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

(2023-07-18 22:33:11)
标签:

故宫

譬若香山

御花园

景山

牡丹

分类: 到处乱走
  2023年4月14日乘地铁前往故宫博物院,与朋友相约再次参观文华殿特展《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上次来此仅匆匆一览,今天时间充裕,可以好好欣赏一番。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文华殿
  正在文华殿展出的“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是截至目前在中国举办的最大规模的犍陀罗艺术展,展出203件(套)来自巴基斯坦和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这些展品从古代犍陀罗文明发展的角度,为观众展示犍陀罗文化的艺术魅力及其影响。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犍陀罗考古遗址分布图
  在今天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河谷到印度河东岸以及阿富汗喀布尔河谷东部一带,分布着古代犍陀罗的主要考古遗址。这里是丝绸之路连接南亚次大陆的重要枢纽,是地中海文明、伊朗文明、中亚草原文明和印度文明的交汇之地,多元文化在此激烈碰撞后锻造出丰富多彩的文明。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多元文化下犍陀罗文明的诞生
  香遍国:多元文化下犍陀罗文明的诞生,在长达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犍陀罗一直为不同的王朝政权所掌控文化面貌丰富多样,地区间文化类型互相混杂。
  从伊朗系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9-前330年)、希腊系的马其顿王明(前336-前323年)、印度孔雀王朝(前317-前189年)、希腊化-巴克特里亚王国时期(前2世纪-前1世纪)、中亚游牧系的塞人时期(前1世纪-公元1世纪)到贵霜王朝(1世纪晚期-3世纪)和寄多罗贵霜时期(4世纪中期-5世纪中期)犍陀罗地区的统治者由不同语言、不同族群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组成,由此奠定了犍陀罗地区历史文化发展与繁荣的基础。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酒神金碗[公元前1世纪]
  金碗浮雕有四头翼狮与四蕨类叶片,中央头像呈希腊贵族面相。一般认为其为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他是宙斯之子,护佑着希腊的农业与戏剧文化。狄俄尼索斯推动了古代社会的文明,确立了相关法则,并传授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河神像[公元前2-前1世纪]
  雕像描绘了一个斜倚的留有胡子的男性形象,是希腊雕塑中常见的形象。右手似乎拿着丰饶角,像旁有一只趴卧的动物,头已残,或许是狗或者狮子,具有某种象征性。“丰饶之角”来自于希腊神话中曾经哺育过宙斯的山羊角,象征着丰收与富裕。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水神特里同[1-3世纪]
  特里同是古希腊神话侍传说中海王波塞冬的儿子,为海中的人鱼,是海洋的信使,能够制造或平息巨浪。在犍陀罗地区,特里同常被表现为具有人的身体,双脚蛇的形象,手持乐器演奏。这件雕刻可能为建筑装饰构件。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阿特拉斯[2-3世纪]
  阿特拉斯是希腊神话中的泰坦族巨人。他在与宙斯为首的奥林巴斯神族的战斗中失败并受到惩罚,以双肩支撑苍天。阿特拉斯神话传到犍陀罗地区后,常被塑造为大力神的形象,多位于佛塔或者建筑物的下层,呈现蹲立或屈膝坐姿,以肩或手臂来支撑上面的部分。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化妆盘[公元前1世纪] 
  此件化妆盘分为三个区域,上部为一对半身男女手持酒杯在饮酒的场景。这一题材源自希腊或罗马的古典造型,但正面像的表现和衣褶的处理特征,应是伴随印度-帕提亚人的进驻而传入犍陀罗地区。下方有空当的地方就是放化妆品的地方,用于补妆使用。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哈波科拉底斯[公元前1世纪] 
  哈波科拉底斯是古希腊沉默和保密之神,是希腊人将古埃及的儿童神荷鲁斯改造后形成的新神祇,其信仰自托勒密亚历山大城(今埃及亚历山大港)发展起来。此像右手食指指向自己的嘴唇,寓意不许信徒说出提示给他们的秘密。左手持物已散形,应为莲花或丰饶角。头戴埃及的南北冠,头发呈波浪形,是典型的希腊-罗马风格。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持丰饶角女神坐像[公元前1世纪] 
  此像或为命运女神堤喀,女神坐在四腿宝座上,穿着长裙和斗篷,为古典服装。左手持象征大自然丰饶的“丰饶角”,右手笼在斗篷里,头戴低平冠。宝座上覆盖一块方格纹的布,这是常见的希腊-罗马类型。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格里芬手柄香炉[公元前1世纪]
  此件文物是举行宗教仪式时使用的香炉,有三足,炉口沿装饰着两圈浮雕联珠。一侧有横向长柄,装饰为格里芬。格里芬出自希腊神话,是一种鹰头狮身有翅的怪兽,头上长角,翅膀竖立,前爪铆在香炉上,后爪立在一个长方形底座上,为西亚或希腊化的风格。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耳饰[前1世纪]
  此为一只水蛭形状装饰和垂饰组合而成的金耳环,是草原民族喜欢的金饰。耳环上半部分是无花纹的水蛭状新月形,有扣环。水蛭上挂着一个可以动的圆环,圆环上挂着花蕾形状的垂饰。水蛭是薄金片构成的,核心为紫胶或沥青,这种做法来源于希腊人,在塔克西拉的首饰中很常见。所以此耳饰体现了不同文明共同创造一件工艺品。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诃利帝与般阇迦[2-3世纪]
  在犍陀罗地区,诃利帝象征丰饶、多产,是儿童的保护神。常与她的丈夫般阇迦一同出现,周围伴有孩子们环绕嬉戏,而诃利帝则怀抱小儿子冰揭罗。诃利帝与般阇迦是犍陀罗地区非常独特的,融合了多元文化的神祇。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持圆筒形舍利盒供养人像[2-3世纪]
  犍陀罗地区的石刻与泥塑当中,常有各式供养者,有持花者、合掌者,也有持佛龛或舍利容器的人物。这件供养人像为贵族装扮,左手胸前持圆筒状的舍利容器。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帝释天[3-4世纪]
  此像头戴宝冠,左手持金刚杵,表现帝释天的形象。此像塑造了一位蓄须的异国人物形象,是古希腊风格在犍陀罗地区的反映。此像是古希腊-罗马的男子形象配上了印度式的尊神的特征,形成了一种复合性的形象。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礼拜龙王守护的佛塔[2-3世纪]
  塔是供奉释迦牟尼舍利的地方,也是佛的象征。犍陀罗雕塑中常有礼拜佛塔的题材。这件浮雕画面由佛塔与四位供养者构成,圆筒覆钵状的塔身上盘绕着那伽。那伽在印度文化中是生活在水中的神灵,后被纳入佛教成为护法。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塔形舍利容器[约3世纪]
  舍利,意思是体,即佛身体,佛陀碎身遗骨。对佛陀圣物的崇拜,尤其是舍利的崇拜,是犍陀罗地区的一大特点。塔形舍利盒由三层截面圆形塔基和二层圆柱形塔央和半球形覆钵构成,方龛表面刻栏楯,轮盖三重,整体造型尚可,表面镀金。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四面开佛龛的小佛塔[5-7世纪]
  这件佛塔的形制较为罕见。此佛塔覆钵四面各有印度式的拱形龛,龛内有坐佛。覆钵上交错装饰鹰和花叶,伞盖下缘的小孔原来可能垂挂有装饰物。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释迦牟尼佛[2-3世纪]
  佛陀着贴体袒右肩式袈裟,左手支撑于膝部,右手残断,全跏趺坐于台座上。台座中为法轮,法轮两侧两头狮子背向而卧。佛陀左侧身后立一僧侣,双手合于胸前,作听法状。艺术风格上推断,此尊有可能来自于马图拉。犍陀罗在印度河流域,马图拉在恒河流域,这件雕像代表了来自于恒河流域的佛教造像的影响。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礼拜悉达多的头巾[2-3世纪]
  这幅画面表现了诸神前来朝拜悉达多头巾的场景。悉达多的头发及头巾被置于宝座上,下有帷幔,顶有华盖,两侧的供养者手持拂尘,恭谨地分立于左右。画面右侧头戴华丽头巾的人物可能是帝释天。据说悉达多剃发出家,但在犍陀罗造像中,从未发现剃发的场面,也没有发现僧侣形象的悉达多太子。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佛足印刻石[3-4世纪]
  用佛足印象征佛陀是佛教早期美术作品中常见的艺术形式,或为特定宗教圣地自然形成的凹坑,或为佛教徒根据此类凹坑仿制的足迹石刻。本件佛足印采用犍陀罗地区常见的灰色片岩雕造,足印中部各有万字符,足跟部现莲花,对应释迦牟尼在降生时“步步生莲”之说。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犍陀罗艺术的辉煌
  犍陀罗艺术的辉煌,通过百余年来的考古发掘,大规模的佛教寺院与佛塔遗址、丰富的佛教造像均展示出贵霜时期犍陀罗艺术极其繁盛的历史面貌。
  犍陀罗艺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早期(公元1-3世纪)的犍陀罗美术深受古代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流行着来自地中海的建筑、尊像和装饰纹样。佛教艺术以灰色片岩雕刻作品为主,大乘佛教思想盛行,创立了佛陀形象佛、菩萨形象具有古希腊、罗马雕塑的特征:波浪形卷发,衣褶厚重,衣纹流畅,面部轮廓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特征。
  晚期(3世纪中期-5世纪),犍陀罗地区经历动荡,政治中心西移至喀布尔河谷,艺术风格出现了变化。印度笈多艺术也影响到西北地区。这一时期主要使用石膏造像,本土化的艺术风格日趋明显。5世纪70年代,寄多罗贵霜统治下的寺院经济受到嚈哒入侵打击和持续掠夺,贵霜王朝艺术逐渐衰落。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睒子本生[2-3世纪]
  睒子,又称商莫迦,少年时陪伴双目失明的父母在山中茅屋修行,外出为父母取水时不幸被狩猎的迦夷国王误射致死,临终要求国王替其照料双亲。帝释天等天神为其仕孝感动,便施药复活了睒子,使其与父母团聚。睒子本生故事早在佛教传入之初便在儒学基础浓厚的中国广为流传。这种题材亦见于云岗石窟的雕刻和壁画中。此浮雕中,位于画面正中的国王正向右开弓,射出的箭飞过两只麋鹿后,正中睒子的胸口。
  本生故事指佛经中的一个部类,包括所有讲述释迦牟尼前生事迹的作品,说明释迦牟尼修成正果是经过若干世的善行最终成功的。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二妇争子本生[2-3世纪]
  “二妇争子”讲述了一母夜叉抢得一男孩,强辩说是自己的儿子。菩萨为断明此案,命双方拉拽孩子,谁能把孩子拉向自己的一方,孩子便归属于谁。生母心疼,松开了手,于是菩萨断定:“心痛孩子者必为其母亲,而只顾拉拽,无动于衷者必为假冒。”这类故事在中国民间多在记载,类似情节分布在不同民族民间传说中,就是说在本生故事里面,收集了这些带有伦理道德的、带有一些民间文学色彩的东西。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燃灯佛造像碑[1-4世纪]
  据《太子瑞应本起经》记载,释迦牟尼有一前世名为儒童,听闻燃灯佛前来,前去拜谒儒童从一位姑娘那里得到莲花供佛。待燃灯佛到来之时,儒童将莲花撒落,但花却没有落地,燃灯佛知其心清净。儒童见地面有泥,遂俯身解发布地,让燃灯佛踩在自己头发上经过。于是燃灯佛预言儒童将来会成佛,名字就叫释迦牟尼。
  燃灯佛故事开启了佛传的第一个场景,所以这个故事在犍陀罗非常的流行,对于犍陀罗能够成为佛教圣地有直接的关系。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白象入胎与婆罗门占梦[2-3世纪]
  故事分为两个单位,右侧为白象入胎,佛陀生母摩耶夫人面向右侧卧于床榻,两侧有手持武器的女性护卫。化身白象的释迦牟尼正从兜率天降下。左侧为仙人占梦,净饭王与摩耶夫人并坐述梦,最左侧蓄须者为正在占卜的仙人。
  佛传故事即讲述释迦牟尼此世生命历程的故事,包括他作为迦毗罗卫国的太子降生、历经苦修和降魔最终修成正觉、终其一生弘扬佛法并度化众生最终在娑罗树下涅槃的经历。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悉达多太子诞生[3-4世纪]
  本件石刻为悉达多太子诞生的题材,摩耶夫人右侧帝释天的上部是一位携天鼓的从神,天鼓的出现象征着向世间宣示佛陀的诞生。石刻整体线条流畅,人物造型婀娜优美,是3-4世纪犍陀罗石刻艺术的经典作品。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竞技摔跤与太子砍芦苇束[1-4世纪]
  迦毗罗卫国邻国大臣的女儿耶输陀罗,容貌端庄,德行具足。其父在释迦族的青年中为耶输陀罗比武招亲。悉达多太子勇猛过人,在摔跤和射箭比赛中取胜,迎娶耶输陀罗为妻。悉达多太子在竞技后与释迦族青年们一起去砍芦苇,其他人割下的芦苇纷纷掉落,而太子砍过的却笔直地站立着,其他人纷纷嘲笑太子。一位神灵看到后刮起一阵风,所有的树木随着可怕的响声倒下,惊呆众人。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太子习书与习艺射箭[1-4世纪]
  净饭王赠给悉达多太子一头白象,太子的堂兄提婆达多看至后心生嫉妒与骄慢,打死了大象。太子的异母弟难陀路过城门处,将死去的大象拖到路边。太子路过时听说此事,“以左足指持彼白象,徐掷虚空越七重城”。此作品上层为柱廊形式,每两个柱子之间为两个一组的人物,似为观看者。下段左侧表现杀象及掷象情节,右侧场景生动再现了古印度摔跤的景象。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太子与耶输陀罗婚礼[3世纪]
  此浮雕表现了悉达多太子结婚的场面。悉达多太子与耶输陀罗牵手,前方的罐子和火焰为婚礼仪式之时环绕在周围的圣火。周围三位为婚礼侍者,右侧一位扬起右手,手持花朵或乐器表示庆贺。类似场景同样见于其他犍陀罗石刻,两位新人及前面装有油的罐子与圣火是婚礼场面中的常见要素。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太子宫中生活[1-2世纪]
  这块石浮雕表现释迦牟尼生平事迹中“宫中生活”的阶段,描绘了太子婚后和耶输陀罗生活的场景。在净饭王的安排下,太子远离烦恼,享受快乐。太子和耶输陀罗并排倚坐,耶输陀罗的左手搭在太子肩上,右手持杯,周围宫女在表演舞蹈,演奏乐器。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太子树下思惟[2-3世纪]
  悉达多太子在观看农耕时,见到虫子被小鸟啄食,由此念及生命苦乐无常和死亡的必然性,于是独自到阎浮树下沉思。这件作品中,太子半跏趺坐,左手托腮若有所思,头顶的阎浮树庇护着太子。太子左右两侧各有两人,均面向太子,拱手呈礼敬状。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太子四门出游路遇病人[1-2世纪]
  此浮雕左侧为宫廷生活,悉达多夫妇坐于床榻上,右手似举着花朵,旁侧有服侍的宫女。右侧为四门出游的场景之一:悉达多太子骑在马上,画面右侧有位衣衫褴褛的病者,坐于地上,左手努力支撑着身体,右手举起,似乎正向太子讲述自己的不幸。最右侧残存着另一个四门出游的场面,可见骑马的太子。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宫廷生活与决意出家[2-3世纪]
  浮雕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宫廷生活”的场面中,悉达多太子侧卧在寝台上,诸多乐女、婢女围绕左右。下方表现“决意出家”的场面,中间倚从像应为太子,后面是婢女们酣睡的情状。此时太子发式由戴敷巾冠变为波状发髻,应是表现出家求道的观念形态。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太子后宫入定与夜半逾城出家[2-3世纪]
  此雕刻右侧为结跏趺坐、禅定印的悉达多太子,两侧宫女或呈妩媚舞姿,或手持乐器,试图取悦太子。左侧画面中,太子马下有两位露出半身的天王,身后上方可见手持金刚杵的执金刚。马头一侧的武士形象为毗沙门天,为太子引路,其身边两位为礼拜者。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寻访仙人[2世纪]
  太子出家之后,曾到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的山中造访两位仙人,由于不认同二者所说教法,后离去独自修行。此雕刻左侧草庵内为仙人,面前是悉达多太子,太子背后为执金刚神。犍陀罗佛传故事中,太子出家断发之后,换上修行者的衣服,自此从菩萨形象转变为佛陀形象。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佛陀苦修像[3-4世纪]
  石像表现了释迦牟尼花费六年在尼连禅河畔苦修的情形。佛像眼窝深陷,骨瘦如柴,肋骨排列醒目,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于长方形台座上,展现出释迦牟尼为助众生寻求解脱之道,深受身心之苦的牺牲精神。苦行中的释迦是犍陀罗佛传浮雕中重要的主题,具有犍陀罗写实的作风。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降魔成道[3世纪]
  “降魔成道”记载于若干印度佛经,属于佛传故事的一部分。本件作品佛陀居中而坐,头部上方为菩提树,左手持衣襟,右手作降魔印。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行的过程中,欲界之首魔王波旬率领众魔进行扰乱。释迦牟尼以手触地,于是大地震动,魔王与其仆从皆颠倒在地。通过战胜众魔,释迦牟尼修成正觉,走向终极解脱之路。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降魔成道[2-3世纪]
  方形台座上的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左手握衣角,右手触地印。画面左侧头戴冠饰的王族人物望向释迦,被旁边一人按住正在拔剑的右手。另一侧有同样王族装束的人物,左手按剑。释迦牟尼右侧靠后为佛陀的护法执金刚。这一剑拔弩张的场面,表现了魔王欲伤害释迦而被其子制止的故事。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魔女诱惑[2-3世纪]
  释迦牟尼修行即将开悟之时,魔王试图阻止。画面中释迦牟尼左侧的一对男女为魔王和他的一个女儿,男子胳膊搭在女子肩上,正摆出男女亲热之姿诱惑释迦。释迦牟尼右侧的两位女子身材姣好,是魔王的另外两个女儿,正以妩媚旖旎的姿势立于释迦身旁。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二商主奉食与四天王奉钵[2-4世纪]
  此浮雕右侧是商主驾着五百牛车经过差梨尼迦林外的场景,画面最右侧护林神两脚蹬地,控制了头牛使得商队行进受阻,牛背上的商人们正在向前张望或相互谈论。左侧场景中四天王分别为释迦牟尼奉献了贵重的器皿,被释尊一一拒绝,最终接受了四天王供奉的石钵,以此盛装二商主奉献的食物。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四天王奉钵[2-3世纪]
  这件浮雕的内容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中央拱形龛中为坐佛,两侧各有一尊结跏趺坐的人物,脸朝向中央。画面下段中央方形空间内为四天王奉钵的故事内容。画面下段左侧持钵的人可能为二商主之一。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帝释窟禅定[3-4世纪]
  佛陀在摩揭陀国一山中的帝释窟中禅定,帝释天、乐神般遮翼及忉利天的诸神前来拜访。乐神首先弹琴将佛陀唤醒,帝释天再向佛陀问法,在听闻佛法中获得了无上的喜悦,从而皈依佛陀。浮雕中央的佛陀全跏趺坐于窟内地面上,双手结禅定印,进入禅定状态。从神祇围绕着佛陀等待说法,这些人物之间还穿插雕刻着一些鸟兽、山石及林木,表里是在荒野之地。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初转法轮[2-3世纪]
  佛陀双手持转法轮印,全跏趺坐于高坐垫上,座前的双鹿和八辐法轮作为象征物,表现了“初转法轮”的场景。佛陀左侧残留两个人物,均斜身侧向佛陀,虔诚听法。石刻下部有插榫,疑原为建筑构件之部分。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调伏醉象[2-4世纪]
  提婆达多曾三次企图杀害佛陀,其中一次他与阿世王共同谋划通过醉象来杀害佛陀。当狂奔的醉象来到佛陀面前,佛陀不为所动并以定力摄持,醉象一下变得驯服。这件雕塑作品的正中画面表现的就是佛陀调伏醉象的场景:一头强壮的大象正温顺地低着头站在佛陀面前,佛陀慈悲地用右手触摸着大象的头。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伊罗钵龙王礼佛[2-3世纪]
  恒河中的伊罗钵龙王有二偈语,无人能解。后有一摩纳婆(即年轻人)向佛陀讨教了这两句偈的含义并告知龙王,龙王闻后欢喜踊跃,询问是不是佛告诉了他答案,因为世上除佛之外无人能解答。摩纳婆如实回答,龙王即前往礼敬佛陀。这件雕塑中央,佛陀施无畏印全跏跌坐于台座之上,下方绘一身躯扭动的蛇,正是伊罗钵龙王变现原型前往礼佛的情景。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须摩提女传说[2-3世纪]
  须摩提女传说,属于佛教因缘故事系列。相传有长者之女名须摩提,生得美丽端庄,精通各种梵行,尊信佛法。后嫁入信奉外道的满财长者之家,受诸外道逼迫,于是她就登上高楼,焚香请佛,祈求佛陀的帮助。而后佛陀化现,度化众外道。本件作品表现了须摩提女正在与耆那教僧侣打斗,佛陀从天而降保护她。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舍卫城神变[2-3世纪]
  这件浮雕作品构图相对简单,佛陀居中坐于芒果树下,着袒右肩式袈裟,结转法轮印,全跏趺坐于一朵盛开的硕大莲花上。佛陀两侧站立二菩萨,右侧为弥勒菩萨,左侧为观音菩萨。佛陀背后左右亦站立二人,应是梵天和帝释天。这件雕塑作品说法不一,有的简单描述为“佛三尊像”“一佛二菩萨”,有的阐释为“舍卫城神变”。有研究认为,舍卫诚神变造像的图式在转变过程中趋于简化,形成所谓“三尊像”的形式。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忉利天降下[2-3世纪]
  这件浮雕描述了较为完整的“佛上天为母说法”的场景。第一层可推测为佛陀在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第二层佛陀居中结跏趺坐,左右两侧各有五人站立,应为佛陀为诸天神说法。第三层刻画了“忉利天降下”的场景,佛陀由梵天和帝释天护送,准备从中间宝阶走下,天上飞天撒花,地下信众恭迎,左侧宝阶最下端应为转轮王的化身莲华色比丘尼。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忉利天降下[1-2世纪]
  这件雕刻刻有三道宝阶,宝阶上生长着三棵菩提树。中间宝阶的最下一级有一对脚印,象征佛陀;左右两侧宝阶上站立着双手合十的梵天和帝释天;在足迹前有一人跑着恭迎佛陀。据说此人是佛陀的弟子莲华色比丘尼,她化作转轮王之身迎接佛陀的归来。这件作品为犍陀罗地区早期以象征物来表现佛陀形象的代表之作,极为珍贵。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优填王造像[2-3世纪]
  这尊雕刻对中国非常重要,当佛在天上讲法时,当时他在这个世间的国王叫优填王,非常思念佛,于是他派人到天上把佛像画下来,然后用紫檀木雕了一尊像,这就是佛教传说中的第一尊像。这个像据说佛下到人间以后,还专门见证了这尊佛像,并且预言这尊佛像要来中国。现在在敦煌壁画里面表现的优填王像来中国,包括故宫保存的那件旃檀佛,其实都跟这个传说有关。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菩萨像[2-3世纪]
  学术界对菩萨的形象多有争议,就是究竟他是菩萨还是王子的形象。因为大家几乎都认可了菩萨形象是根据释迦牟尼佛出家前的王子的打扮来创造出来的。所以在这个时期,一方面,可以认为他是一个菩萨;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认为他就是一位王子的形象。菩萨和王子的两者之间的形象可以直接对接,这就菩萨发明时期的主要本质。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观音菩萨像[4-5世纪]
  从这尊菩萨像可以看到,在犍陀罗地区晚期菩萨像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他手拿莲花,上面有阿弥陀佛的形象,这两者之间结合表现了观音菩萨已经逐渐形式化,可以通过形象来认识他。而且这种观音菩萨和阿弥陀佛之间的对接有密教的色彩。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阿育王施土[2-3世纪]
  这件浮雕上层有二佛,下层场景表现的是阿育五施土的故事。其中形象最高大、有头光的人物是佛陀,侧身站立,于胸前立右手,左手托钵向下伸出,正接受一个小童的布施,另一小童双手合十做礼敬状。佛陀背后亦有一小童,双手抱金刚杵,可能表现的是他调皮地抢了佛陀守卫执金刚的武器来玩耍,生动有趣。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佛陀涅槃[2-3世纪]
  释迦座前身披覆头僧衣、结跏趺坐的须跋陀罗是释迦最后一个弟子,因不忍看到佛陀涅槃而先行入灭;其身旁常出现三脚架吊着的水袋,覆头僧衣和水他的标志。释迦脚边站立一人,头部缺失,双手合十,应是礼拜佛足的摩诃迦叶。释迦身后站有两名世俗人物,神情悲恸,可能是负责承办佛陀葬礼的拘尸揭罗的王公贵族。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入棺[2-3世纪]
  这件作品表现佛陀入棺这一场景,画面用柯林斯柱划分。在娑罗双树之间的台子上,棺椁已闭合,绑上了树叶状的绳。棺左右有僧人或倚棺掩面哭泣,或半蹲抬棺面容悲切;棺后两位人物可能是梵天、帝释天,举双手以示哀悼。天神上方可见三人,面部均破损。整件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表现出佛陀涅槃之际众人的悲切之情。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分舍利[2-3世纪]
  这幅雕刻精美的浮雕,描述的是八王分舍利的故事。场景中间雕刻一城门,城门上方中间坐着一位留着长胡须的人,应是香姓婆罗门,两侧站立着七位双手合十的人,是七国的使者。在他们面前的长桌上放置着八个盒子,表现的是分舍利的场景。两个身强力壮的裸体力士脚踩碗形底座,站在城门两侧的娑罗树下守卫。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佛立像拱形龛[3-4世纪]
  本龛雕像可能与七佛主题相关,一般认为,释迦牟尼佛是七佛中最后一位。在七佛之中,前面三佛称为过去庄严三佛;另外四佛被称为贤劫四佛。本件作品共分上下两部分,可能是一套上部为过去庄严三佛组合,下部为贤劫四佛的七佛组合。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转法轮印佛坐像[4世纪]
  此尊像表现的是释迦在萨尔纳特鹿野苑初转法轮时的情形。着袒右肩式袈裟,双手施转法轮印,双足结金刚跏趺坐。此尊像面容呈完美的椭圆形,五官匀称,形象表现自然,头顶肉髻较小,属典型的犍陀罗风格。造像身躯强健、匀称,仿佛能感到衣下躯体的力量。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转法轮印佛半身像[2-3世纪]
  释迦牟尼像双手施转法轮印,头上肉髻巨大。五官端正,高鼻深目,唇上有胡髭。着袒右肩袈裟,衣褶线条流畅。身躯健硕,肌肉的饱满感,体现出希腊罗马艺术对犍陀罗艺术的强烈影响,是鼎盛时期的犍陀罗造像。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过去七佛与弥勒菩萨[2-3世纪]
  这件造像是过去七佛与未来佛弥勒相组合的石刻作品,现在可见七佛中的六位,皆佛装,着袒右肩或通肩式袈裟的佛陀间隔站立。由于弥勒作为未来佛仍是修行中的菩萨,位于一侧,身着菩萨装束。七佛与弥勒皆施无畏印。台座前面的题记意为“供养一切佛”。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弥勒菩萨坐像[4-5世纪]
  造像椭圆形面庞,束发。双目圆睁,唇上有小胡髭,客厅前有两圈卷发。左手持水瓶,右手残断,结跏趺坐。持水瓶是弥勒菩萨作为婆罗门修行者的一大特征,故判断此像为弥勒像。菩萨配宽大项圈,戴项链、臂钏、手环。上身赤裸,左肩披天衣帔肩,身形壮硕,肌肉线条明显,属犍陀罗晚期代表性作品。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四莲花生紧那罗华盖[2-3世纪]
  紧那罗是一种人首鸟身的神灵,被认为是奏乐跳舞的乐天,对人类很友好,能赐予幸福和安乐。作为浮雕中常见的随侍,有时也被完全表现成人的样子。本件作品下方升起五条莲茎,每条莲茎末端盛开起一朵莲花,右侧四朵上清晰的表现了四个紧那罗,其中两们手持华盖。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乐师浮雕踢脚板[2-3世纪]
  此浮雕刻有两名乐师与四名武士。武士均身着短袍,系有裹腿,腰间佩有鞘直刃剑,武士们的姿势各异,可能是贵霜士兵。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持花鬘安琪儿装饰带[2-3世纪]
  早期犍陀罗艺术的重要装饰元素之一是扛花鬘的安琪儿,一般出现在窣堵波的基座、圆柱塔身中部及阶梯的侧面,或是舍利容器上。这种装饰浮雕多见于罗马建筑中,罗马时代每逢胜利的庆典之时,安琪儿们会肩扛由花朵与编织成的花鬘在城镇中游行。犍陀罗艺术将这一元素与佛教艺术、本地传统融合。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佛立像[1-2世纪]
  此佛立像为犍陀罗艺术的代表作之一。佛陀赤足,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厚重,似乎能看到衣褶下的身躯。佛陀神情庄严肃穆又饱含悲悯,又目大睁,似在凝视众生。此像具有古希腊、罗马雕塑的特征:鼻梁高挺,波浪式卷发,薄衣,衣纹流畅,面部轮廓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特征,证明了希腊文明对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影响,这种佛像也被学界称为“希腊化的佛像”。此种造像风格后来也深刻影响了我国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的佛教造像。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犍陀罗艺术的余晖
  犍陀罗艺术的余晖,6世纪以来,随着犍陀罗艺术中心的衰微和转移,在突厥系王朝统治下,斯瓦特、克什米尔和吉尔吉特等地的地方艺术得到发展,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
  7世纪以后,伊斯兰势力向东推移,8世纪以后,从喀布尔河谷到印度河谷逐渐伊斯兰化。在兴都库什山南麓的几个孤立的山谷中,斯瓦特地区、克什米尔地区作为佛教圣地,从大乘佛教发展到密教阶段,佛教艺术持续发展,先后延续到14世纪才最终被消灭,10世纪下半叶以来,正值西藏佛教复兴,这些地方显密佛教的兴盛、高僧往来以及艺术家的进入,使得大量的古代佛教艺术精品进入西藏,保存于大小寺院中,成为藏传佛教寺庙珍贵的财富与艺术品,一直保存到今天,为藏传佛教在青藏高原的生根、成长并走向成熟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坐姿菩萨与胁侍[7-8世纪]
  此像为典型的早期斯瓦特风格造像。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身后有繁复纹样组成的背光,背光之上是类似三角形额枋的建筑构件。菩萨身侧有两位胁侍立于小莲台上,有背光、左手持物,似在向菩萨礼拜。菩萨莲台上的宝座足部有两头披着波浪式卷发的狮形兽,两爪相互交叠,动作生动且富有表现力。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观音像[7-8世纪]
  观音菩萨头戴宝冠,冠前似有小化佛,面庞丰满,佩圆形耳珰、项圈和臂钏。右手手掌向外施与愿印,左手执长茎莲花,下身着短裙。
  这尊石造像是犍陀罗地区非常有名的观音菩萨像,可以看到它的裙子是贴着身体的,肌肉非常强壮,左手执莲花,莲花已经成为观音菩萨重要的象征物。而且袈裟贴身体是跟印度艺术的影响,尤其是印度笈多艺术影响有直接的关系。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犍陀罗地区晚期出土的铜造像[7-10世纪]
  这批青铜器是犍陀罗地区晚期出土的铜造像。从左至右分别为:小供养塔身四面各造龛像,每龛内各坐贤劫四佛一尊。金刚手菩萨上身裸露,下身着裙,身体健壮修长,整个身躯呈“三道弯”。小供养塔塔身及覆钵的四面各有一龛像,每龛各坐五方佛中的一尊。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来自于斯瓦特的造像[7-10世纪]
  犍陀罗艺术在6世纪基本上被斯瓦特艺术和克什米尔艺术所取代,但这个时期佛教还在继续流传。随后由于穆斯林势力的强大,导致佛教势力的衰弱,这批来自于斯瓦特的艺术品,不断纷纷往东输送,最后大量的进入到西藏。到了清朝以后,西藏地区的僧俗把这些造像进贡给皇帝,因此这些佛像也进入到了宫廷。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四臂观音[7-8世纪]
  观音一面四臂,头戴三叶宝冠。在佛教早期造像中,净瓶和仁兽皮是观音、弥勒等菩萨像的通用特征。此造像左肩头未披仁兽皮,且冠中出现无量光佛,故定为观音像。造像有萨珊波斯样式的冠饰、身体的肌肉饱满,裙上有阴线刻纹饰,莲座的莲瓣肥大且直接着地,均是斯瓦特风格中最流行的做法。莲瓣上有藏文题刻,汉译为“阿杰嘉确乌坚那施供”。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思惟莲花手观音[625年]
  这尊造像来自于吉尔吉特,吉尔吉特是一个交通枢纽,犍陀罗通过它往北走就到了新疆,往东南走就到了西藏。吉尔吉特地区在古称勃律,是非常有名的小王国,造像地平正面和右侧阴刻前夏拉达字体梵文题记,提到了勃律国的第四代国王的名字。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宝冠释迦牟尼佛[11世纪]
  佛陀戴华丽宝冠,胸前有中亚样式的披巾。下承方形台座,台座正面阴线刻有藏文铭文,汉译为“拉那嘎罗阇”。那嘎罗阇是人名,据史料记载为藏西古格国王拉喇嘛益希沃的儿子。“拉”在藏文中具有神圣的含义,相当于汉文的天或神。这件作品体现了克什米尔风格对于后来西藏西部佛教复兴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能胜三界金刚[10或11世纪]
  能胜三界金刚,也称为“降三世金刚”,有对抗印度教湿婆神的意味,是金刚界大日如来的教令轮身。这尊造像来自于克什米尔,也就是说克什米尔的密教传统对于西藏佛教后来的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文殊菩萨[11世纪]
  这尊文殊菩萨像明显身体扁平,上身有拉长,身体稍微有扭动,这尊像毫无疑问是仿制克什米尔的造像尊推测西藏西部工匠制造的也就是说在十世纪下半叶,当西藏西部的佛教在开始复兴的时候它一方面广泛吸收来自于犍陀罗艺术的各种养分,同时当地的工匠也在不断地学习,汲取它的艺术养分创造了一些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春满御花园
  离开文华殿,一路向北至御花园。御花园的牡丹花开正茂,不同颜色,不同品种的牡丹争奇斗艳,故宫古建的磅礴大气与牡丹花的雍容华贵十分相宜。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景山牡丹文化季
  御花园的游人太多,未及多留从神武门离开故宫,前往对面的景山公园。景山公园正在举办以“赏中华国色 品古韵天香”为主题的第二十六届牡丹文化季。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郁金香
  “景山是华北一带最集中的赏牡丹区域。”园内汇集了国内外牡丹品种多达569种、2万余株,涵盖了九大色系、十大花型。包括了皇家御园传统牡丹名品、久负盛名的洛阳牡丹、菏泽牡丹。此外,公园在前山主路两侧、后山东坡布置以郁金香为主体的春花展区,另有一番韵味。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大展宏“兔”
  园内的新春主题景观撤掉年味氛围感依然存在。兔儿爷雕塑亮相中轴线上的寿皇殿广场,展现中轴文化和京味文化。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俯瞰北京中轴线
  登上紫禁之颠,俯瞰北京中轴线全景,蓝天白云衬托下的京城恢宏大气。如此好天气,令人心旷神怡,与朋友一同共赏繁花胜景,实不负这美好春光。
2023.04.14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观展、景山寻芳之旅牡丹花开
  下山路上芬芳艳丽的牡丹花令我恋恋不舍,感叹之前自己为啥对赏花无感。通过今天的故宫、景山赏花行,我深切感受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意境,为下一次的寻芳之旅增添了更多的动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