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

(2018-08-12 09:00:57)
标签:

湖南省博物馆

东方既白

湖南人

三湘历史

马王堆汉墓

分类: 按“邮”索骥

    2018年3月16日利用周末的时间奔赴长沙,特意前往《国家宝藏》第一季中九大博物馆之一,见证华夏文明多源头格局的历史艺术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是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的八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省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8万余件,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为了使这些文物瑰宝能在这座艺术殿堂得到充分展示,湘博人科学深入地挖掘文物的内涵,利用现代陈列艺术,精心打造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和“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基本陈列。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东方既白》特展门票
    赶在这个时间段来湖南省博物馆,一是因为在《国家宝藏》中惊艳亮相,让我心心念念这个十二年前曾经来过的地方;二是因为闭馆整修五年,新馆甫开的首个大型原创特展“东方既白—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闭幕在即。“春秋战国”是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的时代,是中国传统社会铁器牛耕新生产方式定格的时代,也是中华区域文明形成和传统文化奠基的时代。“东方既白—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特展呈现了一个革故鼎新、孕育新生机的大变革时代。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郑国公的九鼎八簋[春秋]
    展览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礼崩乐坏诸侯混战”,主要介绍时代背景,通过“郑国公的九鼎八簋”、“楚王孙诰编钟”等一批诸侯、卿大夫的超规格用器,与甲胄、长兵器、短兵器等军事装备来展现当时周天子衰微,原本作为政治制度的礼乐制,在这一时期遭到极大破坏,诸侯僭越现象普遍,礼制下移,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混战连连。
    郑国公的九鼎八簋为郑国公室用器。郑国是周厉王少子封地,庄公时成为成为当时最为强势的诸侯国,开启“挟天子以令诸侯”先例,国公始用天子规制的九鼎八簋,之后许多诸侯国开始效仿,充分反映了列国公卿纷纷僭越礼制的状况。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楚王孙诰编钟[春秋]

    墓主为楚国令尹(相当于丞相)子庚。编钟是西周宫廷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早期或被赏赐少数功臣,中晚期各诸侯与卿大夫日益打破原有等级规制开始使用,数量也日益增多。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杜虎兵符[战国]
    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杜虎兵符,也是出现在《国家宝藏》中的珍贵文物。虎符为古代调兵遣将的凭证,分为两半,右半留京师,左半颁发给驻外军队。调兵时,由朝廷使者持右半与左半合符。若遇紧急情况,可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的右符。此左符铸于秦惠文君称王前,掌握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吴王夫差铜矛[春秋]
    吴是春秋中后期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复仇吞并吴国。此矛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zuó]”,与越王勾践剑同在楚国郢都出土,说明越灭吴及楚灭越之后,吴越王所用兵器成为楚国战利品。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右廪[lǐn]”铁斧范[战国]
    第二部分“革旧鼎新焕发生机”,主要介绍铁器的推广应用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都市和商贸呈现一片繁荣景象。铁锸、铁斧等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以显著提高;五角形陶水管、曲尺形铜建筑构件及各种瓦当,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两千多年前,城市建筑的豪华壮观;特殊通行证“鄂君启”铜车节、“钧益”铜砝码、“郢爰”金版货币的出现,展现当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商业发达景象。

    铁范就是用铁水浇铸铁器时用手模具。河北兴隆出土的战国铁金属铸范上多铸有“右廪”二字,当为燕国管理官营手工业作坊的机构。铁范的出现,使得铁制工具可批量生产。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中国古代钱币邮票中的“賹六化”方孔圜钱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賹[ài]化/賹四化/賹六化

    西周至战国时期,金属货币主要有布币、蚁鼻钱、爰金、圜钱四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币制,这就是圆形“半两”钱。这种方孔圆钱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铜钱的基本形制,一直到清朝末年为止,沿用达2000多年。
    战国后期齐国铸造的一种圆钱。以“賹”名钱,示钱之贵重,化通“货”。继賹化后,还铸有賹四化、賹六化钱。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中国古代钱币邮票中的“齐法化”刀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安阳之法化/齐法化/齐之法化
    战国时期齐国货币,模仿削刀的形状铸造。“安阳”即今山东曹县一带,“齐”指都城临淄,“法化”意为标准货币。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中国古代钱币邮票中的“安邑二釿”布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安邑二釿/安邑一釿
    战国时期魏国在安邑地方使用的铲形货币,平首圆肩挢足。面文“安邑二釿[jīn]”、背文“安”。“安邑”布币有二釿、一釿、半釿三种标度,是魏徙都至“大梁”前的铸币。安邑为魏早期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中国古代钱币邮票中的“明”刀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明”刀币
    战国中晚期燕国使用的刀形货币。面文为“明”,背文一字或多字。北京、河北易县燕下都、辽宁凌源等地均有出土。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中国古代钱币邮票中的尖首刀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尖首刀币
    刀首较长且尖锐,故名尖首刀币。刀面均有单个文字。尖道刀币约铸于春秋至战国时期,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中、北部及辽宁西部等地,可能为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青铜铸币。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中国古代钱币邮票中的鬼脸钱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铜蚁鼻钱
    战国时期楚国仿海贝形铸造的铜贝形货币,币文释法不一,旧称“蚁鼻钱”或“鬼脸钱”。大小不一,重量亦不等,因比刀布交易方便,使用时间较长,所以很多地区都有蚁鼻钱出土。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鄂君启”错金铜车节[战国]
    公元前323年,楚怀王颁发给其子鄂君启的水陆交通运输通行证,分舟节、车节,使用时双方各持一半,合节验证。舟节2件,错金铭文164字,车节3件,错金铭文148字,详细规定水陆交通运输路线、车船数量、运输种类、纳税办法及所享特权等。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郢爰”金版[战国]
    目前发现中国最早的黄金货币。正面有“郢爰”戳印,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切割小碎块,用天平称量后支付,故边缘有切凿痕迹。金版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质量上好的可达99%。“郢”是楚国都城(今湖北江陵纪南城),“爰”为货币重量单位。郢爰多见于楚,也流通到秦、齐、韩等国。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双翼错银铜神兽[战国]
    第三部分“神技天工人性张力”,主要从新工艺、新材质、新器型等方面出发,通过诠释这一时期“物”的创作,说明该时期各技艺领域的非凡成就,以及由此而承载的人性张力和精神诉求。设计独特、造型新颖的青铜器“四联鼎”,极具动感、构思奇巧的“凤鸟莲花形漆豆”,技艺精湛、漆黑至美的“黑陶鸟柱盘”,雕琢精致、结构巧妙的“组玉佩”等既是神技天工之作,又是匠人精神的最好诠释,也反映了时人对人格美的追求。

    双翼错银铜神兽,压席镇器或陈设品,造型似汉代辟邪。银错五官、毛、羽之轮廓,体表以银片、银线错出变化的斑纹,背部错出两只蟠曲于云中的龙雀鸟纹,集威武勇猛、矫健敏捷于一身,展示出2000多年前中山国匠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底部铸有铭文,说明制作时间、工匠及监造官吏。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虎狼咬斗金带饰[战国]
    腰带饰,多为北方草原民族使用。此带饰浮雕镂空,背面有一方形纽,系采用锤鍱法制作而成,制作精细;图案为虎狼互搏,是造型和纹样巧妙结合的统一体。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凤鸟莲花形漆豆[战国]

    由盘和凤鸟座榫卯套接而成。器盘呈14瓣莲盘状,盖为5瓣莲花形,上雕龙、蛇纹;底座为喙衔莲盘的凤鸟,爪攫蟠蛇,蛇尾上翘顶住凤尾,起平衡支撑作用。造型极具动感,构思奇巧,反映工匠较好掌握了平衡原理。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妆奁[lián] 盖漆画[战国]

  车马出行图漆画,表现了聘礼行迎场景,共有26人、4辆车、10匹马、5棵柳树、1头猪、2只犬、9只大雁,栩栩如生。画中人物衣袂飘飘,生动再现了楚人衣着风尚。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组玉佩[战国]
  春秋战国各国贵族,盛行饰以华丽 组玉佩彰显其高贵品德和身份。组玉佩以丝绶串连各式璜、璧、环、珠、管、玉佩等。此管由茶褐色玉璧、玉鼓形管、玉扁圆形珠、玉圆柱形管和玉夔龙形饰等共11件玉饰组成,表面皆雕琢带芽谷纹,雕琢精致,结构巧妙。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楚简《墨子》佚篇[战国中期]

  第四部分“思想绽放文化奠基”,通过线装书、简牍帛书等展品,介绍春秋战国思想能量的大迸发,并形成了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百家争鸣盛况。

  墨子,墨家创始人,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反对兼并战争,提出非攻主张。战国后期墨家分成二云: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光学、力学等研究,另一支则转化为游侠。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孔子见老子”汉画像石
  孔子和老子都生活在春秋晚期,诸多资料记载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礼,当时尚未形成儒家、道家等诸子学派之分。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秦楚纹饰合体的玉璜[春秋]

  第五部分即为尾声“华夏认同”,则将展览点题收口,寓意一个时代的终结,也从此开启一个由乱到治、由离析到认同的新时代。整个展览通过对“物”进行重组和解读,“以物见史”,加深观众对春秋战国这一特定历史时代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此玉璜为秦楚纹饰合体。一面以宽扁凹槽,璜体为左右对称,浮雕繁缛蟠虺纹,雕刻工整、精细,具有楚文化特征;另一面阴刻简化蟠虺纹,刻工简单、转角方折,具有秦文化特征。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秦地出土楚式铜敦[战国]
  此敦为楚国流行的式样,但其窖藏地点却在秦都雍城宫殿区附近。这种“楚器秦用”或可为秦、楚两国错综复杂的见证。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五帝传说
  “五帝”说法有多种,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与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合称五帝。战国中后期,“五帝传说”广为流传,三晋、齐鲁、吴越、秦、楚等地都将其祖先追溯到五帝,同宗同源的观念为政治大一统奠定了思想基础。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
    1972-1974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家三口的墓葬,共出土了三千多件珍贵文物,是20世纪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通过千余件珍贵展品历史与艺术交融的形式,以故事叙事手法,描绘了一幅轪侯家人生前的生活画卷,逝后严格按仪轨下葬并带走死后世界生活所需,折射出汉初人们对生命的珍惜以及多维宇宙观,从横切面展示当时的中国所达到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科技成就及重大贡献。分为序厅及惊世发掘、生活与艺术、简帛典藏、永生之梦四个单元。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博具[1]
    利豨墓出土,博戏是智力竞技游戏,先已流行,汉代尤盛,上自天子百官,下至平民无不喜爱,玩法已失传。此套博具包括漆盒、博局、黑白大棋子、小棋子、算筹、削、刮刀及骰[tóu]子。骰子18面,字分别为一至十六、骄、
妻畏。是现在最早最完整的一套博县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冠人”俑和彩绘木俑
  彩绘木俑,辛追、利豨墓出土。是轪侯家地位最低、从事各种杂役劳动的劳动的奴婢。数量多,造型矮小,一般着交领右祍、广袖曲裾长袍,两手垂拱于袖中。平头的似为男俑,头顶有发髻,髻顶或插竹签的似为女俑。辛追墓出土。“冠人”俑,体形高大,头戴长冠,身穿丝绸长袍,鞋底刻有“冠人”二字。“冠人”通“倌人”,是轪侯家众奴婢之长。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辛追墓出土云纹漆案、食具

  辛追墓北边厢出土。案上置五个盛有食物的漆盘、肉个漆卮和一个漆耳杯,还有串肉的竹串和一双竹筷。这是模防墓主生前进食的陈设。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双层长方形油彩漆奁[2]
    利豨墓出土。夹纻胎,内置漆纚[lí]纱冠及附属丝织物、木棍等。盖、外壁用白色凸线勾出边框、卷云纹,纹饰内堆填调油矿物颜料。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双层九子彩绘漆妆奁
    辛追墓出土。分上、下层,上层放手套三双,丝绵絮巾、组带、绢地“长寿绣”镜衣各一件;下层装九个小漆盒,内盛各类梳妆用品。器表用油彩绘云纹。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对鸟菱纹绮地“乘云绣”
    辛追墓出土。马王堆汉墓刺绣衣物及用品近50件,均以针代笔,以线代色,运用“锁绣”“平针绣”等针法绣成各种生动图案。该绣品采用锁绣法以朱红、棕红、橄榄绿等色丝线,绣出飞卷流云和隐约露头的凤鸟,寓意“凤鸟乘云”,遣册称之“乘云绣”。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素纱单衣[3]

    辛追墓出土。右衽(rèn,衣襟)、直裾(jū,前襟)。重49克。汉代文献描述其薄如蝉翼、轻若云雾。多数学者认为它应穿在绵袍之外,既可增其华丽,又具朦胧美感;也有学者认为是内衣。这是迄今所见最早、最薄、最轻的服装珍品,是西汉时期纺织巅峰之作,代表了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朱红菱纹罗丝绵袍
    辛追墓出土。交领、右衽、曲裾。以朱红菱纹罗为面料,素绢为里、缘,内絮丝绵。上衣下裳相连的袍服在汉初贵族妇女中广为流行。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1985-1986哈雷彗星回归》邮票

    1986年4月,发行《1985-1986哈雷彗星回归》的特种邮票一枚。该邮票图案中所绘的古代标志彗星的符号,是采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彗星图谱第四种图谱。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

    利用天象占卜吉凶的文献。以朱、墨两色绘云、气、恒星、彗星等天象图约250幅,以现存最早的31幅彗星图最珍贵。每颗彗星都有彗头、彗尾,除最后一颗外,头朝下,尾朝上,符合彗尾背离太阳的科学规律,说明两千多年前我国观测彗星已取得惊人成就。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帛书中
天文气象的虚拟演示
    帛书《五星占》,是现存最早的天文著作,分占文、行度表两部分。行度表记载了秦王政元年(前246)至汉文前元三年(前177)70年间金、木、土星运行位置,反映了汉代天文方面的极高成就。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邮票
    1984年7月,发行的一套《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邮票中我国古代体育运动造型,是根据马王堆汉墓3号墓发现的帛书中《导引图》绘画的。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现存最早彩绘导引操练图《导引图》临摹图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导引图》
    现存最早彩绘导引操练图。其上男女老少44人做健身运动姿态,动作各异,或坐,或站,或徒手导引,或持器械发功,31处以文标注动作名称或功用,是既具健身功能又有治病之效的养生操。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
    主要记载战国纵横家苏秦等人的书信、游说活动,及战国重大历史事件,对修订和补充《战国策》有重要价值。开篇第一章为苏秦给燕王的一封书信,劝其“合纵”五国,共同伐秦。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帛书《周易•六十四卦》[4]

    《周易》最古抄本之一。每卦开头均绘有卦图,与传世本对比,主要是卦序、卦辞、卦名和爻辞有所差异。该书对校勘订正通行本《周易》、研究《周易》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让国宝活起来-《国家宝藏》第一季让国宝活起来-《国家宝藏》第一季让国宝活起来-《国家宝藏》第一季

游记-湘鄂七日(二)1989年国家发行的《马王堆汉墓帛画》邮票

   1972至1974年先后出土于湖南长沙市马王堆1、3号汉墓的汉墓帛画,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辛追墓T形帛画,一九七二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锦饰内棺盖板上,通长约两米,顶端、末端分别宽约九十、五十厘米,以三块细绢拼成,描绘了墓主人灵魂通向天国的神秘过程,构图完善浪漫,色彩鲜艳和谐。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辛追墓T形帛画[5]

    帛画用三块单层细绢拼成,顶端横裹一根竹竿,上系丝带,可以张举,中部和下部四角各缀有青黑色麻质绦带,为出殡时引作前导、入葬时覆盖在内棺上的“铭旌”。帛画用笔墨和重彩绘制,从上至下分天上、人间和地下三部分。天上描绘金乌(太阳)、蟾蜍(月亮)、烛龙、飞龙和司阍(天国守门神)等;人间描绘巨人托举大地。整幅帛画用浪漫手法表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永生的追求。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非衣”遣册
    辛追、利豨墓两枚遣册所记“非衣一,长丈二尺”,当指两幅T形帛画。“非”与“飛(飞)”相通,“非衣”即“飞衣”,意为灵魂升天。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永生之梦展厅
    按1:1比例复原的马王堆汉墓墓坑结构庞大,这个高近17米、纵贯3层的墓坑展厅以辛追墓墓坑和棺椁为背景板,将装殓辛追夫人的棺椁以及T形帛画上的画面用动画的形式投影到墓坑表面,并配合楚文化中极具神秘色彩的背景音乐,勾勒出了汉代人想象中的宇宙空间和他们对永生之梦的追求,声光电的完美配合让整个展览空间极富视听冲击力。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黑地彩绘漆棺
    辛追墓出土。第二层棺。棺内髹朱漆,外以黑漆作地,彩绘奔放、飘逸的云气纹;云气纹中绘“仙人降豹”“怪神操蛇”“巨鸟衔鱼”“仙人弹奏”等110多个神怪图案。图案笔法生动流畅,极富浪漫色彩。黑漆地上所描绘的栩栩如生的神怪动物形象,所表现的是死者灵魂正在进入受到神灵保护的地府。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朱地彩绘漆棺
    辛追墓出土。第三层棺。通体内外皆髹朱漆,外表用青绿、粉褐、藕褐、赤褐、黄白等色漆绘龙、虎、朱雀、鹿和仙人等“祥瑞”图案。以红色与不死仙境来表现死者已摆脱邪魔侵扰,到达成仙不死之境。漆棺画法潇洒生动,用线奔放,干净利落,代表了汉代漆器工艺的高度成就。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锦饰漆棺
    辛追墓出土。这是直接装殓轪侯夫人遗体之棺,习称“锦饰内棺”。棺内髹朱漆,外髹黑漆。棺外横缠两道宽12厘米、厚六至七层的丝带。盖板和四壁饰铺绒绣和羽毛贴花绢,象征着顺利通达不死之仙境,羽化成仙。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木椁[6]
    辛追墓外椁。原置于墓底三根方形枕木上,有盖板两层、顶板一层和底板两层。模仿墓主生前居室,由棺室与四个边厢组成,形状像“井”字,古文献称为“井椁”。边厢总面积6.8平方米,体积9.79立方米,放置随葬品1000多件。棺室内有四层套棺。整椁由杉木斫成,采用扣接、套榫与栓钉结合而成,其中最大的壁板长4.84米,宽1.52米,重1.5吨。这是迄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汉代井椁实物。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湖南人展厅外
  《国家宝藏》第一季中国宝守护人何炅就曾在此介绍过《湖南人-三湘历史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展厅中的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

    《湖南人-三湘历史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从“湖南人”第一人称的自身来展示湖南的历史与文化,“家园”、“我从哪里来”、“洞庭鱼米乡”、“生活的足迹”、“湘魂”五部分。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家园”

    第一部分“家园”,分别从地形地貌的演变、动植物的变迁与历史沿革三单元展示湖南生活的自然环境与发展轮廓,相当于整个展览的序厅,为后面四部分展示内容提供一个特定的地域空间与时空背景。“湖南”始见于唐,因处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又以湘江贯穿南北,简称“湘”。与黔、渝、鄂、赣、粤、桂为邻。多次地壳运动,造就了现在的马蹄形地貌,三面环山,湘资沅溰四大水系及其支流网布全省,资源丰富,四季分明,为人类繁息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我从哪里来”战国虎钮錞于

    第二部分“我从哪里来”,则揭示了现代湖南人以及民族结构和分布,是如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同时这也见证了整个中国历史发展与民族融合的过程。该部分一是通过历代出土文物、史志记载和族谱等资料,从历史学的角度来阐释湖南人的来源和变迁;二是通过民族特色实物、方言、口述史、DNA检测、图表等内容,对当今湖南人的来源往上溯源。

    湖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至迟50万年前,湖南先民便在此繁衍生息。进入文明时期,原住民与不同时期迁入的外来移民相互融合,逐渐形成当今汉族的主体;湘西、湘南等山区居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羁縻、土司制治理方式,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并独特的风俗习惯,1949年被确认为单一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谐共处,组成了今天的民族大家庭。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邮票中的“青铜提梁卣”

  1973年发行的编号邮票《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中的“青铜提梁卣”,1970年2月在湖南宁乡黄材公社出土。口部以犀角装饰,上有两尾龙纹,下为虬纹,腹部为鸱的图案,具有神秘风格。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戈”提梁铜卣[商]
  酒器。铜卣盖身、口下、腹部及圈足部位均饰凤鸟纹,盖、身内壁铸同铭“戈”字,纹铜卣造型庄严,纹饰精美,代表了商周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成就。出土时卣内装有玉兽、玉玦、玉龙、玉环等玉器320余件。卣是古代祭祀时盛香酒的器具,卣内盛酒,盖上器盖,酒香不会外溢。器盖和器内底铸有“戈”字,应为族徽。戈族在夏商时期是中原地区的旺族,湖南境内出土多件“戈”族铭文铜器,为“戈”族等商人进入湖南的物语。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洞庭鱼米乡”最早的稻谷
    第三部分“洞庭鱼米乡”,主要分为稻之源、稻之兴、天下粮仓三个单元,来展示湖南有着适宜农作物种植与生长的自然条件优势,后伴随湖区、山地的进一步开发,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品种、水利工程等逐步增加,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也讲述了湖南人从采集野生稻变成人工栽培稻,湖南人在解决中国农业大国人口吃饭问题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湖南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与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的过程。

    湖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农作物的种植与生长。约在15000年前,先民便开始人工栽培水稻,并创烧陶器用以粮食的烹煮与储藏,使定居成为可能。经过历代耕地的开发与耕作技术的进步,唐宋以后湖南粮食开始大量外输,到明清时期发展为“天下粮仓”,为湖南人生活品质的提升与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陶釜
    旧石器时代(距今15000-13000年)高29.8厘米,口径32.5厘米,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用于烹煮食物,类似于今天的锅,这是迄今为止世界发现最早的陶器。距今2万至1万年左右,寒冷的冰河时代过渡到温暖的全新世,原始农业出现,湖南地区率先种植水稻、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并由小型聚落逐渐发展到城池。以澧阳平原为代表的稻作农业,是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发展高度的标杆。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生活的足迹”铜马簋[西周]

    第四部分“生活的足迹”以时间顺序,共分为6个大时段,展示方式上整体把握统一性,每一单元都以历代中国地图中湖南区域的变化为时代背景,展品进行有机组合,反映不同历史时期湖南人的生活片段。主要分为:“青铜时代的南方礼乐”、“湘楚风情”、“大一统下的小农家居”、“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风尙”、“重心南移后的品质生活”、“从宗族社会到近代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物产形成了湖南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并不断融入外来人群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各历史时期考古资料和传世实物组成的一个个生活画面,既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水平,又是湖南不同时期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衬托出稻作农业造就的勤劳精干与互助协作的人文精神,凝固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

    铜马簋,此簋的器形和座上的兽面纹,都可以在中原地区找到相同或相近的器形和纹饰,应当是受到了周文化的影响,但器身所饰卧马和器座的立马,在其他地方少见。此簋的胎壁较薄,器身凸出的马纹和兽面,器内也随着内凹,而同样的铸造工艺,在湖南地区商代青铜器上早已出现,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点。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人面铜方鼎[商][7]
  商、西周青铜器常以兽面作主题纹饰,而此鼎以人面为饰,结合人面两侧的角、爪,其形象被认为是传说中“有首无身”、贪吃的饕餮类怪神;腹内有“大禾”铭文,寓意祈祷谷物丰收。此鼎是目前全国唯一以人面为饰的青铜鼎,究竟为何采用如此写实的人面纹作为主题装饰,仍是个迷。湖南礼器多沿用中原器型,酒器纹饰精美,尤以动物造型最具特色,反映祭祀当中更注重酒器,或可间接佐证湖南稻作农业的优势。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豕尊[商]
    商代以豕为造型的酒尊仅此一件。重30多公斤,可容酒13升。前后肘部有横穿的圆孔,可穿系绳索以抬运。口部两侧有獠牙,形似野公猪。器身饰有鳞甲、龙纹和兽面纹。以动物造型的尊,艺术地表现了人们的原始宗教观念,作为人与神灵之间的沟通媒介,起着巫术般的祈愿避邪作用。器身有历代修复痕迹,应是长期使用的表现。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皿而全”铜方罍[商]

    罍为大型盛酒器,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器盖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器身则铸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铭文。整器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造型庄重高峻,皿方罍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全器雄浑庄重,纹饰精美,可谓晚商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之作,堪称“方罍之王”。此器于1919年出土于桃源,器身曾流失海外近百年,2014年洽购回国入藏湖南省博物馆,得以盖身合一,完罍归湘。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象纹铜铙[商]   

    铙,打击乐器,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商代象纹铜铙,使用时器柄向下,而发声的铙体则向上,演奏时敲击口部,敲击起来声音洪亮。它虽然看似厚实笨重,制作却精细讲究。器物的上部两侧分别立着一只卷鼻小象,器身的粗犷厚重和纹饰的繁缛精美、兽面的抽象神秘和象纹的写实鲜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邮票中的战国漆器

    “漆奁•漆羽觞•战国漆器”,邮票上左侧(邮票名标为漆奁)为1952年长沙市颜家岭乙35号墓出土的狩猎纹漆樽。樽为古代盛酒器,广泛流行于上流社会和普通百姓之间,该樽为圆筒形,无盖,下有三只蹄形矮铜足,一侧有环形铜鋬,黑地朱绘。构图分为五栏,第一、三、五栏为变形凤纹图案,第二栏左侧有两兽在搏斗,右侧两猎人持箭,第四栏有一人牵猴,两兽前后追逐。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狩猎纹漆樽[战国]

    这种筒状造型、一侧置鋬[pàn]的三足器物,过去学术界一直称之为“奁[lián]”或“卮[zhī]”,直至一件自带“酒樽”铭文的类似器物出土,人们才得知其真实的器名与用途。樽为古代盛酒之器,漆樽在楚墓当中尤为多见。战国时期,漆器制作出现了卷木胎新工艺,即用薄木板卷成筒形,在衔接处用漆液黏合、木钉卯接,再装上把手,粘接厚木胎底,既轻巧又牢固。此樽即采用此法制作而成,反映了楚国制漆技术的高超。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邮票中的人物帛画

    1979年3月,发行了一套《中国绘画·长沙楚墓帛画》特种邮票2枚。中国战国时期楚国帛画是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以白色丝帛为材料的绘画,出土于湖南长沙,是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绘画作品。
    定名为《人物龙凤》的帛画,1949年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纵31厘米,横22.5厘米。画面中部偏右下方绘一侧身伫立的妇女,其身着缀绣卷云纹的宽袖长袍,袍裾曳地状如花瓣,发髻下垂,顶有冠饰。在她的头部前方即画的中上部,有一硕大的凤鸟引颈张喙,双足一前一后,作腾踏迈进状,翅膀伸展,尾羽上翘至头部,动态似飞。画面左边自下而上绘一只张举双足、体态扭曲向上升腾的龙。
    定名为《人物御龙》的帛画,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纵37.5厘米,横28厘米。画面正中绘一侧身执缰的男子,头戴高冠,身穿长袍,腰佩长剑,正驾御着一条状似舟形的长龙。龙首高昂,龙尾上翘,龙身平伏供男子伫立,龙尾上部站着一只长颈仰天的鹤,龙首下部有一向左游动的鲤鱼,人物上方正中画一华盖。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人物龙凤帛画(复制品)[8]
    画中一端庄高髻的妇女侧身而立,双手合掌,细腰,袖口宽松,长裙曳地,体态优美。妇女的上方画一只展翅飞舞的凤和一条蜿蜒向上升腾的龙。根据当时楚地的习俗并结合文物考证,妇女形象应是墓主人。关于此帛画的用途,多数学者认为是龙凤导引灵魂升天的“魂幡”,出殡时引为前导,葬时放入棺椁。著名的长沙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与之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与古代埃及人相信灵魂与遗体同在的观念不同,楚地流行魂魄二元观念,认为人死之后魂气归天为神,形魄入地为鬼;与周人“敬鬼神而远之”不同,楚人“敬鬼神而娱之”,巫师通过祭祀或歌舞沟通人与鬼神,魂幡就成为巫师导引灵魂升天的法器。这种楚地葬俗,甚至一直延续至今天。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是目前中国所发现的最早的人物画,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人物御龙帛画(复制品)[9]
   丧葬中使用的“魂幡”,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与外棺中间的隔板上。画中人物侧身立于龙身,头顶有一华盖;龙昂首卷尾,弓身成舟,舟尾立凤,舟旁有一鲤鱼随行。人物衣着的飘带、华盖的垂穗都表示了风动的方向,可见龙舟迎风前进的态势。画面简洁而颇具神秘意味,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一幅“引魂升天”图。楚地迷信人的灵魂可以四处游荡,也可以归天为神,这种“魂幡”源自于楚地为死者招魂的习俗,可能被巫师当成“招魂复魄”、“魂归天为神”的转换法器。帛画线条流畅舒展,人物形象生动传神,不愧为中国早期肖像画的杰出代表,人们将其与“人物龙凤帛画”一起并称为先秦绘画艺术中的双璧。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春水春池满”诗文注壶[唐]

    据李匡乂《资暇集》载,唐代酒具出现几次演变,大和年间仍沿用前代樽、杓,之后出现速流、横柄的酒注,造型如无足的鐎壶,之后为与臭名昭著的宦官郑注之名相区分,去柄安系,“若茗瓶而小异”,从长沙窑产品中可见,茶酒壶已基本相同。为助酒兴,长沙窑分往往题写与酒相关的诗文,或饰绘画。诗文皆位于流下腹部,正与饮客相对,可见窑工匠心。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剌庙”牛形铜灯[西汉]

    以牛为灯形,牛角中空,上与一带喇叭状罩的圆管扣合,牛腹中空,可盛水,烟由罩口进入圆管由牛角处进入盛水的腹中,是较早的环保灯之一。灯罩既可挡风,也可调整灯光的照射角度。牛腹部铭文“敕庙牛镫四,礼乐长监治”,说明此灯为长沙王宗庙专用。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玉樽[西晋][10]

    神兽纹玉樽1991年湖南安乡黄山头林场南禅湾西晋刘弘墓出土。张弘西晋名将,曹魏镇北将军刘靖之子,因军功封为镇南大将军。墓中出土金银玉器数量较多,工艺精湛,反映乱世时期军功贵族掌握大量社会财富,生活极尽奢华。
    此樽器身呈筒形,深腹,下部有三个兽形足支撑,腹壁的装饰分为两组,上组有一对铺首衔环,其余则雕有螭虎、龙、仙人乘云等纹。下组纹饰又分以仙人和龙、虎与螭、龙和熊相对争斗三部,均刻有浅浮雕的神人及神兽形纹饰,线条流畅自如,优美飘逸,具有强烈的动感。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长沙窑瓷器[唐]

    1998-2000年在印尼勿里洞海域打捞的黑石号沉船,出水67000件金银、陶瓷等文物,其中56000余件为长沙窑产品,有碗、壶、灯等各种生活用器。碗有大、中、小不同规格,腹内以褐、绿彩绘西亚文化元素的纹饰。由此可窥唐代湖南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之盛。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铜舞蹈俑[南朝]
    舞蹈女子绾发,侧颈作仰望嘻笑状,上衣下裳,不袖短服,胡服特征明显。六朝时期,南方服饰沿袭汉人,贵族褒衣博带,平民则穿便于劳作的上衣下裤。唐代服饰融合了诸多域外元素,汉服胡服并存,胡服成为时尚。由于这时期织物未能保存,可从出土的大量人俑知其大概。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青瓷对书俑[西晋]

    捏制后雕刻而成,俑头戴晋贤冠,身着交领长袍,相对而坐。中间置书案,案上有笔、砚、简册及一件手提箱,一人执笔在板状物上书写,另一人手执一板,上置简册。古人文书抄写后须校对,一人核对为校,二人对校为雠。此即二人对校的情形。从笔吏所执毛笔及案上所置笔看,笔上端呈尖状,可见笔也用作发簪,便于随时取用。简牍,是纸张普及之前的主要文字载体。

    用笔也作发簪原来是自古有之,还以为是我的独创,记得曾经在大学的四年里,我用笔当作发簪,随走随用,既方便又实用。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里耶秦简》邮票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里耶秦简乘法九九口诀
    里耶位于湖南省武陵山腹地,湘、鄂、渝、黔四省(市)在此交界,隶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2002年6月,考古人员从龙山县里耶古城遗址的一号井内出土了约3.6万枚秦简,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在秦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诀表。2200年以前的乘法口诀表,竟与现今生活中使用的乘法口诀表有着惊人的一致,它给世界算术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珍贵的实物资料。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瓷酒器[元]
    罐、梅瓶都是贮酒器,匜用于温酒器,玉壶春瓶属于分酒器,酒杯放在托盏中一起端起、饮酒。这件景德镇元青花玉壶春瓶上描绘是蒙恬将军在军中审人场景。元曲在元代大放异彩,元青花顺应市场需求,将元杂剧插图绘在瓷器上。整件瓷器质地细腻,釉色匀称,着色纯正,画艺高超,为元代青花瓷中之精品。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模印贴花人物纹执壶[唐][11]
    壶上有双系,又有鋬流,说明既可作执壶,又可系绳携带。壶上有三块模印贴花,中间贴花为一女子袒胸披纱,扭动身体,站在蒲团上婆娑起舞,左为方形塔建筑,右为一立狮。

  唐长沙窑是安史之乱后崛起的彩瓷窑,窑工许多是为避战祸自北方迁来,其烧造工艺是在传承北方技艺的基础上,结合南方烧造技术创新而成。从模印贴花便可看出与三彩及邢窑装饰工艺的渊源。唐长沙窑的兴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批北方汉人的南迁入湘对湖南社会经济的影响。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第五部分“湘魂”,主要集中展示湖南人的精神面貌,是整个展览的升华部分。这一部分展示方式与大多数博物馆不同,展览并不是讲述近现代革命史,而是强调湖南“人”的精气神,以人带史。展品选择侧重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精英人物的精神气质,并利用经典提气话语作为辅线贯穿始终。主要由“忧乐观的濡化”、“书院教育的传承”、“百折不挠的家国情怀”、“敢叫日月换新天”四个单元组成。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民居建筑[清]

    从怀化会同县高椅乡巫水河畔的唐舟村征购过来的一幢清代民居建筑,这幢民居建筑结构相对较完整,建筑古朴自然,为木质的两层穿斗式结构,堂屋前悬挂有匾额,门窗上有精美的木雕饰,内容多以民间吉祥图案为主。建筑前檐还刻有木质花罩,厅堂、居室的门雕、格扇、栏杆也都十分精巧。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御赐“绥疆赐祜”水晶印[清]
    陶澍是嘉道时期经世思想的代表人物,近代经济改革的先驱。他
在任期,勇于任事,开创海运漕粮、整治盐政、兴修水利、赈济灾民等,政绩斐然,为朝野所重用。道光皇帝为褒奖陶澍的政绩,特赐“绥疆赐祜[]”四字,意为“安抚疆土,赐福于民”。陶澍将四字刻于双狮纽水晶印上,以作子孙永保。狮纽雕刻雄放,印体大气,印文遒劲精美,弥足珍贵。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祝允明草书《岳阳楼记》[明]
    祝允明,号枝山,明代史称“吴中四才子”之一的,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祝允明行草书岳阳楼记卷,是书录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书家下笔果敢苍劲、运笔豪放狂纵,行笔沉着痛快。书势恣意纵横而法度严谨,通篇墨气淋漓、一气呵成,可见书家书写时是充满激情的。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浏阳文庙乐器[清]
    道光九年浏阳县令杜金鉴聘请本县监生邱之稑组建浏阳文庙礼乐局,历时十余载创制了整套祀孔乐器和乐曲,此组展品为其中部分乐器。每逢春秋祭孔大典悉用古乐旧制,演奏水平名冠全国。反映了晚清湖南理学影响之大、湖湘文化发展之盛,乾隆帝御书的“道南正脉”得到进一步的传承。
九大博物馆之一湖南省博物馆博物馆大厅

    湖南省博物馆新馆设计以“鼎盛洞庭”为创意源泉,从鼎的意象、气势和文化精神内涵入手,转化出湖南省博物馆的新馆建筑外形。同时,建筑顶部造型像水的结晶体,象征着凝聚的湖湘文化,象征了环洞庭历史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对话。新馆建筑外观呈三殿式,总体布局兑成、简练、统一、稳重。

    一日观三展,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渡过,比起记忆中十二年前的湘博,如今的新馆实在高大上了许多,展品也增加了不少,一天的参观时间太过紧张,有机会还要再来细细品味。

 

另注:

    1.标注[1]-[11]国家文物局发布《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均为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可谓是珍宝中的珍宝。湖南省博物馆共有11件文物在此目录中,除两件人物帛画为复制品,此行均有幸得见真容

    2.标注①-④为出现在《国家宝藏》第一季中的国宝,包括辛追墓T形帛画、皿方罍和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三件湖南省博物馆甄选的国宝,另一件为原本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杜虎兵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