c80h92cd05eeae0c&690
左:直径34.8MM厚度2.6MM,内穿8.1MM;重量10.59克。青铜。细字。内穿直平。
右:直径33.5MM,厚度2.3MM内穿7.0MM重量11.86克。红铜。细字。修穿漫圆。
从以上两组各自两枚对比的细微差别中,笔者分析左前为样钱,而右钱为普品。左钱面背地张均平整,内外郭均匀称,而右钱地张略有不平之处,背面外缘宽窄不一。篆书文字,左钱运笔均衡,笔画精细,绝无粘连之处,而右钱笔锋不匀,笔画粗细失衡。“庆”字和“宝”字与外缘均有粘连。而B组的左钱上下“崇”、“元”二字,均不连郭。右钱的“崇”、“元”二字则稍有连郭。可见,铸造的精细程度有所区别。
公元1212年(金崇庆元年),金千户耶律留哥在辽东起兵叛金。成吉思汗派部将与其结好,并遣兵应援,多次击败往攻金军。秋,蒙古军第2次攻金。成吉思汗率主力围攻西京,以围城打援之策在西京东北密谷口设伏,歼灭金元帅左都监奥屯襄所率援兵。“地拥河山壮,营关剑甲重。马牛来细路,灯火出寒松。刁斗方严夜,羔裘欲御冬。可怜天设险,不入汉提封。”(《全金诗》,周昂)。攻城时,成吉思汗中箭,下令撤围。
——这就是战乱的崇庆之年。
次年,至宁八月,金廷内乱起,匕石烈胡沙虎杀卫绍王完颜永济等多人,立完颜珣为帝,是为金宣宗。
崇庆年号实行仅一年,但崇庆元(通)宝却有多种版别。所见,有崇庆元宝篆书小平、崇庆通宝楷书小平、崇庆元宝篆书折五、崇庆元宝篆书折五背星月。而这两枚折五型的“高尾元”和“低尾元”样钱则分别比其普钱重了4.21克和2.33克。稍大、稍厚、稍重、稍精,这大概就是折五篆书崇庆元宝样钱的基本特征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