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博物馆(二)之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标签:
新疆博物馆干尸故宫厅国博厅 |
分类: 按“邮”索骥 |
2023年9月27日,一早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开启我第四次探馆之旅。新疆,古称西域,浪漫的秘境,考古人的乐园。两千年前西汉张骞在这里走出了一条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东西文化、四大文明,在这里互通、交融,一个个秘境破土而出。拂去西域的千年黄沙,你能在这里感受到时间的静止。千年前的西域,千年后的新疆,绵延不绝,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新疆历史文物展通过大量文物及相关材料,系统宣传新疆璀璨的历史文化,展现多元一体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距今约10000-5000年,我国黄河、长江及西辽河流域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规模化定居农耕聚落、原始粟作及稻作农业经济开始出现,陶器、石器、骨器等制作技术趋于专业化,原始礼器已具雏形。这些文明成就,奠定了中华文化5000年历史根基。
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夏商周时期,新疆地区物质文化发展,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距今5000-3000年)和早期铁器时代(距今3000-2200年)。
金箔饰[距今约3000-2200年]

北疆地区的青铜至早期铁器时代文化遗存丰富,出土的青铜器具、珠饰、黄金制品等重要文物,清晰地揭示亚欧草原地域存在广泛的文化交流和联系。
北疆地区的青铜至早期铁器时代距今约4000-3500年。小河墓地出土遗存丰富,保存较好。墓地分南、北两个区域,分层有序埋葬,墓葬前立有桨形和柱形立木,以及高大的木雕人像和绑缚牛头的立木等。小河墓地是目前发现的塔里木盆地年代最早的青铜时代墓地,其考古发现入选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田园葡萄纹彩陶罐[距今约3000-2500年]

考古研究揭示,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条件,多元化的族群及文化传统,孕育了先秦时期新疆多姿多彩社会经济发展面貌:社会经济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绿洲早期农耕文明、规模化畜牧业逐步形成,哈密、吐鲁番、塔里木盆地周缘绿洲,毛纺织、皮革鞣制、制陶等手工业技术趋于专业化发展。考古已经实证,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和粟作农业技术的西传,深刻地影响了新疆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来自中亚、西部草原地域的小麦、冶金技术、畜牧技术等文化物质向东方传播交流,在新疆大地也留下了鲜明的物证。
先秦时期,全疆各地发现的彩陶器、木器、织物、雕塑、金属器、服饰等诸多方面,清晰地显示先民的生活智慧和生存技艺,蕴涵了先民们的思想、艺术、审美情采。
公元前60年,日逐王降汉,西汉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统辖西域地区军政事务,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多民族大一统格局也成为我国自秦汉以来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
早期印度贵霜王朝所使用的一种文字,是使用阿米文字、记录和书写古代西北印度俗语-又称“犍陀罗语”文书,这种文字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随着古代印度贵霜王朝的灭亡,这种文字逐渐成为了一种死文字。东汉后期,佉卢文传入鄯善、精绝、于阗等绿洲城郭,在5世纪前后消亡。在中外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的不懈努力下,这种死文字已经得到系统的解读。
“王”字带流陶罐[汉晋]

尼雅遗址是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现在遗迹数量最多、遗址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绿洲城郭聚落遗址,出土了大量的艺术品、纺织品、铜钱、漆器、玻璃器、各种饰物、木简等珍贵文物,其考古发现入选199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鸡鸣枕,是由一块“延年益寿大宜子孙”文字锦缝缀而成,中部是鸡身,两端作鸡首相背状,还细致地缝制出了鸡的头部特征等,枕芯为植物茎杆。鸡鸣枕实物在营盘、阿斯塔那等墓葬中有较多发现,显示出了中原地区丧葬文化习俗在西域地区的传播和显著影响。
锦护臂[1](1){1}[东汉]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为古代射箭时所用护臂(射褠),护臂所用面锦色彩绚烂,纹样诡异神奇。图案为云气、瑞兽、吉祥语、星纹的精巧设计,在祥瑞云气纹样间,有序织出“凤凰-鸾鸟-麒麟-白虎”等“大瑞”的瑞兽图案,并依次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吉祥小篆文字及圆圈纹表现的“五星”图案;织绵织造以白、青、黑、赤、黄五色丝线见出,对应“五星”的吉祥语和星纹设计,呈现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密切关联,鲜明地昭示出汉代阴阳五行思想深刻地影响到奢华织锦的创制,表达祈佑祥瑞的寓意。
自2013年首次新疆行,十年来已经是第四次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了,皇天不负有心人,此行终于亲见“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原件,实不虚此行。
此件茧形陶壶为手工制成,通体施红色陶衣,壶口内侧边缘施红彩,水口直颈,椭圆腹,圆底。陶壶腹部的前后及左右,一侧为圆鼓状,一侧为微凹平状,凹平处有磨痕,应是当时根据不同需要进行竖放或是侧放的部位。茧形壶是战国秦汉时期流行的一种器物,因腹部形状类似蚕茧而得名,也被称为鸭蛋壶。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政治上分裂割据、社会动荡、民族迁徙融合的时期。三国曹魏政权和西晋时期,在西域设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以高昌和楼兰为中心,管理军政事务。327年,前凉政权在今吐鲁番建立了郡、县、乡三级地方行政机构,首次将郡县制度完整地推行到了西域地区。5-6世纪,柔然、北魏、北凉政权等势力先后进入西域;在此期间与高车、悦般、嚈哒、吐谷浑、突厥等之间不断发生冲突。麴氏高昌政权在今吐鲁番地区大力推行与中原基本相似的政治经济制度,并凭籍特殊的地缘政治优势和历史文化传统,成为了西域政治、经济的一个中心。
衣物疏中所列《孝经》是墓主生前所用、死后随葬的陪葬品,此俗袭于汉魏以来中原地区汉人的丧葬习俗。该《孝经》的另一面书写有《高昌书仪》,此文书应是现存最早的一件写本书仪,而且编排格式独特,虽然前后缺损,但内容基本完整,是吐鲁番所出土文书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件。
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信仰并存地区。大约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新疆地区,逐渐形成了以佛教为主,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大约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新疆地区,逐渐形成了以佛教为主,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4-10世纪,佛教文化进入鼎盛时期,伴随着佛教信仰的传播和东渐,形成了鄯善、于阗、疏勒、龟兹、高昌等多个佛教文化中心。新疆拥有我国时代最早的石窟及佛寺,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等中原石窟深受新疆石窟艺术的影响。
古代于阗,即今和田地区。佛教及其艺术,首先沿着丝绸之路南道传入和田地区并得到迅速发展。亚兰干佛寺建筑规模宏大,残存壁画犍陀罗风格特征显著。初步研究认为,这是目前塔里木盆地较早的佛寺遗迹。

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先后在鄯善、且末和伊吾设郡,扩大了郡县制在西域的范围。640年,唐朝对西域的管理大为加强,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在伊、西、庭三州建立与中原一致的各种制度。
桃花石汗钱币[宋]
过所,是自汉代开始,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直至宋代,吏民用于关卡通行的通关凭证。开元二十一年唐益谦、薛光泚、康大之请过所案卷记载了西州都督府户曹经办的三件请过所事宜,表明唐代政府对于丝绸之路上的商旅有着相当严格的检查制度。
彩绘劳动妇女俑[唐]

这是一组从事簸粮、舂米、推磨、烙饼等家务劳作的妇女形象。他们的姿势、神态各异,服饰、装扮各有不同。整组人物虽未刻意求精,但却紧紧地抓住了人物劳作时的特征,艺术形象十分传神,充分反映了创作者的高度洞察力和精湛的艺术技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劳动妇女现实写照的成功之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该女俑头部为木塑彩绘,身躯以木柱支撑,胳膊用纸捻制成,呈侍立恭候状,发束高髻,头微向左侧,面绘花钿。上身着联珠团窠对鹊纹的绫织半臂,肩披黄底白花罗织披帛;下身穿红、黄相间竖曳地间裙;而胸前的腰带更是以缂丝工艺织成,一派高贵、典雅、艳美的姿态。
为丝质工笔重彩画。图中贵妇体态雍容丰满,神态优雅娴静,衣着华丽名贵丝绸时装,坐在木榻上,凝视着棋盘。伸出右手,用食指和中指夹着一粒棋子,思索着如何落子。表现了贵妇人的悠闲、消遣和弈棋时注意力的集中与神情的投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就开始流行,在唐代达到鼎盛,并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上至皇帝、宫廷,下至平民百姓,都是围棋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整个作品画风飘逸洒脱,笔法轻松自如,色彩高雅别致,线条流畅。虽然时隔千年,整个画面的色彩保持很完美,赭如虹、绿如翠、褐如油、蓝如海,加上衣裙上精美的花纹,使得整个画面色彩如初,呼之欲出。
隋唐时期西域地区文化多元,多民族聚居,丧葬文化也呈现多源性和多样性。汉唐时期,大量汉人迁至天山南北,中原地区丧葬文化也传播到西域地区,并留下深深的痕迹。考古研究揭示,吐鲁番盆地深受汉魏规制影响,至唐代一直有着严格的丧葬礼仪制度。西州汉人家族观念强,大都同族聚居,死后共葬一个墓群。夫妻多为合葬,以供子孙祭拜。当地的丧葬习俗完全遵循儒家丧礼制度。每逢元旦,各个家庭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可见,西州的丧葬习俗体现了中原地区入土为安的人伦情感,更是对儒家孝道伦理主体地位的积极维系。
中国古代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是人类的始祖,创造了万物。汉代中原多地墓室和宗族祠堂的供奉物中多刻画伏羲女娲图。在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和巴达木古墓群中也出土有73幅较为完整的伏羲女娲绢麻画,时代为魏晋南北朝后期至隋唐。其中,一些图将伏羲女娲描绘为汉人的形象,另外一些图将伏羲女娲描绘为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汉胡两种风格同时出现,说明新疆地区各族先民在祖先认同上与中原地区达到了深刻统一,也更加说明新疆与祖国内地同根同源、血脉相连。
随葬俑是中国古代墓葬随葬物品的一个重要品类,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早在石器时代,就已产生各种人形和动物形象的陶塑艺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作为人殉替代品的“俑”。自此,随葬俑成为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一部分。随着历史的推移,随葬俑艺术经历了秦的博大、汉的雄迈、唐的典丽,到宋元以后渐趋没落。随葬俑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各个朝代最为形象、生动的纪实资料,又体现着令人惊叹的艺术智慧,记录着各个历史时期审美风尚的流变。
五代、宋、辽、金时期,中国历史发生深刻变迁,西域各绿洲城郭、游牧部落经过重新融合,于9世纪中后期形成了高昌回鹘王国、喀喇汗朝、于阗三个我国西北地方政权。历史上的西域地方或割据政权,都有浓厚的中国一体意识,或认为自己是中原政权的分支,或臣属于中原政权。

宋代著名历史文献《突厥语大词典》将当时中国分为上秦、中秦和下秦3部分,上秦为北宋,中秦是辽朝,下秦为作者故乡喀什噶尔一带,三位一体为完整的秦。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中汉人称为桃花石,相应在《突厥语大词典》词条里,回鹘人被称为塔特·桃花石,也有直译为中国回鹘人。在喀喇汗王朝钱币上,常有桃花石·布格拉汗、秦之王以及秦与东方之王等称呼,标示是中国的一部分。
该灯由一整块白玉石,经雕刻、打磨而成;呈三角梅状,由代表花蕊的玉雕紧密连接,三个花瓣雕出深槽可放灯油和灯芯。该灯既能吊在屋里当吊灯用,也可以平置使用,造型独特,构思巧妙,是新疆同时期发现的同类文物中的精品。
回鹘人在漠北先后信仰萨满教、摩尼教,迁至高昌、北庭后,开始改信佛教。此外,高昌回鹘境内萨满教、祅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同时并存,并得到一定发展。9世纪末10世纪初,伊斯兰教入西域。西辽统一西域后,境内除佛教外,主要是伊斯兰教和景教。统治者地各种宗教推行宽容、中和的政策。西辽的建立进一步推进中华文化广泛传播,把整个西域的多元文化推向鼎盛。
13世纪元朝建立,规模空前的政治统一局面推动了规模空前的民族迁徙,形成了元朝境内广泛的民族杂居局面,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元朝中央政府对西域广大地域的管辖统治,是汉代以后历代中央政权对天山南北各地行使主权的延续和发展。1368年明朝建立后,西域各地与明朝间保持较密切的朝贡关系。中央政权设立哈密卫作为管理西域事务的机构,哈密卫的建立,是自汉唐、元朝以来,中央政府对西域各地管辖的继续。
明代,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地经贸来往密切,除了“朝贡”和“封赐”外,还有“互市”。明朝政府严格管理同西域各地的经济往来,在兰州是、凉州、甘州、宁夏、大同等地设置“马市”,以便于中原与西域的经济往来。
宗教的多元与发展

元明时期,新疆地区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多元文化发生了深刻变迁。随着伊斯兰教的不断传播,祅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日趋衰落。14世纪中叶,东察合台汗国统治者以战争等强制手段,将伊斯兰教逐渐推行到塔里木盆地北缘、吐鲁番盆地和哈密一带。至16世纪初,新疆形成了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佛教、道教等多宗教并存的格局。
清朝是我国近代疆域最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确立的时期。为了维护新疆地工的政治稳定和中国西北边疆地区的安全,清朝实行军政合一的军府体制,通过政治、军事、经济、边防、民族、宗教、文化等一系列更加系统的治理政策,加强了对天山南北的统治,密切了与全国各省份的联系,新疆经济文化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近代新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疆域等格局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艾德莱斯绸[清]

艾德莱斯绸,是维吾尔族人生产,并且是维吾尔妇女最喜爱用于做服装的土产丝绸,主要产于和田市、喀什市、莎车县等地。艾德莱斯“意为“扎染”。这种丝绸采用我国古老的扎经染色工艺,按图案的要求,在经纱上扎结,进行分层染色,整经、织绸。染色过程中图案因受染液的渗润,有自然形成的色晕,参差错落,疏散而不杂乱,既增加了图案的层次感和色彩的过渡面,又形成了艾德莱斯绸纹样富有变化的特点。
铜盆上部盆体是接水处,下部是存水的地方,底是圈足。盆休上下间的中心有一个直径20厘米的圆盖。这件铜盆除圈足外,皆分内外两层,外层通体錾刻镂空,盆面有近百个镂空的小洞,洗手时污水可由小洞流入存水的地主。洗手盆采用锻打、錾刻、铆接等工艺。工匠们充分发挥了艺术想力,将民族艺术风格和手工艺水平巧妙地结合起来,展示了维吾尔族的聪明才智。
采玉与贡品

新疆是宫廷用玉的重要产地之一,自汉唐以来备受历代中央政府的重视。清朝统一新疆后,以大量和阗主为代表的优良玉料被运送至京城,促使乾隆朝成为清代玉器制造的顶峰时期。故宫博物院等地珍藏由和阗玉制作的玉器,代表了清代玉器工艺的最高水平。
邮票中繁荣昌盛的新疆
和美新疆


新疆山川壮美,地大物博,历史人文璀璨。新疆历史文化宝藏,是多元一体中华文化伟大历程的见证。早在2000多年前,新疆地区就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传播的重地。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动力,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之魂。
天亡簋[西周]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历来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所以历史上也遗留了大量服饰遗珍,这些衣物都体现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长期交融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瀚海珍衣-新疆古代服饰精品展”的藏品上至3800年前后的小河墓地,下至百年前的清代,从先秦服饰,到西域汉晋服饰,到隋唐五代服饰,再发展为红带系宝冠、金锦衬英姿的西域宋元服饰,最后演变为具有民族风格的明清西域服饰。
罗布泊地区、哈密盆地、吐鲁番绿洲和阿尔金山北麓的且末地区,先后进入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这里发现的毛织服饰,无论从时代还是类型上,均居全国之冠。当时新疆居民服饰,主要以动物皮和毛为服装原料,他们擅长纺织各色毛布,还用彩色颜料在毛布上绘染图案,惯于用金、铜、骨、玉和鸟禽羽毛作为服装的配饰;衣装实用,装饰古朴。
两汉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华美的丝绸、柔软的棉布、精美的毛罽以各种形式运到西域,极大地丰富了西域服饰及其原料品类。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新疆地区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的各绿洲城邦,毛纺织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棉纺织业初具规模。不同地区的服装款式和装饰品各具特色,充分显示出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
隋唐埋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空前鼎盛,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景象繁荣。唐朝大一统格局下,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信仰并存,极大推进了西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开放性。
彩绘泥塑骑马仕女俑[5][唐]

唐代在吐鲁番设立西州,按照中原内地直隶州县进行治理管辖。中原地区的典章仪礼制度,在吐鲁番地区传入时间早、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久、影响程度深,西州居民包括服饰在内的生活习俗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考古资料显示,这一时期男子既戴幞头,也戴各式帽子,身穿圆领或翻领袍和裤装;妇女外出戴帷帽等帽饰,平时多穿襦裙装。表现出唐代西州各族居民服饰文化的风貌。
五代、宋、辽、蒙元时期,是新疆多种宗教、多元文化并存的历史发展时期,新疆居民的服饰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在这一时期的石窟壁画中,形象地描绘出回鹘王室、贵族、供养人以及部分蒙古贵族的衣饰风范。特别是回鹘贵族服饰,具有雍容华贵,富丽多彩之特征。
明清时期,是我国西北历史疆域及民族分布格局基本形成的历史阶段,生活在新疆的各民族经过诞育、分化、交融,形成了血浓于水,休戚与共的关系,都为开发、建设、保卫新疆做出了重要贡献。清代以来,新疆地区不同地域的民族服饰文化时代气息浓郁,对襟无扣的袷袢、艾德来斯绸制作的衣裙,独具强烈的时代性、地域性的特点;西域各游牧民族毛织和皮制服装,色彩鲜艳、美丽端庄。
新疆特殊地理环境条件,使得新疆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特色。《逝者越千年—新疆古代干尸展览》展陈先秦时期至唐代的干尸标本近丁具,附属服饰和物品百余伯。这些实物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实证着自古以来新疆地区多文化、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历史真实,提示着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史实。
1980年在罗布泊北铁板河墓葬出土的铁板河女尸,是世界著名的古尸之一。面色棕褐,尖高鼻梁,眼睛深凹,长长睫毛,下巴尖俏,栗色直发披散于肩,甚至体毛、指甲、皮纹均清楚可见。皮肤呈古铜色,有楼兰美女的雅称。
小河墓地出土遗存[距今3500-4000年]

小河墓地地表竖有多棱形、圆形和桨形的胡杨木柱。葬具以船形木棺居多,还有泥壳木棺等,外覆带毛年皮。出土头戴毡帽、腰间纱有腰衣、外裹毛织斗篷、脚穿皮鞋的干尸、木尸的同时,还随葬毛织物、木器、小件铜饰物、麻黄枝、草编器、骨器、玉石珠饰、小麦与粟粒等。
张雄干尸[唐]

张雄干尸出自阿斯塔纳古墓群,在整个陈列当中,它恐怕是最独特的,因为它是唯一一具有名有姓的。在出土干尸的同时,还出土了一块墓志铭,上面直接了当得写明了墓主人的身份以及经历。张雄出生于高昌王国的一个贵族家庭,后来因为平定叛乱有功,被封为了左卫大将军等要职。
“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疆文物展”由“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4个部分组成,生动直观地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在新疆的光辉历程和不朽功勋。
新疆博物馆的“故宫厅”是故宫博物院首次在本院外设立的常态化举办精品展览的专业展厅,在全国也是首家。“盛世琳琅—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玉器展”,是从故宫博物院院藏近一万九千件(套)清代玉雕艺术品中,遴选一百件(套)精品,分为“受命于天”“法相梵音”“清室雅伴”“玉不去身”“几暇清赏”“含英咀华”六个单元,立体展示了清代玉雕艺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由近及远,体味中华玉文化的渊源有自和绵延不绝。
玉作为礼器,始于新石器时代。人们将玉视为天地精气的结晶,使玉在政治、宗教、思想、文化等方面都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而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更是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
出于个人修行和稳定政权的双重需要,藏传佛教紫禁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汉地佛教亦自有一席之地。与藏传佛教佛像、祭器多用金、铜不同,宫中汉地佛教用品的制作主要用玉,但佛教艺术之精美绝伦,一如既往。
青玉十二辰[清]

玉陈设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获得巨大发展,这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呼应。清代宫廷玉陈设数量大、品种多,使用非常普遍。内廷殿堂内,多宝格、坐榻、几案、墙壁之上随处可见玉陈设,如山子、如意、各式仿古玉器、花插、插屏等,以及人物、动物、植物瓜果造型的小文玩等。
古代佩玉起源早、使用范围广,以玉为饰,源于人类对美的追求。举凡首饰、服饰及随身携带之物,均可以玉制作或以玉为饰。佩玉成为社会身份和等级地位的象征,清代宫廷佩玉在延续传统的同时,亦有独特的品类,如扁方、扳指、香囊等为清代佩饰新品。
清代赏玩用玉特指供品鉴、摩挲、娱乐的玉器,其中,鼻烟壶为清代特有,深受皇室贵族喜爱。这些赏玩玉器,不仅种类丰富,制作精美,其精美包装更为历代所不及。精美的外包装、雅致的诗文绘画册页与玉雕作品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使之更具观赏性。
盛世琳琅展厅内

灿烂辉煌的玉器文化,不仅在宗教礼仪、陈设文玩、佩戴饰品等方面影响深远,更渗透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之中。清代日常饮食玉器中既有精雕细琢者,亦有成批量制作的光素盘、碗等,大小不一。由于镟玉技术的进步,制作此类日用碗盘所用工时大幅减少,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宫廷大量使用玉质饮食器皿提供了可能。
“中华史册-新疆出土文献展”展出的文物包括一百多年来出土的大量简牍、纸文书、帛书写本及碑铭等文献资料,其内容涉及汉唐代至元明清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诸多领域,且书写文字包含不同历史时期的多民族语言文字。
军事性帐籍是吐鲁番唐代军事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所见的军事性帐籍多与唐代镇戍体制有关,是唐朝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的珍贵材料。
《唐西州高昌县上安西都护府牒稿为录上讯问曹禄山诉李绍谨两造辩辞事》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葬,是从纸鞋上拆出的,残存八段,墨书73行,上面记述了原告曹禄山向西州长史控告被告李绍谨。
新疆出土文献展展厅内

案卷记载的是唐代发生在西州高昌城的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以及官府处理此案件的经过,这是唐朝法律在西州高昌城施行情况的一个具体案例。
新疆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出土了大量文献资料。这些国家宝藏,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理新疆的重要力证,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
新疆博物馆“国博厅”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在本馆外设立的常态化精品展览专业展厅,“吉金铸史—青铜器里的古代中国”的展览正在此展出。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青铜器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我国古代,被称为“金”或“吉金”的青铜器几乎与早期文明相伴而生,是揭示早期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重要代表性物证。

天亡簋是西周初年几件记载重大史实的有铭青铜器之一。铭文记载作器者天亡辅佑周武王进行了一场规模浩大的祭祀典礼,祭祀周文王与上帝,祈望得到神灵的护佑。
青铜霝在造型上具有敛口、短颈、折肩、斜收腹的基本特征,与罍相近,但铭文中自称为“霝”,有时别为一类,或可视为一种富有地方风格的青铜罍。这件青铜霝盖顶置立鸟,带有转变期山东地区的造型艺术作风。
铜鼓文化是全球范围内至今尚存的一种青铜文化,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及东南亚地区,其起源约可追溯到更新期之初。早期青铜鼓功能复杂,仰置称釜,为炊具,覆置称鼓,为乐器。这件青铜鼓造型古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此型青铜鼓之一。
青铜壶堪称青铜器中的大宗,大体有椭圆腹、圆腹、椭方腹、方腹、扁腹几类。这种圆腹鼓张、最大径在腹部正中的青铜壶是更新期,尤其是战国时期铜壶的流行范式。这一时期,列国在铸造此型圆壶时多注重装饰纹样,内容各有千秋,山东地区则陆续发现一些以造型艺术见长的圆壶。这件提梁壶颈、腹通饰瓦纹,纹样简约质朴,但壶口、盖构思为鹰首,以下喙为流,上喙为盖,启闭灵活,是更新期青铜壶中罕见的佳器。
虎形足器座[战国]

我国青铜文明最显著的特色当属其礼仪属性。夏商周时期,大量青铜器作为贵族社会礼乐生活的重要用具,与当时的礼仪文化、等级制度、精神信仰、家族荣耀有着密切关联。作为我国早期礼仪文明的核心载体和见证历史现场的珍贵遗存,青铜礼器堪称“国之重器”。
鼒簋[西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与战争,是商周时期关系国家兴衰、存亡的头等大事。从功能属性来看,绝大多数青铜器属于礼器和兵器。从铭文的叙事主题来说,这两者也构成了当时金文记载的主要内容。
鼒簋,这件器物内底铸有铭文,记载器主人跟随周王讨伐荆楚,有所俘获,因此铸作此礼器作为纪念。
这件蟠虺纹壶自肩颈至下腹部装饰五周连续的纹饰带,纹饰带之间有带状界栏。整器纹饰以重复构图的形式呈现,内容为相互缠绕的蛇纹与“X”形纹饰相结合连续分布。整体纹饰图案化特征显著,具有典型的更新期装饰工艺特点。
镂空人面纹钺[商]

这件青铜钺的钺身饰人面纹,眼、耳、口均镂空,纹样张扬有力。镂空人面纹与硕大的钺身相结合,大大减轻了器物沉重笨拙的视觉效应,转而显得生动灵便,又不失严肃庄重。
另注:
1.标注[1]-[6]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中的六件,另外四件分别北朝方格兽纹锦、《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战国青铜武士俑和阿图什人头骨化石,没在展厅中寻找到,应该是外展中或没对外展出;
2.标注(1)-(3)为出现在《国家宝藏》第二季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三件国宝,分别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绢衣彩绘木俑和伏羲女娲图绢画;
3.标注{1}为国家文物局发布《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均为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可谓是珍宝中的珍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共有2件文物在此目录中,另一件是北朝方格兽纹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