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

(2024-08-18 10:07:56)
标签:

故宫博物院

紫禁城

凡尔赛宫

中法交往

历史范例

分类: 按“邮”索骥
  2024年是中法两国建交60周年。作为中法文化旅游年的重要项目,“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以中法两国外交、文化和艺术交流为主题,通过故宫博物院、凡尔赛宫以及其他收藏机构的大约200件文物精品,展现百年间双方彼此尊重、相互欣赏的政治交往史,彼此借鉴、相互学习的文化交流史。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中国与法国联合发行的邮票
  中国和法国作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虽远隔千山万水 , 但文化交流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北京的紫禁城和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历史上都曾是国家行政中心、宫廷生活场所、文化艺术荟萃之地,引领过各自国家的时代潮流。而今作为各自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象征符号,彰显着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气质。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海报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以紫禁城和凡尔赛宫为中心,两国之间人员往来、思想交汇、文化交流广泛而深入。中法之间彼此借鉴,相互启迪,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相辅相成,共同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出不竭的思想智慧和知识源泉,推动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本次展览通过三个单元,追寻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一百多年间,中法往来交互的历史印迹。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路易十四致康熙皇帝信
  一封信经历336年“送”到紫禁城。336年前,一封刚写好的信正等待着跨越亚欧大陆,前往遥远的东方。写信者是创造了波旁王朝盛世的“太阳王”路易十四。3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皇帝、一位法国国王,相隔万里,素未谋面,本不会有任何交集。但历史就是如此奇妙,他们促成两个风格迥异的文明相遇了,成就了一段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交流互鉴的佳话。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中国近事报道》[1701-1702年]
  本书是路易十四派往中国的国王数学家之一李明在华期间写给国内要人的通信汇编,共收入书信14封。李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康熙年间的中国作了详尽的介绍,大力赞扬中国的思想和文明。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康熙帝传》[1697年]
  本书较为理想化地描绘了当时的中国,并强调康熙皇帝和路易十四的相似之处,如二人均幼年登基,很早就承担重任,对艺术有同样的兴趣等。书中颂扬了康熙皇帝的高尚人格、非凡智慧和坦荡胸襟。作者白晋是路易十四派往中国的国王数学家之一,在清宫教授康熙皇帝数学、医学、天文学等知识。白晋在1697年作为康熙皇帝派出的钦差回到巴黎,向路易十四转达了康熙皇帝招募人才的愿望和来自紫禁城的礼物。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团访华纪实》
  1655年,约翰•尼霍夫游历中国,他记录和绘制了从广东至北京的所见所闻,1665年在欧洲出版成书《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团访华纪实》,书中详细介绍了17世纪中国的地理、文化、建筑等情况,成为西方人直观了解中国的重要材料。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琉璃塔版画[1665年]
  随着约翰·尼霍夫著作的热销,书中描绘的建于永乐年间的南京琉璃塔,给西方人留下了长久深刻的印象,成为中国建筑的首要象征。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局部镀金银壶[约1680年]
  展出的一只凡尔赛宫藏银镀金壶,是暹罗使节赠送给路易十四的众多礼物之一。壶底刻有皇家金银器工场使用的法国王室盾形纹章和三皇冠标记。可以在壶面錾刻的花纹里找到寓意美好的中国元素—梅花、竹子等图案。这是一件中国岭南地区的外销银器。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铜镀金壳开光人物像怀表[17世纪]
  故宫所藏的这件“铜镀金壳开光人物像怀表”,极有可能是路易十四送给康熙皇帝的礼物。怀表上装饰着法国皇室的标志—蓝色珐琅上的金色百合花图案。表壳背面中央开光处为路易十四的浮雕半身像。最妙的是,机芯内摆轮保护罩镂雕的一条象征着中国皇帝的中式五爪行龙。如此明晰而又艺术地在同一件文物上呈现出礼物的收赠双方,且将龙这一中国特有的图像符号运用于设计之中,体现了法国宫廷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银镀金浑仪[清康熙八年(1669)]
  此浑仪可演示太阳、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情况,以及日、月蚀现象。地球位于圈环中心的通轴上,表面刻“亚西亚”“欧罗巴”“阿美利加”等大洲名称。由当时钦天监官员,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按照托勒密地心说原理制作。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中国皇帝与天文学家”挂毯[19世纪]
  该挂毯画面呈现的是中国皇帝与西方传教士在一起用各种仪器进行天文观测的场景,表现了中国皇帝对西方科学的浓厚兴趣及其博学智慧的君主形象。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铜镀金圆规矩箱表[18世纪]
  规矩箱通体镀金。箱体四周錾刻洛可可风格纹饰及田园景致,上盖口沿及底圈镶嵌彩色料石。箱内装香水瓶、刀、勺、望远镜等物。箱盖外侧中心嵌双针小表,表机芯上錾刻P'LE ROY Paris款识。比埃尔·雷诺为法国王室御用钟表师,服务于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时期的法国宫廷。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铜镀金提环赤道公晷仪[17-18世纪]
  此为便携赤道式日晷,可在不同纬度使用。日晷由子午圈、赤道圈和直表组成。其子午圈上镌刻CHAPOTOT A PARIS款识,表明该日晷来处巴黎Louis Chapotot光学和教学仪器制作工坊。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万国来朝图[清]
  《万国来朝图》铺陈展开。此图是《胪欢荟景图》册中的一开。采用虚实并用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新年之际各邦交国、藩属国使臣及边地少数民族代表到紫禁城太和门外恭候朝觐,进献方物的场面。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万国来朝图(局部)
  画面里,茫茫人海的左下角,一个戴着礼帽的高鼻金发者,举着浅绿色的旗子,上面有金色的“法兰西”三个字。其实,乾隆时期绘有多幅《万国来朝图》,每幅图中写有不同国家名称的旗帜上,法兰西都不可或缺。这表明在清朝宫廷的对外交往中,法兰西被认为是具有重要地位的西方国家。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彩绘嵌铜活鼓排班表盘二套钟[17世纪]
  展出的黑漆彩绘嵌铜活鼓字盘二套钟曾一度深藏“祖籍”。它的木质钟壳髹黑漆,上面彩绘卷草纹,虽然有金色的包边,还有浮雕西方神话人物出场,但因为有清晰的“乾隆年制”款,很容易被认为是清宫造办处的作品。但其实它是一件货真价实的巴黎货。如果打开钟的后座,可以看到机芯上錾刻有产地和制作者的名款。该钟原本为典型的路易十四时期法国钟表作品,因乾隆年间被改造,才在表盘上加了“乾隆年制”款。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路易十五王后的“中国人厅”
  国王带头迷恋中国元素,“中国风”很快涌动成席卷欧洲的流行文化。展厅复原了路易十五王后玛丽的私人大厅一隅。这里被称为“中国人厅”。玛丽当年专门定制了8幅描绘中国人茶叶种植和贸易的巨幅油画,装饰房间。路易十六王后在卧室墙壁上使用过的“北京”水粉彩缎裁片、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茶具、橡木嵌朱漆描金人物图板墙角柜……远道而来的展品,讲述着法国宫廷对中国艺术品的迷恋。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铜镀金测角器[17世纪末-18世纪初]
  该仪为测量角度的仪器。半圆周边有刻度,底边的旋转游标可以测量与底边平行的夹角,盘面中间附有指南针。仪器上镌刻BUTTERFIELD A PARIS款识,表明该仪器为法国巴黎仪器制作名家巴特菲尔德所制。据法国传教士张诚记载,他曾于1691年向康熙皇帝进献过1件由巴特菲尔德制造的约半英尺直径的半圆仪。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三胞胎”
  中国皇帝对法国“特产”也情有独钟。展厅的一个转角处,“三胞胎”并列展示,都是画珐琅牡丹纹海棠式花篮。1775年,乾隆命人将10件康熙款和雍正款的瓷器送到广州,要求粤海关仿制,并落“乾隆年制”款。官员还将器物图纸送到法国“下单”。这3件展品,从左到右,依次为法国造、康熙款原件和乾隆年间仿制的。古人抱着一种宽容欣赏的态度,去欣赏别人的技术和艺术。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几何原本》[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
  康熙年间法国传教士白晋、张诚为便于向皇帝讲授西方数学,根据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编译了这套满文教材。此本是国内外唯一一部《几何原本》满文编译本,是研究数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铜镀金盘式手摇计算器[清康熙]
  法国科学家帕斯卡于1642年制造出第一台手摇计算器,后由传教士 将这种计算器传入康熙宫廷。此件盘式手遥计算器是清宫造办处依帕斯卡计算器的原理制作,利用齿轮装置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十骏马图册[清乾隆]
  此册是目前所知唯一的法国人王致诚署款的作品。全册所绘骏马皆为乾隆帝坐骑,展现了王致诚高超的写实能力与绘画技巧。背景树石以中国传统笔墨技法绘制而成,应出自中国画家之手。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黄地珐琅彩诗句梅花纹碗[清雍正]
  碗外壁黄地,用珐琅彩绘折枝梅花图,并题诗句。外底圈足内署蓝料彩楷体“雍正年制”四字款。珐琅彩瓷是康熙晚期受欧洲进口的铜胎画珐琅料影响而创烧的釉上彩绘瓷器品种。该碗画面信诗书画印于一体,体现了雍正朝珐琅彩瓷器精细文雅的艺术风格。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透明珐琅八吉祥袱系纹瓶[清]
  此瓶以透明珐琅工艺制成,绿色锦地袱系纹为饰。广东制作铜胎透明珐琅通行做法是先在铜胎上錾刻水波纹,于其上铺填蓝色或绿色透明珐琅釉烧制,然后再粘贴金银片,点缀不同颜色透明珐琅釉并再次烧制,最后通过体罩烧一层薄珐琅釉。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白色玻璃八棱水丞[清康熙]
  水丞为有模吹制,再经琢磨等工艺而成。器腹表面经过琢磨,呈八面莲瓣形。器盖磨饰成六角连锁菱形。底部阴刻“康熙御制”双竖行篆书款。水丞造型类似西洋墨水瓶,装饰也迥异于中国传统工艺手法,可能是当时清宫造办处玻璃厂内任职的西洋传教士所烧烧,按照西法琢磨而成。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青花加彩描金纹章瓷餐具[18世纪]
  餐具为18世纪30年代末在中国为路易十五定制,上有法国王室纹章。这套餐具是凡尔赛宫廷使用的首套中国产瓷质餐具,也是首套中国产带法国王室纹章的餐具,可能用于1738年为路易十五布置的餐厅。餐具样式均为欧式,纹章形状和图案由法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给中国工匠制作。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阿黛拉伊德夫人执扇肖像[1749年]
  阿黛拉伊德夫人是路易十五和王后玛丽·莱什琴斯卡的第四女。画中她右手执一把收拢的折扇。18世纪时,从中国进口或在法国生产的借鉴东方装饰风格的扇子是高雅之物,人们喜欢用其搭配宫廷服饰。王后玛丽·莱什琴斯卡也有一幅手拿折扇的肖像。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钦定授时通考》[1742年]
  此书为乾隆皇帝下令编纂的大型官修综合性农书。法国传教士钱德明意识到此书对法国农业发展颇有用处,于1786年寄给贝尔坦一部。19世纪,法国汉学家儒莲和德理文侯爵通过对《钦定授时通考》的研究,获取了对法国农业发展有益的信息。本书是中法农业技术交流的有力见证。展品为故宫博物院藏乾隆七年武英殿刻本。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乾隆皇帝像瓷版画[约1776年]
  展厅里,路易十四、十五、十六,康熙、雍正、乾隆的形象多次以肖像画的形式出现。其中最有趣儿的一幅是乾隆瓷版画。这幅瓷版画由法国塞弗尔瓷器工厂的艺术家根据潘廷章的一幅水彩画绘制。画面中,乾隆皇帝头戴一顶毛帽,帽子顶部有一颗巨大的圆形珍珠。1776年,路易十六花高价购藏了瓷版画,并陈设在凡尔赛宫的书房内。该画还被用于雕刻《中国杂纂》第一卷的卷首插图。塞弗尔瓷器工厂还曾经根据这张半身像,创作了白瓷乾隆皇帝全身像。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中国杂纂》第一卷卷首插图(复制品)
  版画为18世纪法国汉学研究重要文献《中国杂纂》第一卷卷首插图。插图中的乾隆皇帝是根据清宫御用画家、耶稣会士潘廷章的画稿雕刻印制。在1773年的一封信时一封信里,潘廷章记述了该画创作的情况,称时年62岁的乾隆皇帝亲自做模特,并坚持要画上皱纹。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青釉香水瓶[清乾隆]
  展厅内有一个高58厘米的巨型香水瓶。瓷质瓶身产自中国。瓶子顶部、口沿及底座上,洛可可风格的铜镀金饰件,是由巴黎铸造匠装饰的。1743年,这个香水瓶被购入并安放在凡尔赛宫路易十五的藏衣室里。这是现存唯一一件经鉴定属于路易十五的中国瓷器。18世纪中叶,法国人喜欢为中国瓷器配上镀金青铜附件。这件香水瓶的饰件上有贝壳、芦苇、天鹅、鳌虾等元素,表达了“水”的主题。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花园一侧的特里亚农瓷宫景象[17世纪]
  1670年,路易十四下令在凡尔赛宫建造了“特里亚农瓷宫”,这座具有宝塔式屋顶和青花瓷装饰的奇妙建筑,不难看出其受到的“琉璃塔”建筑风格的影响。特里亚农瓷宫多以庭院一侧景象示人,这幅版画则提示了它相当少见的另一面。版画清楚的显示出上、下两层花圃和两侧棚架长廊的起始部分。花圃边缘种满鲜花,仿中国瓷器的蓝色栽培箱里栽种着橘树,花园因此而显得奢华,香气浓郁。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沙勿略乘船抵达中国图[约1753年]
  这幅画是玛丽莱什琴斯卡为其在凡尔赛宫的私人房间“中国厅”定制,安装于房间门头饰板上。画面表现了圣方济各·沙勿略乘船抵达中国的场景。沙勿略是最早到东方传教的耶稣会士,1552年乘船抵达广州附近的上川岛。王后很早就关注耶稣会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对沙勿略非常崇敬。此画在绘制过程中按莱什琴斯卡的意见进行过修改。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中国风格的设计图
  万里之遥,不以为远。文明之光,相互映照。中法百年间跨越千山万水的文明对话,架起了东西方文明的沟通之桥,为世界多样文明和谐共处提供了历史范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