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茶·世界—茶文化特展》

标签:
茶文化特展茶出中国茶道尚和茶路万里茶韵绵长 |
分类: 按“邮”索骥 |
暑期总算过去了,终于不用跟全国的学生一起去“攻城”了。2023年9月12日,请假一天前往故宫博物院,“茶·世界—茶文化特展”正在午门正楼及东西雁翅楼展厅展出。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传说神农时代,中国人已经认识并利用茶,考古证明人工种植茶树的历史超过六千年。自汉代以来,关于茶的认知和制备方法日趋多样,饮茶不仅发展为日常必需和生活时尚,也成为中国哲学“和合”思想的表现。一千多年来,茶从中国走向世界,融入各国人民的生活,不同的文化因素也丰富了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以茶为媒,交融互鉴,茶是承载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名片”。
本展览汇集国内外30余家考古文博单位的藏品,以展示茶文化数千年来发展、普及的历程,及其所蕴涵的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哲学追求。
茶出中国,源远流长。本单元主要展示了数千年间种茶技术的提升和备茶方法的变化,以及茶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陕西省蓝田县吕氏家族墓出土。在吕氏家族墓园中,几乎所有墓葬都有茶器出土,且茶器种类各不相同,体现出了多样的饮茶方式。吕大圭墓出土了一件铜渣斗,在内壁上发现附有茶叶,大约是40余枚芽茶,说明宋代的茶形态不仅有团饼茶,也有未经压制的草茶。
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的古茶树根遗存,基本可确定属于山茶属树根中绿茶茶树的根须。这件文物,把中国人工栽培茶树的时间上推至距今6000年前后。遗址中还出土了与树根同时期的陶盉,可能是与茶相关的一件水器。

“茶”原写作“荼”(音图)。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荼,苦荼也”,宋代徐铉等解释“此即今之茶字”。一般认为,唐玄宗时期编纂《开元文字音义》将含义为荼的“荼”改为“茶”,延用至今。茶在古代还有许多异名,陆羽《茶经》总结了唐以前茶的不同名称:“一曰茶,二曰槚(音贾),三曰蔎(音设),四曰茗,五曰荈(音喘)。”
《制茶图》为欧洲纸本水粉画,一套12
幅。依次描绘了锄地、播种、施肥、采茶、拣茶、晒茶、炒茶、筛茶和揉茶、舂茶、装箱、水运、茶行共计12
个过程片断,为我们了解当时茶叶种植、制作与运输提供了直观证据。
考古出土证据表明,两晋时期已出现瓷质盏托,南朝时流行于南方各地。这既纠正了盏托始出现于唐代蜀地的传说,也反映了六朝时期的饮茶风俗。
《玉川煎茶图页》表现了唐代著名诗人卢仝(音同)煎茶的场景。卢仝被世人称为茶仙,号玉川子,“玉川煎茶”是经久不衰的绘画题材之一。
本册页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七十三岁所绘,根据自题可知临自宋画。

这套出土于山西长治屈家庄唐墓的茶具组合,是反映唐代茶事的最新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本套茶器首次在展览中对外展出。
吕氏家族墓地出土了众多茶具组合,显示出当时存在着多样的饮茶方式。本组文物展示了宋代流行的点茶法所使用的茶具组合。
该图表现了宋代街头表演的傀儡戏。画面左下角为艺人随身携带的行李担,装满生活必需品,包括一件曲柄执壶,为点茶用茶瓶。透过此画,可见点茶与宋人日常生活之密切。
历代宫廷均有负责膳饮的管理机构。清代宫中设茶库、茶房等,专职管理与存储宫廷用茶,并配有相应的管理人员。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设茶库,隶属于内务府广储司。除了服务于皇帝的御茶膳房,皇太后、皇后、皇子等居住的宫苑也设茶房。清宫茶库、茶房的相关遗存,可于细微处反映内廷对茶事的管理。
该图是明代画家丁云鹏为其好友王时敏而作,图绘唐代诗人卢仝在庭院中汲水煮茶的情景。虽然所绘人物为唐代,但从备茶器具来看,表现的却是元代至明代中期流行的煮茶法。

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画家,精于紫砂壶设计。在其设计的紫砂壶中,有著名的“曼生十八式”,以式样简单、装饰留白为特点,并多题刻诗文。
此盏的器形、颜色、装饰均模仿建窑黑釉兔毫盏,显示出当时人对兔毫盏的喜爱,以及兔毫盏对其他材质茶具的影响。
宋代流行的斗茶,是由点茶发展而来的茶艺活动,以浮沫在盏壁存留时间的长短判断胜负。黑釉盏因能凸显浮沫颜色而备受推崇,其中以建窑烧造者最为著名。相近造型的青釉、青白釉盏亦流行。
本图描绘仕女品茶,茶具种类丰富、功能齐备,表现了仕女对饮茶用水、用器和方法的讲究,是茶文化融入女性闺房生活的写照。

至迟在唐代,我国主要产茶区已基本形成,发展至清代,各地盛产的茶叶种类多样,精品迭出。历代贡茶汇集各地茶叶名品,以进贡的形式构建起宫廷与地方的交流,既彰显着茶的重要经济价值,又体现了茶与政治生活的关联,更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珠兰茶产自今安徽省霍山县,是安徽重要的贡茶品类之一。与其他类茶叶多以茶叶罐包装不同,珠兰茶的包装是以“桶”为单位的,这种桶的规格要比常见的茶叶匣大得多。
茶引是宋代以来官府发给茶商运销茶叶的凭证。茶商运茶贩卖,须向官府纳税领引,凭引运销。清代,茶引制度弊病逐渐显现,常有漏税等乱象发生。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整顿茶务,以“茶票”代替茶引,明确每票茶重、征税金额,并对领票人加以限制。
文徵明绘
惠山茶会图卷[明正德十三年]
日本茶道
茶韵绵长
茶道千载,以和为尚。中国人将对人生、家国、自然、宇宙的思考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构成茶文化的精神内核。茶与器的讲究,备茶方法的选择,品茗环境的营造,无不贯穿着中国哲学“和合”思想。茶,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此图为屏风画《弈棋仕女图》局部,是唐代贵族眷属家居“生活照”。仕女手持盏托和盏,为对弈的主人进茶,反映出唐代饮茶已风行西域地区。
主图选取了1987年4月在陕西扶风法门寺的唐代地宫中出土的一套金银茶具其中一件鎏金银茶碾为图案。茶碾由茶碾子和锅轴组成。
茶之理,既包括茶、器、水、火等物质要素的相融互济,也包含人与环境、意境、心境的协调统一。道器并重的仪式美感,超然物外的精神向往,汇聚于茶的世界。
《茶录》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茶,主要论述茶的色香味和藏茶、点茶之法;下篇论器,详述各类茶具的材质和功能。这件《茶录》墨迹手卷,非蔡襄亲笔,而是宋元时人以小楷抄录,卷中一些词句与文献记载有所不同。
吕氏家族墓地出土茶具种类丰富,其中铁鼎、石铫可能为煎茶用具,石执壶器形与宋代常见点茶用执壶不同,展现了宋代文人群体多元的饮茶方式、复古与创新兼备的饮茶文化。
作者即宋徽宗,书名来自年号“大观”。该书论述了茶的产地、采摘、制作,备茶方法和器具等,是研究宋代茶文化的重要资料。其作者为皇帝的特殊身份,反映出宋代最高统治阶层对茶文化的构建和推广。该书和蔡襄著《茶录》等,共同构建了宋代饮茶的美学意境。
河南省洛阳市白居易宅院遗址出土。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诗人。白居易酷爱饮茶,号称“别茶人”,共写过50多首茶诗。洛阳履道坊是白居易晚年居住地,考古工作都在此发现了茶具,以陶瓷器为主,反映了诗人实用而质朴的饮茶生活。
青釉人像执壶[宋]

此器以人物形象塑造为实用器皿,设计巧妙。北京顺义辽开泰二年(1013
年)净光舍利塔塔基等遗址曾出土造型相似的白釉执壶。有学者提出其形象可能与陆羽有关。
该书取古代二十多种茶相关论著汇编成书,所收书籍多为《茶经》《茶录》《茶考》等流传已久的名篇,有利于古代茶相关文献的保存和利用,也是明代茶文繁荣的体现。
图中绘一文人独坐草堂中品茗,侧室陈列茶具,童子正在烹茶。堂后松木挺拔,益见清幽。本幅上方小楷书《茶具十咏》诗,分述茶坞、茶人、茶笋、茶籯、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反映了文徵明对茶文化的认识。
主图为明代画家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局部。《惠山茶会图》描绘了清明时节画家与朋友在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边煮茶品茗、赋诗唱和的情形,以此表现古代文人以茶会友、亲和礼让、清节砺志的进取精神,以及追求自然清静、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境界。

惠山泉有天下第二泉的美誉,自唐以来就是茶人心中圣地,如宋代蔡襄就有《即惠山泉煮茶》一诗传世。此图以二泉亭为中心,描绘了文徵明与友人在此品茗的场景,反映了明代流行的文人茶会风尚。
康熙皇帝《庭训格言》载:“人之养身,饮食为要。故所用之水最切。朕所经历多矣,每将各地之水称其轻重,因知水最佳者其分两甚重,若遇不得好水之处即蒸水以取其露,烹茶饮之。”表明康熙皇帝讲究分辨水质并饮用蒸馏水。
此图以康熙时期冷枚绘《赏月图》为范本,于画面右侧加绘茶架。画中乾隆皇帝作汉族士人装扮,赏月、饮茶。童子手捧朱漆茶盘,上置青花盖碗。旁侧的双层斑竹茶架中盛放有各类茶具。
此图以秦府十八学士为题材,描绘文人雅聚。中段绘长方宴桌,文人围坐,桌上摆放盏托、盏、盘;旁侧安放备茶小桌,燎炉、汤瓶、茶末罐、茶匙、盏托、茶盏一应俱全,呈现了宋代文人饮茶宴乐的风雅生活。
嘉量是中国古代官方颁布的标准量器,一器包含五种标准容量。乾隆时期模仿汉代的新莽嘉量制作了八件嘉量,器身外壁刻御制铭文。嘉量主要陈设在重要宫殿前,反映了乾隆皇帝继承古制的决心,也象征着国家的统一。
此图引首有文徵明题“事茗”二字。“事茗”姓陈,与唐寅交往甚多,且酷爱茗饮,唐寅以“事茗”为题作此图,画面左侧题诗中,描绘了明代文人群体的品茗生活,表达淡泊明志的心性和追求。
西园雅集是中国人物画经典题材,记录宋代苏轼、米芾、僧圆通等 16
位名士受邀集于王诜府邸西园。席间,文士挥毫、览书、题石、说经、品茗,尽现文人雅集盛景。南宋、元、明、清代雅集图中,皆有描绘饮茶以助风雅的情景。
《千尺雪图》分别是董邦达、钱维城、张宗苍绘的西苑、热河、寒山千尺雪和乾隆皇帝亲绘的盘山千尺雪。每人均绘四卷,分为四套,每处千尺雪各存一套,以便乾隆皇帝无论驻跸何处,均可展卷欣赏其余三处之景。本幅图中面阔三间。临水而建的歇山顶建筑即为西苑千尺雪茶舍,是乾隆皇帝于闲暇时品茗之地。
此像原陈设于承德避暑山庄千尺雪,原型为唐代名士、被誉为“茶圣”的陆羽。乾隆皇帝茶舍中,曾多陈设茶仙人像,为茶事活动增添清雅意趣。
方砖浮雕出捧持托盘的侍女形象,托盘内盛托和茶末盒,是一套点茶茶具组合组合。
对饮茶的接受和需求,增进了历史上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各阶层的交往。饮茶器具、备茶方法日渐趋同,是交流程度不断演化的表现。走马边陲至农耕沃野,日常生活到国家典制,茶都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演进的有力见证。
茶和天下,美美与共。本单元中,来自海外的茶器精品、清代宫廷中的不同民族地域风格茶器将集中亮相,共同展现茶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中的交流互鉴。
铜胎画珐琅开光山水花鸟图八棱提梁壶集金属、珐琅和金星玻璃等多种材质、工艺于一体。其造型、装饰仿自西洋茶壶式样,装饰图案则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趣味,是一件中西合璧的铜胎珐琅精品。
内地与游牧民族地区以茶易马、以马换茶,茶的传入丰富了游牧民族的营养结构。从高原到草原,茶与酥油、牛乳碰撞融合,演化出多样的茶饮品种。从无茶到有茶,经由茶路传播、流转,茶将广袤大地上各族人民连接交融在一起。
清人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记:“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普洱茶可消食祛毒,理气通胀,是茶马古道中往来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
多穆壶是蒙、藏、满等民族盛装奶茶或熬制酥油茶的器皿,多穆为藏语发音,即奶茶壶之意。清代宫廷日常及各类筵宴庆典中多饮用奶茶,因此自康熙时期开始,清宫制作有木质、珐琅、漆器、瓷器等各种材质的多穆壶。
此开图册页为《光绪帝大婚典礼全图》册中第二册《纳采礼筵宴图》之《纳采宴图》。纳采筵宴,在桂祥府邸举行,按照满族饮食传统,先喝奶茶、吃饽饽,然后再吃酒席。图中所绘,司茶官手捧奶茶碗,敬后父等。司茶人手执奶茶桶,依次轮倒奶茶。
“停办贡茶碑”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平伐镇仰望村。该碑刻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局部有破损,全文共 266
字。碑中记载,乾隆时期由于当地茶树焦枯,无一株发芽,官府巡查后上报朝廷发布告文免其茶贡,当地苗民将告文刻成石碑立于寨中。碑文所述贡茶为贵定云雾茶,产于贵定云雾山、阳宝山周边。
“茶箱”是日本茶道中一种储存和携带茶器的盒子,盒内通常置成套的茶道用具。此茶箱外箱为竹制,采用嵌螺钿工艺装饰,为明末清初时中国所造。

在唐代,包括饮茶在内的中国文化,经由遣唐使,遣唐僧传入日本。饮茶之风始在日本上层社会流行,开创“弘仁茶风”。南宋时,留华的禅僧荣西将禅与茶同时带回日本。茶养生,禅修心,饮茶成为禅修悟理的辅助方式。16世纪,日本茶道文化正式成形。日本“茶圣”千利休完成了茶文化的本土化改造,提炼出“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
17世纪末,随着中国茶叶的输入,饮茶在俄国社会迅速普及。俄国民众喜饮甜茶、浓茶并搭配茶点。饮茶时,往往在茶中加入糖块、柠檬或牛奶。为保持茶水的湿热,俄国在18世纪独创饮茶时的热水器皿-茶炊。饮茶器具随之固定为茶炊、茶壶、茶杯、杯托、茶匙、茶碟、糖块夹等成套的组合。
茶炊是俄国饮茶文化特有的器具。其中造型类似煮壶,以居中的烟囱和四周的炉膛构成,下设足,上覆盖,是一种可烧开水并具有保温功能的器皿。国为是专为饮茶而制作,茶炊成为俄国茶文化的象征,衍生出繁杂的式样,被誉为“桌上将军”。
16世纪以来,荷兰、英国、丹麦等国陆续成立海外贸易机构-东印度公司。1600年成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紧随荷兰之后,于1637年开始从广州进口茶叶。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量第一位的商品,之后,茶饮成为英国社会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英国人还发展出了独特的下午茶文化,使之成为一种优雅的生活艺术和社交礼仪。
德国麦森瓷厂烧造。1708年,德国炼金术士炼制出真正的硬质瓷器。随后,奥古斯特二世创办麦森瓷厂。其产品从早期开始,就以中国瓷器造型和纹饰为蓝本进行模仿,并形成了德国的“中国风”瓷器。
茶文化在他乡落地生根,萌发新芽,异域茶风汇融,为中国茶文化增添新彩。清代宫廷中既有来自欧美及东亚诸国的各式茶器,也有中国制作仿东洋或西式装饰风格的茶具。这些样式丰富、品类各异的器物,展现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性。
此罐原藏养心殿内,为美国陶艺家范·布里格尔于1903年创作烧制。范·布里格尔(1869–1904年),荷兰裔美国艺术家,其创作有极具特色的哑光釉陶艺品,是美国最早进行陶艺创作的艺术家之一。

中国茶产业发展举世瞩目,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世界第一。本单元系统展示了我国现代茶产业的划分体系、制作工艺,以及南茶北引、太空育种等工作的丰厚成果。
时至今日,全球已有60余个国家和地区种植、生产茶叶。历经千年发展,茶伴随着文化交流、科技进步,正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活跃于世界人民的生活中。茶文化从传统中走来,滋养当代,也必将绽放于未来。
茶文化,因六千年的沉淀而厚重。茶产业,因科学技术的赋能而兴盛。茶世界,因各国人民共同创造而多彩。期待下一次再次走进展厅,一起品尝中国树叶的韵味,领略世界连通的美好!
另注(换展提示):
展览文物中,铜渣斗(1)、李嵩骷髅幻戏图页(2)、宋元人书蔡襄茶录卷(3)、石铫(4)、宋人春宴图卷(5)、螺钿竹雀纹笼地茶箱(6)展出至10月8日,10月10日起将替换为弘历临蔡襄北苑十咏册、蔡襄自书诗札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现代摹本)、明人清明上河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