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

(2024-06-29 19:37:13)
标签:

吉光片羽

大圣遗音

五洲四海

钟粹宫

神武门

分类: 到处乱走
  2023年12月7日,前往故宫故宫博物院计划一日观三展,包括:“吉光片羽-故宫博物馆藏清代宫廷雕版文物”、“大圣遗音—古琴文化展(第二期)”和“五洲四海—‘一带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故宫藏清代宫廷雕版文物展厅
  传统木刻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被后人称作“文明之母”。如今,明清宫廷雕刻的书版、印刷成套的典籍、刊刻相关原始档案,大多藏于故宫博物院。据统计,故宫现院藏内府雕版21万余块,时代上至明代,下迄晚清,内容囊括经史子集、政令文书等,包括汉、满、蒙、藏4种文种。
  为深化古籍文献类文物的保护与活化,故宫在对雕版文物进行整理、保护、研究的基础上,在太和门内东南崇楼及朝房专门开设了一处新馆—雕版馆,同时举办“吉光片羽—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雕版文物展”,以库房陈列的形式展出文物1.5万余件(套),展现宫廷雕版珍品版式各异、雕琢精巧的风采。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立法定制 明示朝野”
  第一单元名为“立法定制,明示朝野”。有清一代,每逢朝廷颁布律法、推广政令,仅凭抄写奏)录,既糜工费时,又易错漏,难以敷用。若使用雕版印刷,不仅事半功倍,还规范严谨,在整饬朝纲和稳定国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摄政王多尔衮谕诸王及大臣令旨》雕版
  其中,一件重量级雕版展品,为清内府顺治元年五月所刻《摄政王令旨》雕版。它长27.5厘米、高46厘米、厚2.2厘米,在展厅内算得上“大块头”。整件雕版呈异型,凑上前仔细瞧,雕版没有拼凑痕迹,为整木雕刻,上镌凸版楷书反字,遒劲有力。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振兴文教 以开太平”
  第二单元名为“振兴文教 以开太平”。清代内府刻书上承明绪,博采前代群书并加以编定。为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满足士子对书籍的需求,清政府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设立了以武英殿修书处,不仅建立起一个相对独立、专事刻书的机构,更扩大了刻书规模,使大量典籍得以凭借雕版印刷而广颁天下。同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内府刻书的黄金时期,伴随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家也欣逢盛世,这在古代印刷史、出版史、清史研究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故宫博物馆藏清代宫廷雕版文物展厅
  雕版馆以陈列为主,一排排书版整齐排列,陈列于高大的架子上,展厅中仅以几组展柜重点展出32件(套)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从国政、文教、技艺三方面,将清代宫廷雕版放入中国典籍史、印刷史、清代宫廷史的大背景中进行解读,挖掘蕴含在雕版文物中的历史信息,发挥其在文献学中的特殊作用。在此基础上,故宫博物院将继续加强对雕版文物的整理、保护、研究与展示。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厘剔有法 尽善尽美”
  展览第三单元为“厘剔有法 尽善尽美”。清代内府书籍的刊刻体现着独特的宫廷审美。其书稿写样大多为名臣乃至帝王手书上版,所刊版画的画稿皆由供奉内廷的画师完成。刻版多为名工参与或指导,雕刻精整刷印成书后,纸墨精良,既能观书赏画,又可享读内容,令人不忍释卷。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钟粹宫
  离开雕版馆后,前往钟粹宫,“大圣遗音—古琴文化展(第二期)”正在此展出。展览分为“古琴与明清紫禁城”和“秋鸿”两大部分,展出院藏文物55件,其中古琴9张,重点突出古琴的功用和文化价值。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大圣遗音—古琴文化展
  古琴,又称“琴”“瑶琴”,是我国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伏羲氏或神农氏作琴,本为五弦,周文王、武王各增一弦而定为七弦,至东汉时期基本定型,唐宋以降更为完善。
  古琴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承载着极为深厚的文化意义。琴为“八音”之一,被用于沟通天人的坛庙祭祀礼乐以及和乐众宾的朝廷雅乐中;琴更是士人修身养性、抒情达志的凭依,被誉为“四艺”“八雅”之首。古琴积淀着诸多圣贤雅士的传说故事、德行风采,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古琴文化。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海月清辉琴[南宋]
  海月清辉琴,仲尼式,南宋制作,清宫旧藏。桐木斫,鹿角灰胎,髹栗壳色漆,有朱漆修补,牛毛冰纹间梅花断。紫檀岳尾,金徽,玉质轸足。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海月清辉琴[南宋]
  龙池上方刻隶书琴名“海月清辉”,其下“乾隆御府珍藏”方印;左右直至雁足间为乾隆朝著名词臣的琴铭,字体、色彩各异,颇显富丽,借伯牙随成连至蓬莱仙岛感自然移情而开悟的典故,诠释了此琴的琴名之义和音色之美。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金云龙纹编钟[清]
  清康熙金云龙纹编钟-黄钟律”“清乾隆 红玛瑙 ‘半榻琴书’印”等与古琴相关的文物藏品也在展出之列,以突出古琴的功用和文化价值,既用于国家典礼雅乐中,更是士人修身养性、抒情达志的凭依。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青玉麒麟吐书[清]
  麒麟回首,口吐云气及缚书,四腿呈趴伏状。此作运用圆雕、镂雕、浮雕等技法,雕刻细腻灵魂,特别是对云气及缚书绦带的处理,彰显工匠技艺。在中国古代文化观念中,麒麟为仁兽,口不食生物,足不践生草,“非明王不至”。麒麟吐书吉祥图案则源于孔子诞生时有麒麟降世吐玉书于门前的传说,有杰出之人降生、旺文、送子之寓意。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古琴文化展展厅
  展览特别设置以院藏明代早期古琴谱《秋鸿》图谱册为主题的空间,集合古琴、书法、绘画、印章以及宫廷装裱艺术等珍贵文物,深入挖掘古琴曲《秋鸿》的意象和文化蕴涵,向观众传递古琴的曼妙与艺术魅力。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秋鸿》图谱册[明]
  明早期古琴谱《秋鸿》图谱册,共4册,图先谱后,为绘图与曲谱的合装本。每册前附页第一开和后附页最后一开上方钤“乾隆御览之宝”大印。图谱册第一开为“清商调”和“夹钟清商意”两首练习曲,不见于其它琴谱集。其水墨工笔绘画精美,极佳地表现了琴曲的意境,而且内容完整,减字谱准确度高,可谓古琴文化的珍宝。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唐三彩小海神角杯[唐]
  离开钟粹宫后,穿过御花登上神武门,五洲四海—“一带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正在此展出。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十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动中外文物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次展览分为“文物—融汇多元艺术”“寻迹—见证文化交流”“合作—联合考古成果”“拓展—开启文明之路”四部分。唐三彩小海神角杯、陶胡人俑座灯等中国近十年来新发现文物,与来自中亚草原的金牌、费尔干纳盆地的石雕、阿拉伯半岛的青花瓷汇聚一堂,不少文物是首次与公众见面。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三彩象首杯[唐]
  这些珍贵文物将丝路沿线无形的文明交流具象化,揭示了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轨迹,展现了中外联合考古和历史古迹保护修复成果,为研究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提供了新材料与新视角,也为弘扬传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历史文化,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知相通注入永续之力。
  “角杯”,源于西亚、中亚,是形似牛角的饮酒器。目前中国最早的兽首来通器物形象,出现在东魏武定元年(543年)翟门生屏风石床上的雕刻图像中。三彩象首杯出土于西安南郊唐墓,形状发生较大改变,变得更像像直筒酒杯。中国境内出土的唐代角杯数量很多,表明当时在生活方式、饮食器具等方面受到了来自西亚的影响。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陶胡人俑座灯
[西汉]
  漫漫丝路,承载着思想文化的物质文明随着人类的迁徙而移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土文物为研究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提供了新材料与新视角,以中国角度和世界眼光入手,提示了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文明沟通的历史轨迹。
  大宝岗墓群位于广州古城东郊,其中西汉晚期墓中开始出现陶质托灯俑,这些或头顶、或手托灯盘的俑,体貌特征与汉人迥然有别:多数深目高鼻,在面部捍塑出或划出络腮胡须,也有的宽鼻厚唇,有的戴耳环,有的缠头巾,外貌及装扮体现了不同族群的特征。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彩绘胡人牵驼俑[唐]
  咸阳渭城区窦家村唐墓出土,描绘出神态生动的胡人形象,胡人、骆驼...无一不传递着繁荣胜景。此时,胡人来往于中亚、西亚与中原之间,不仅推动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更促进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胡商贸易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东方印记”。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环形壶(地中海流行圣水壶)[隋]
  环形壶,2007年西安隋墓出土,是地中海风吹拂中国的美丽记忆。这种环形壶来源于地中海周边地区流行的“askos”,中国北朝至隋唐圆扁壶便是这种壶的模仿品。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笋簴钩[西汉]
  笋簴是古代悬挂钟磬的木架,直立者为簴、横梁为笋,此构件是悬挂在钮钟架上的钩子,使用时骆驼头朝下,出土时骆驼颈部有丝绳。骆驼造型的笋簴钩,于细微之处见证“丝路精神”。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金面具[公元1-2世纪]
  2012年至2014年,在西藏职阿里象泉河上游地区,发现一处2000多年前的、属于象雄贵族的神秘墓葬,出土的黄金面具极其罕见:当时的人们在这件面具上用黑色和红色颜料勾勒出五官、牙齿和胡须。象雄是吐蕃王朝建立之前统治西藏地区的政权,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参与者。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赫连山墓墓室东壁壁画[唐开元四年]
  2014年,山西太原发现赫连山墓,墓中壁画是目前所见保存较好的唐代墓葬壁画之一,绘画主题包括了胡人和汉人,是胡汉交融、和谐共处的历史见证。汉魏时期,赫连氏为匈奴一部,曾在陕西北部一带建立大夏政权,定都统万城。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彩绘贴金浅浮雕石床前档[
北朝-隋]
  围屏石榻是北朝至隋唐时期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殓葬用具,“石床前档”为围屏石塌的前档板,两者以浮雕为主、结合透雕,营造出高低错落、虚实相应的效果。两件“石床前档”上的图案,布局和题材均有重要发现,圣火坛异域色彩浓厚,是古代民族宗教信仰深度融合与中外文明广泛交流的时代见证。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彩绘贴金高浮雕石床前档[
北朝-隋]
  两件石床前档特征明显,是典型的琐罗亚斯德教(又名祅教、拜火教、火教、波斯教)文化产物,都有拜火坛、穆护守坛、天王护卫等图案,拜火坛左右亦有神祇人首鹰爪,手执法仗,其标志性图像为大祭司、护法神祇及神异动物。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女神头彩塑像[公元1世纪]
  乌兹别克斯坦位于中亚腹地,是粟特人的故乡。粟特人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形成别具一格的经商传统,曾长期主导东西方之间的丝路贸易。“乌兹别克”在乌兹别克语意谓“自己的主人”。从16 世纪初开始,乌兹别克人逐步融合当地原有居民,形成了一个新的以定居农业为主的乌兹别克民族。乌兹别克斯坦是我国考古工作者最早开展境外联合考古工作的国家之一,在费尔干纳地区和西天山地区等都取得了重要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祭坛[公元前6世纪-前4世纪]
  哈萨克斯坦位于中亚北部。“哈萨克”一词源于古突厥语,具有"脱离""迁徙""自由"的意思。哈萨克人于15世纪建立了哈萨克汗国。自2016年起,中哈联合考古队在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天山北麓的拉哈特古城遗址展开发掘,这里被认为是塞人王族的居住遗址,附近发现有著名的伊塞克金人墓葬。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人物青花瓷残片[清]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简称阿联酋,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祖尔法遗址是阿联酋拉斯海马酋长国最主要的考古遗址之一,位于拉斯海马市西部的潟湖岸边。2016年以来,中阿多次开展联合考古调查、发掘与学术交流活动,出土了中国、东南亚及西亚各地生产的大量陶瓷器,包括明初的御窑产品。发掘项目为研究拉斯海马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资料,实证了祖尔法古港在环印度洋贸易航路上的重要商业地位,并且展现了古代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经济文化、技术交流与人员流动。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景教寺院遗址出土壁画[公元9-13世纪]
  中国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东方重镇,也是东西贸易交通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枢纽。考古学家栉风沐雨、踏遍九州,用双手和慧眼搜寻着文明交融的痕迹。十年来,国内聚焦于丝路考古的主动发掘项目日益增多,关于文化交流互鉴的物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呈现在世人面前,见证了因丝绸之路而持续焕发活力的中华文明。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马鞍饰件
[公元8世纪中期]
  考古学从学科诞生之初就是一门国际化的学问:考古人来自世界各地,考古对象面朝五洲四海。“一带一路”深入推进的十年间,中国考古以国际合作的形式西越昆仑、南跨重洋,为国际丝绸之路学术研究注入新的力量,在新时代展现了文化交流互鉴的丝路精神。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珠饰(串饰)
[西汉]
  中国考古走向世界,与国际学术界的合作,以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研究为基础,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了考古探索的范围。通过联合考古,我们愈发能感受到考古学家探索世界文明的热情、密切无间的合作、面向未来的信心。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醉拂菻”希腊酒神驼囊俑[公元589年]
  酒神狄俄尼索斯是希腊文化中的一个经典形象,却出现在了中国隋墓出土的文物中。展览中最重磅的展品之一,无疑是被制作成展览海报封面的“醉拂菻”希腊酒神驼囊俑,是首次在北京展出。
  魏晋以后,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拜占庭帝国被称为“拂菻”。在一些出土文物中,其中心人物被认为是酒神又表现出明显的醉态,加之图像上具有明显的罗马元素,因此被称为“醉拂菻”。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迦楼罗石雕残片[公元3世纪]
  联合考古,恰逢其时,大道同行。十年来,中国考古工作者的遗迹遍布五洲四海,与哈萨克斯坦、阿联酋、乌兹别克斯坦等20余个国家开展了40余项联合考古项目,诠释古今、问道西东,以联合考古共同探究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共同续写文明交流互鉴的古今篇章。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土耳其勇士浮雕赤陶板[公元1-2世纪]
  五洲四海—“一带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展出了84件/套中外展品;国内展品大多来自近十年来重要考古发现。这些珍贵的文物揭示了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轨迹,展现了中外联合考古和历史古迹保护修复成果,为研究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提供了新材料与新视角。
2023.12.07故宫博物院一日观三展临时封闭的大门
  即将离开时发现中轴路三大殿区域被封闭了,猜测是有重要人物要来参观,上网查了下,今天欧盟领导人米歇尔和冯德莱恩来华访问不知是否会来故宫一览。不过等了一会儿,临时封闭的区域便开放了,这种情况对于我来说也是第一次碰到,也算是次难得的体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