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博物馆《历史中国鼎铸文明—中国历史研究院文物文献精品展》

标签:
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历史中国鼎铸文明 |
分类: 按“邮”索骥 |
2023年11月22日,请假一天前往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国考古博物馆自9月15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一直很难约到,提前两天预约成功,终于可以一览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感悟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中国邮政定于2024年5月18日发行《博物馆建设(二)》邮票,第一枚中国考古博物馆是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建立的国内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该馆以“历史中国,鼎铸文明”为主题,以“仓储式陈列,沉浸式体验”为特色,集展览展示、收藏保护、学术研究、宣传教育为一体。附票表现商代嵌绿松石象牙杯,为商晚期牙雕,197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目录》。
中国考古博物馆以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贵古籍文献为依托,致力于展示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中国故事,打造北京城市中轴线上的历史文化客厅和展示中华文明的国家窗口。
中国考古博物馆位于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建筑外形设计独特,像鼎又似尊,外墙上的篆书“史”字高悬,非常显眼。
进入馆内,一条金色的“历史大道”铺展向前,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和重大事件。沿着一个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间点和历史事件向前,每一步都走过了历史沧桑。
脚踏“历史大道”,昂首眺望星空。顶部星空穹顶中呈现的是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召开当天,北京天安门上空的星象图。这是历史的星空,也是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星空。
中国考古博物馆基本陈列“历史中国
鼎铸文明—中国历史研究院文物文献精品展”,包括“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个专题,集中展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历史大道左右两侧,陈列着两辆殷商时期的马车,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了。它们也是目前我国所发现年代最早的马车。两辆马车为实物真品展示,是采用整体套箱的方式从考古地直接运输到展厅,让参观者仿佛置身考古现场。
中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自距今170多万年的元谋人开始,历经漫长演进,在距今2万至1万年左右,我们的先民走出了寒冷的冰河时代,沐浴在全新世温暖的阳光之下,在劳动中逐渐学会制作石器、烧制陶器、驯化动物、栽培植物和定居生活,开辟了人类从攫取性采集狩猎经济到生产性种植养殖经济转变的新纪元。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开始分化,私有制随之形成,社会的复杂化肇始文明曙光。本专题分为“远古寻宗”“文明曙光”两个板块。
页岩制成。利用石材的层状节理剥片后琢打成舌形,顶端两面磨制而呈弧形刃。这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刃部施磨的石器。它的发现表明我国华北地区出现的石质工具磨制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夹砂灰褐陶,形体厚重,大口尖底,通体饰斜篮纹,腹上部刻划一组符号,从上至下为“日、月、山”形。大口陶尊多出于墓葬,也有出自房址的。这件大口陶尊出自2岁左右的儿童墓,与另外一件陶尊相扣合。大口陶尊上的刻划符号意义重大,与殷商时期一些表意字的构成非常接近。
男性面部形象。脸部丰颐,鼻梁挺直,下颌微圆,顶部平,额前头发用绳纹表示,以黑彩绘出眉毛和胡须,眼睛及口部镂孔,双耳扁平,穿有小孔。这件陶人面像于1958年在北首岭遗址发掘出土,属于仰韶文化晚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人像雕塑作品。
形似瓶,中空,顶部饰一立鸟形象,中部羽毛状对称装饰,器身有四个对称的圆孔。此器出土于尉迟寺遗址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广场。广场由红烧土铺垫而成,中部有一处圆形烧火痕迹,应是氏族成员聚会和祭祀活动的场所。有学者根据其出土位置和陶器上鸟的形象,认为其与太阳崇拜有关。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庙底沟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一处名为庙底沟的深涧旁,属于仰韶文化中期代表性遗址。遗址下层以发现大量花瓣纹和回旋勾连纹彩陶而著名,庙底沟类型以豫、陕、晋三省为中心,远播黄河上下以及长江和北方大部分地区,辐射至大半个中国。其特点鲜明的彩陶传播与演变,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第一次大范围的文化认同,为大一统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21年12月21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展见到的彩陶,彩陶上绚烂的花瓣纹令我至今印象深刻。
为两件组合而成。首部乳白色,呈扇形,上有形状不同的镂孔,并以浅线纹刻出不同的纹路,左、右两侧的圆孔嵌圆形绿松石,下端正中磨出浅槽,可插入柄部上端的卯口处。柄为青绿色竹节状。
七足镂孔陶器[新石器时代]

七足镂孔陶器共出土7件。夹细砂红陶,敞口中,方唇,长颈,圆鼓腹,圜底。腹中部有三个等距分布的圆孔,七个锥状足均匀地附于器底,高低错落。目前所见较为完整的器物大小、形制、纹饰上基本相同,似有专门加工。可能是一种与宗教有关的器物。
直口,弧壁、平底,口沿绘一周黑彩。出土于师赵村遗址马家窑文化时期,此阶段制陶业最为发达。这件蛙纹彩陶钵完美珍贵,为此阶段彩陶艺术之珍品。
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遗址距今约4300-3900年,是黄河中游地区探索夏文化及其前期文化的重要研究对象。选取文物为朱书扁壶,其器表用朱砂似毛笔类器具书写的两个字,字有笔锋,一字释为“文”,另一字学界有“尧”“昜”“邑”等多种解释。朱书文字的发现,对于探索汉字起源与形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出土于居住遗址内一座陶寺文化晚期的灰坑内,已残。壶鼓腹部用朱砂写有一个“文”,与甲骨文形体结构十分想像,平腹的一面朱书两个字符,目前尚不有识读
,沿破损处涂朱一周,表明在朱书时此壶即已残破。撇、捺笔锋清晰,推测用来书写的工具应为毛笔。
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彩绘龙纹陶盘。陶寺遗址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这件陶盘出土于一座高等级大墓之中,褐色胎,内壁用红彩绘蟠龙纹。陶寺彩绘龙纹陶盘是迄今在中原地区所见蟠龙形象的最早标本,也是陶寺时期已出现王权和国家的实物象征。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奴隶社会形成、发展并走向鼎盛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民族风格、价值取向和文化格局的形成时期。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文化影响辐射四方。商朝以甲骨文著称于世,“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周人于公元前1046年挥师东进,灭商后建立西周王朝,以丰镐为都,实行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政治和文化制度,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于此时最终形成。这一时期在政治上以家族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王权、族权、神权三位一体,开创了王朝政治的先河。当我们走进夏商周的世界,对“中国”有了更加深切的感知。本专题分为“建中立极”“青铜时代”“礼乐大成”三个板块。
中原腹地洛阳盆地这一最早的“中国”区域内最早的一座大型都邑,以其命名的二里头文化,一般认为属夏王朝晚期遗存。都邑虽称为都城,但在上古时期,主要都邑却往往不筑外郭城,从二里头到殷墟,到西周三都,到秦咸阳、汉长安与洛阳。这一“大都无城”的传统,恰恰彰显了华夏王朝文明在国势强盛上升期的一种文化自信。而二里头都邑,就是这一文化传统的肇始。
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铜爵,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铜爵之一。2020年9月25日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见到过类似的青铜酒爵。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跃然欲生。龙身有铜铃,内有玉石铃舌。《诗经》中记周王祭祀于宗庙,有“龙旗阳阳,和铃央央”场景描写,与绿松石镶嵌器(龙形器或铜牌饰)、铜铃共存的情况,颇为契合。当时铜铃呈古铜色,与蓝绿色的绿松石交相辉映,可以想见持有者的气派。 这件绿松石龙是夏文化最重要、最精美、最独特的文物之一,可以说是一件超级国宝,被誉为“中国龙”,是二里头先民龙崇拜的典型表征。
二里头遗址一般被认为是夏朝晚期的都城,这件绿松石龙是夏文化最重要、最精美也是最独特的文物之一,有“超级国宝”之誉。公开信息来看,这件绿松石龙从未公开展出过,这是首次面向公众。
2020年9月25日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看到绿松石龙形器复制品时,就想应该难见到真品了,不承想现在得以亲见到原件,实属有幸。
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遗址距今约3800-3500年,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选取文物为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其以青铜为框架,两侧有对称环纽,用数百片绿松石镶嵌成兽面纹,复合工艺,制作精美。
微拱的弧形铜胎上铸出兽面纹,再以数百枚细小的绿松石片镶嵌其上,以浑圆的绿松石珠为睛,勾画出奇异的神兽形象。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是中国最早的“金镶玉”艺术品。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和嵌绿松石铜牌饰,开创了商周青铜器上兽面母题的先河。
玉璋是一种有刃器物,是二里头文化的核心玉礼器。这件玉璋为青灰色,通体磨光。两面磨刃,凹刃,两阑均出扉牙。作为二里头文化核心玉礼器的牙璋,经南阳盆地到达汉水流域,进入长江水系,再向西南经四川盆地直达越南红河三角洲;或经湖南向福建、广东、香港扩散。
出土于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外方内圆,器四壁雕刻有相同的鸟纹,这种四壁刻花纹的琮在西周玉琮中极为罕见。

墟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杯。杯身如觚,用象牙根段制成,通体雕刻繁缛精细的花纹,有兽面纹、夔纹等,并镶绿松石。杯一侧有鋬,鋬为夔形,头向上,尾下垂,饰鸟纹,镶绿松石,有上下对称的小圆榫,插入杯身,是商代极为罕见的艺术珍品。2002年,这件嵌绿松石象牙杯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清单。
司母辛铜方鼎,出土于妇好墓。随葬有一对司母辛铜方鼎,另一只收藏在安阳殷墟博物馆。铭文“司母辛”铸造在口下内壁,是妇好的子女为祭祀亡母“辛”而铸造此鼎。“辛”是妇好去世后在宗庙被供奉的庙号。
2016年4月28日在首都博物馆春季两大特展中“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中见到过标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的司母辛铜方鼎的,如今犹如故友重逢。
妇好墓共出土四件铜钺,是目前所见商代贵族墓随葬铜钺第二多者(最多者随葬七件铜钺),进一步印证了妇好执掌帅权,戎马一生的传奇经历,这件铜钺装饰的虎食人纹在商代青铜纹饰中多次出现,虎食人纹下有铭文“妇好”二字。
玉组佩[西周]

由3件玉璜、4件主管和148件玛瑙珠、管等组成的串饰。出于该墓棺内相当于墓主人胸腹部的位置。经套箱取回,在室内清理后,依样连缀复原。
这件牺尊也被称为邓仲牺尊,因盖内底部和器体腹内各有两行六字铭文“邓仲作宝尊彝”。出土于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井叔家族墓地,为盛酒器。器身为一站立状怪兽。兽首前瞻,顶有柱状双角。角内侧有一弯曲上翘之小叉。兽鼻隆起,耳细长而竖起。腿短而粗壮,短尾呈三角形。兽腹两侧各有一鸟形竖扉,鸟首向上,扉下有三角形小翼。四蹄侧面有爪形刻道。牺尊背部有盖,盖钮为一站立凤鸟,项背附着一卷尾虎,作行走状。胸前及臀部各附着一回首卷尾龙。器身上饰夔纹及兽面纹。整件器物造型奇幻,装饰精美,多层雕塑,制作工艺复杂,反映了西周时期先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

六合一统,盛世华章。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神州大地上繁衍生息,和谐相处。自秦朝统一全国后,历经多次王朝更迭,其间虽出现过短暂分裂,但国家统一的总格局从来没有改变。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历经五千多年沧桑巨变,中国因统一而强大,因统一而安宁,因统一而美丽。“大一统”理念成为中华儿女崇尚和坚守的精神依托。本专题分为“泱泱气象”“九州一都”“治国理政”“人文化成”“服章之美”五个板块。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历代王朝的治道、治制、治具、治术既有成功经验又有惨痛教训,逐步形成民惟邦本、政得其民,设官分职、上下相维,从政有经、令行为上,要在得人、治吏为先,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富国强兵、存亡之道,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诸多治国理政的思想精华,同时形成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治理传统。中国之所以能在统一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中华文明史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从未中断,与治国理政、兴国安邦的精深思想、宏大实践密不可分。
熹平石经[东汉]

此块石经阳面为《尚书》中《皋陶谟》《益稷》《禹贡》三篇,阴面系《秦誓》《书序》《校记》的部分内容。熹平石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由蔡邕等书石,石经的形式和内容都对后世影响深远。
出土于满城汉墓。豹作蜷卧状,昂首张口,长尾从腹部向脊背弯卷,平底。身躯用金银错出梅花状纹。口部涂朱,二目镶嵌白玛瑙,但由于黏合料中调有朱红色颜料,故现出红色。豹体内灌铅,作为席镇之用。
该邮票上的青龙,躯体强健呈S形盘曲飞舞,颈、腹下有鳞甲,肋间生翅,背部下方还有表示东方的新升的太阳,形象极为勇武,既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和宏浑的气势,又具有一种古拙之美,充分体现了汉代深沉雄大的时代风貌。
西汉四神瓦当,在瓦头上,分别是“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四神”在古代分别代表天上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星宿。
绵延千余年的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创举,它浓缩了亚欧大陆历经18个世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演进,见证了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与交融。在商品流通、经贸繁荣的同时,人文交流、科技互动、宗教传播贯穿始终,在商品互通有无、文化多元交汇、文明包容共存中,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共同谱写了史诗般乐章,缔造出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共同价值取向,凝练成“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要义的伟大丝路精神。本专题分为“千年驼印”“宛都重现”“丝路佛迹”“扬帆起航”四个板块。
《中国古代帆船》邮票中的中国古代帆船系1974年8月在泉州湾后诸港发掘出土的13世纪宋代海船。这是一艘尖底型多桅船,从现存船体造型和结构看,似为新建制造的中型远洋海船,是宋以后沿江、沿海四大船型之一的“福船”前身。其船型设计和制造综合了多种工艺和性能的要求,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其先进的造船技术与海洋贸易的航行需要相适应。随船出土还有数千斤香料木及胡椒、贵重药物,唐宋的铜铁钱、木签,宋代陶瓷器等。这些文物对研究泉州的海上交通及古代经济贸易有很高的价值。
这艘海船是一艘从事远洋贸易的三桅帆船,船壳板由两层或三层板相互叠合,与《马可•波罗游记》记载的泉州船多层板构造相吻合。
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本专题分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七个板块。

“世界大同”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中国古代《礼记•礼运》篇就有“大同”之说。孙中山的“世界大同”思想对今天追求和平、造福人类仍有启示意义。
孙中山1914年5月11日写给时任日本首相大隈重信的密函。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再度流亡日本,并于次年5月写给新行首相大隈重信一封密信,劝说日本政府改变亲袁的对华政策,援助革命党推翻袁世凯统治,并辅助中国改良内政、训练军队、振兴教育、开发富源、发展实业,进而帮助中国修改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取得关税自主权等。
《湘江评论》创刊号[民国]
1919上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成为湖南学生联合会的机关刊物。《晨报》评价其“内容完备”“魄力非常充足”。《湘江评论》共出版五期,大部分文章出自毛泽东之手。其中创刊宣言、《民众的大联合》等文章 影响深远。

1919上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成为湖南学生联合会的机关刊物。《晨报》评价其“内容完备”“魄力非常充足”。《湘江评论》共出版五期,大部分文章出自毛泽东之手。其中创刊宣言、《民众的大联合》等文章 影响深远。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是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是摸得到的文明根与脉。逛了近一天,在纪念品商店购买了文创冰淇淋后离开,下次一定再来这所学校“进修”,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另注:
前一篇:2023.11.07平谷一日游
后一篇:2023.11.29西山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