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7日特意请假一天早起赶往首都博物,参观心仪已久、号称规格最高西藏文物展《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7:45步行至8号线奥林中心,8:20由鼓楼大街转2号线,8:40复兴门换1号线,8:45抵达木樨地站。
首博外排队等候的人群
抵达首博门口时还未到开馆时间,没想到门口已有不少人排队等候,看来大家对文物的热情都很高涨。9:10安检后进入,取到提前预约的门票后进入西藏历史文化展厅。
西藏历史文化展门票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这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是孕育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的大河之源。原高路险却又并非与世隔绝,神秘而多元的西藏文化在这里孕育成长。
观展地图
展览从雪域文明的溯源,高原与周边地区的交通交往,藏传佛教的发展概况,雪域高原与中原和同一家四个部分,表现“藏民族及其历史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作用”。重点展示藏族为中外文化交流,边疆与内地交流,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以及促进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陶罐
藏族是一个富于艺术创作的民族,他们善于把自己的辛勤劳动、对生活和历史的观察、理想和迫求,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喇嘛庙中那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塑像和壁画,不仅是他们对佛国世界的想象,对理想天国的追求,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激情表现,是记述历史风云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作为藏族人民血汗和智慧结晶的西藏历史文物,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更以其浓郁的地域和民族的独特风格著称于世。
1995年9月1日,为了反映西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邮电部发行了《西藏文物》特种邮票。本套邮票采用西藏传统绘画“唐卡”的形式和技法来表现,使画面不单纯是物件的再现,而是具有更强烈的民族性,体现出浓郁的西藏民族艺术风格。“唐卡”在藏语中意为“用彩缎织物裱的卷轴画”,内容以佛像、佛教故事为主。这套邮票的画面,均以“唐卡”中的“莲花座”为背景,将文物置于莲花座中,用象征圣洁的莲花座,衬托着雪域高原的珍贵文物。
“陶罐”邮票画面主图为新石器时代的双体兽形罐。意喻藏民族的悠久历史。双体兽形罐1977年出土于西藏昌都县城东南约12公里的加卡区卡若村。卡若遗址的发掘,以事实证明早在距今5000年左右,西藏高原就人类生存繁衍。
双体陶罐[新石器时代晚期]
这件双体陶罐是西藏博物馆的“明星藏品”。此件双体陶罐,高19厘米,小口、宽唇、直颈,器腹为袋形双体,底部各有圈足,器表饰锯齿形刻划纹,并加黑色彩绘,整个陶罐的形体似双兽对立,较为罕见。但其纹饰与甘肃、青海的马家窑文化彩陶有相似之处,表明自远古以来青藏高原就同黄河流域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那里所创造的文化代表着祖国历史的一部分。
黄金面具[3世纪]
阿里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西藏的西藏。该面具于2009年在阿里地区札达县曲踏墓地出土,由冠部和面部两部分连缀而成,背后衬有多层丝织物。面具出土地位于西藏西部象雄国的范围,在该地区同时出土了其它几件黄金面具,反映出象雄国存在的覆面葬俗。以黄金面具作为随葬品这一文化现象广泛存在于当时的欧亚大陆范围,研究认为早在距今2000-1800年前,西藏西部地区已经与新疆、南亚次大陆联系紧密,并通过新疆与中原、中亚和欧亚草原产生互动和交流。
铁柄铜镜[早期金属时代]
这枚带柄镜的来源可能为西藏本地制造,亦或通过与周邻的贸易、交换、贡纳或战争掠夺等不同方式获得。即使为西藏本土制造,其形制样式,却并不一定源于当地,也不能排除是模仿西方系统带柄镜的意象的可能。古代铜镜大体可以分为东、西两大系统,一是以我国为代表的东亚圆板具钮镜系统,二是流行于西亚、中近东及中亚诸古文明中的带柄镜系统。这类属于西方系统的带柄镜,在西藏北面的新疆、西面的中亚、南亚、东南面的四川、云南都有过发现。这种文化因素的来源,显示出古代西藏与周邻地区文化间曾经过密切的交往与联系。
兽首胡人纹鎏金银瓶(复制品)
兽首胡人纹鎏金银瓶奉于大昭寺松赞干布修行殿,内装青稞酒供信徒们盛接,一直在使用,只能在首都博物馆展出一个月。壶身錾刻有一组生动活泼的图像,其中两人与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如出一辙。这个银瓶来历,有几种说法,藏传佛教宁玛派伏藏文献和五世达赖喇嘛都对此有记述。
“王侯”汉字织锦[3世纪]
2012年出土于阿里噶尔县故如甲木墓地,发现时包裹在墓主人的头骨部位。此件丝织品为平纹经绵,藏青色地上织黄褐色纹饰,困织有鸟兽纹和汉字“王侯”而得名,墓葬的年代相当于中原的东汉西晋时期,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丝织品。考古学者推测这类丝织品应为中原内地制造,为研究当时西藏西部地区与中原内地的经济文化交通路线提供了实物证据。
青铜茶锅和茶叶[3世纪]
这些茶叶出土在阿里地区噶尔县故如甲木墓随葬的青铜器中,表明至少在1800年前,茶叶已经被输送到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里地区,推测当时丝绸之路有一个分支穿越青藏高原。
浮雕吉祥八宝纹带盖银壶[清]
酥油壶是藏族人日常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用以贮盛酥油茶。此件藏式酥油壶,由藏族工匠手工铸造,壶身浑圆腆腹,向壶底收敛,壶体和壶盖用白银制成,壶口、壶嘴、壶把以黄金浮雕有吉祥八宝纹、龙头等,装饰华丽精湛,雕工精致细作,极具地域特征。
嵌宝石金茶壶[清]
此件茶壶以黄金打造,在众多的金属茶壶中堪称上乘之作。用黄金等贵重金属做茶具,除显示富贵外,具有消毒功能。在旧时西藏,唯有宗教领袖和世家贵族才能拥有这类制作精美的金茶壶。
阿底峡大师佛像[清]
阿底峡(982-1054),印度僧人。古格王益西沃笃信佛教,为复兴西藏佛教,在战败被俘后遗嘱后人迎请阿底峡到西藏弘法。1042年,阿底峡到阿里,1047年到桑耶寺,此后到聂塘传法,与弟子在卫藏地区翻译经典,宣传佛教13年。
铜鎏金松赞干布像[清]
松赞干布(617?-650),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吐蕃王朝的缔造者。松赞干布先后迎娶泥婆罗(今尼泊尔)尺尊公主、唐文成公主入蕃,先后修建大昭寺、小昭寺等重要寺庙。这尊松赞干布像头巾上露出阿弥陀佛头,以显示松赞干布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为雪堆白生产的造像。
“雪堆白”意为“如意莲花工院”,是清代西藏地方政府经营的官办造像场,“雪”指布达拉宫脚下,“堆白”指其工匠能造出人们想像的任何东西。
合金释迦牟尼立像[8世纪]
此尊释迦牟尼像为克什米尔类型造像,螺发,高鼻梁,通体鎏金。通肩袈裟衣纹呈U形排列,呈现出湿衣贴体的效果,衬托出强壮的身体肌肉,显示着犍陀罗艺术的影响。佛教初传入吐蕃时,除中原造像艺术之处,东印度帕拉造像、尼泊尔造像、斯瓦特造像、克什米尔、乃至新疆于阗的造像都对吐蕃佛教艺术产生过影响。
铜鎏金弥勒佛像[北魏和平三年]
这尊弥勒佛像与释迦牟尼像造型一致,底座背后的铭文记录造于北魏和平三年(462年),并写明此尊像为弥勒,来自于内地的佛像表明了吐蕃在接受佛教的过程中,不只接受了印度佛教,同时还接受了内地汉传佛教,体现了吐蕃对内地文化的认同。反映了西藏地方佛教并非单纯外来,而是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中国化的佛教影响。
《步辇图》邮票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
《步辇图》[唐]
关于此图的年代有考证系唐代真迹,也有研究认为是北宋时期的摹本。《步辇图》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来自故宫博物院的一件重量级文物,在本次展览中与公众见面,由于画作年代久远,为保护文物,仅能展出两个月。
天体日月星辰运行图唐卡[清]
这是一幅有关藏族天文历算的唐卡,绘制了日月星辰运行的轨迹。推算天文历算、计算星宿运动和天气季节的学科,是小五明之一。藏族的天文历算起源于公元前1世纪,当时苯教的十二贤中,有一位是天文历算学家。吐蕃田时期的《老者观季集》一书,是天文观象的经验总结。到了清代,不少汉历专著译成了藏文丰富了藏族历算理论。藏族很早就知道用观察星辰运行情况来确定农时和牧场迁徙时间,预测天气变化等。
金嵌珠宝檀香木唢呐
这种唢呐在藏语中称“甲林”,“甲”在藏语中指藏区以外的地区,“林”即藏语“林普”,意为笛子。人们普遍认为甲林是内地唢呐传入西藏而得名。它们是佛教活动中一种常用的管乐器,尤其是在佛教节日、活佛坐床、开光仪式等重大佛事活动中必须吹奏。“甲林”与“铜钦”(长号)是藏传佛教乐器中两个主要的旋律性乐器。
噶当塔[11-13世纪]
噶当塔是佛塔的一种,其以铃铛状覆钵为特色,相传此种塔为11世纪印度高僧阿底峡入藏传法时所传入,因流行于阿底峡弟子仲敦巴所创立的噶当派寺院故俗称“噶当塔”!此种佛塔非常珍贵,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曾让弟子送给明朝皇帝一尊噶当塔。如今在布达拉宫的各个殿里供奉最多的就是小型噶当塔,足以证明其珍贵程度。
铜鎏金八瓣莲花大威德金刚曼陀罗
西藏的铸铜工艺约始于公元前1世纪以前,而在铜器上鎏金的工艺则始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鎏金工艺一般用于紫铜器的装饰,凡用紫铜做就的大屋顶、佛像、法器等,往往再进行鎏金,以增加质感和光泽。这尊明永乐年所雕铸的八瓣莲花大威德金刚鎏金铜像,堪称为历代同类佛像之佼佼者。
论博言墓志[唐懿宗咸通六年]
墓主人论博言,吐蕃人,禄东赞族裔。任幽州押衙,墓志上记载了吐蕃自然人文概况,表现了唐人对吐蕃的认识。墓志盖为唐代规制,刻有牡丹花及十二生肖。吐蕃贵族子弟在唐朝边境地区任职,反映了从唐蕃和亲起,国家认同的概念就产生在吐蕃人的意识之中。此方墓志是北京地区出土的反映唐蕃关系的重要实物。据说与论博言墓志同时出土的,还有他岳母的墓志,墓志证明,他不仅是远道自藏地而来北京工作的,还在此“倒插门”成了“北京姑爷”。
刺绣大威德金刚唐卡[明]
这幅唐卡主绣大威德金刚。大威德金刚是密宗本尊这一。密宗典籍中说:“有伏恶之势,谓之大威;有护善之功,谓之大德。”主尊九面三十四臂十六足,居于画面正中,正中面呈忿怒水牛样貌,站立于莲花座上,背后燃烧着熊熊烈焰。画幅右上角绣有楷书“大明永乐年施”六字,字体工整秀劲,衬以红地和金色边框,显得富丽醒目。画面以红色晕染火焰,笔力苍劲,造型威猛,强烈地表现出本尊的性格特征。此幅唐卡采用密针叠线绣制手法刺绣而成,其色泽鲜艳,针线细腻,神像造型生动,是明朝初期中原手工艺的代表作品,体现了藏地对内地的文化交流和认同。
象牙“萨”字印[元]
这是一枚元代萨迦官员的印章。在此印的印面上,将“萨”字置一龛形图案中,龛外满饰云气纹,云气之中刻有象征佛教威严、财宝和圆满的“三宝”及日、月图案。
布画彩绘唐卡[明]
唐卡中心绘无量寿佛,围线主尊的画面为1244年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与八思巴赴凉州的故事。画面左上至中上:萨迦班智达与八思巴离开萨迦寺经拉萨;右上至右中:八思巴在大昭寺受沙弥戒;下方:萨迦班智达与入思巴在途中牧区以讲法;左中上:萨迦班智达在凉州病榻上遗嘱八思巴。
青釉竹节高足碗[元]
元代官场十分流行这种高足碗。由于西藏与内地的交往更加频繁,高足碗等许多瓷器生活用具大量流入西藏,成为人们十分珍爱的用品。
中统元宝交钞[元]
这是元顺帝至正年间发行的纸币。元朝建立以后,对西藏地区直接行使主权,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驻屯军队,建立驿站,清查户口,征收赋税,推行货币。这张交钞正是那时流通于西藏的元代纸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直接有效的管理。交钞背面印有“至正印造元宝交钞”字样。
桑结贝帝师玉印[元]
桑结贝(公元1267年-1314年),是帝师乞剌斯八斡节儿(扎巴俄色)的侄子,曾任萨迦寺堪布,在公元1305年至1314年间,先后任元成宗、武宗和仁宗三朝帝师。公元1314年卒于大都享年48岁。此印的印文为八思巴文白体“桑结贝”三字居上,占印面四分之三,“帝师”二字居下,占印面的四分之一。
永乐版《甘珠尔》大藏经
大藏经是藏传佛教经律论总集,由《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分组成。其中《甘珠尔》是释迦牟尼佛讲说的记录(“甘”意为“教”,“珠”意为“翻译”),称为“正藏”;《丹珠尔》佛教弟子及后世佛教学者们对释迦牟尼的教义所作的论述及注释(“丹”意为“论”),称为“副藏”。明永乐八年(1410年)由明成祖帝下令刻印,共有108部,每部均刻有“大明皇帝御制藏经赞”和“御制后序”。此《甘珠尔》是历史上第一部官方修订的大藏经,也是第一部雕版印刷的藏文大藏经。明成祖将其赐予西藏两部,这件展品来自布达拉宫,而另一部则藏于甘丹寺。
皇太极敦请萨迦法王会晤圣旨
1642年五世达赖喇嘛派遣使团前往盛京(今沈阳)觐见皇太极,并带云藏巴汗、固始汗、红帽噶玛巴、四世班禅及萨迦法王等写给皇太极的信件。1643年使团返回西藏,带回皇太极给上述政教首领的回信。此件圣旨是皇太极写给萨迦法王邀请他会晤的文书,是清政府向西藏分发的最早的圣旨。
达赖喇嘛之印[清]
清中央政府有将前辈达赖喇嘛金印磨平改授后辈达赖喇嘛的制度,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后未再授予后辈达赖喇嘛金印,此枚金印应为乾隆帝授予八世达赖喇嘛的,也是现存唯一一枚“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拉呾达喇达赖喇嘛之印”金印。
13:30离开西藏历史文化展,前往“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寻找出现在邮票中的两件瓷器。之前也曾多次来过此馆,这次赶上首博志愿者义务讲解,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瓷器相关的知识,不虚此行。
邮票中的“青花凤首扁壶”
“青花凤首扁壶”1970年10月在北京市旧鼓楼大街路豁口东元代窑藏出土。壶嘴作凤头状,腹部绘两翼,其下填以缠枝莲花,椭圆形小圈足,设计构思别致巧妙。
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元]
青花凤首扁壶为元代景德镇窑精品,其造型奇特。青花瓷在元代中期开始大量炼制,所烧瓷器有两类:一类器形高大、纹饰繁密,如大盘、大罐、梅瓶等,多发现于西亚等地区,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另一类器形小巧,纹饰疏朗,为元代宫廷及贵族使用或行销国内,元大都出土的元青花均为此类。
钧窑瓷器邮票中的“双耳连座瓶”
双耳连座瓶1972年出土于北京后桃园元代遗址。此瓶口沿呈花瓣形, 颈肩之间附对称的摩羯形双耳,腹部前后两面雕贴虎头铺首衔环,额有“王”字。瓶座镂空,呈五兽驮负宝瓶形状。
天蓝釉贴花兽面纹双耳连座瓶[元]
此瓶上为瓶,下为座,瓶座相连。通体施蓝釉,釉面有多处紫红斑。器型高大及堆贴镂雕装饰,造型考究,青釉匀净,紫斑浓重,是元代钧瓷的代表之作。
胭脂水釉碗[清 雍正]
胭脂水釉始绕于清康熙时期,是雍正、乾隆两朝盛行的名贵色釉。因其釉色酷似胭脂而得名,又称“胭脂红”。因是将金水融入釉中,又叫“金红釉”。胭脂水釉器一般胎体极薄,器里施纯净的白釉,在器物口沿处露出一道白色的边,内外相衬,愈发显出胭脂色的娇艳。
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纹瓶[清]
珐琅彩瓷是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于康熙末期创烧的,彩料从法国进口,雍正六年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才炼出了国产珐琅彩料,借鉴其他美术门类,将诗、书、画、印入瓷,烧造出最具艺术性的雍正珐琅彩。
珐琅彩瓷的制作是在两地进行:所用素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进呈;炼制彩料,绘画题诗及烧造是在清宫造办处进行。一般由宫廷画院画家绘画稿本,名书法家题写诗句,然后皇帝亲自审核底稿,名师良匠负责烧彩。雍正时珐琅彩瓷器上所绘翎毛花卉、山水人物,与清宫廷画风一脉相承。珐琅彩瓷是纯粹的艺术欣赏品,体现出浓郁的皇家气息。
此瓶以珊瑚红釉为地,以珐琅彩绘画碧桃、翠竹和小鸟,底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粉彩镂空花果纹六方套瓶[清]
乾隆八年,督陶官唐英和其助手共同研制成夹层玲珑瓶九种,呈献给乾隆皇帝,套瓶就是其中的一种。这件套瓶内为青花瓶,外为粉彩,腹部雕刻六组镂空花果纹。成型工艺非常繁复,需多次上釉多次入窑炼制而成,烧成一件成功的套瓶极为不易。乾隆粉彩繁缛华丽,工艺精致。瓶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读城
15:00离开“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之后,下至地下一层,顺序参观了《读城—发现北京四合院之美》和《瑞犬望春风》临展。2017年7月15日《读城—发现北京四合院之美》展览作为持续项目二期,是继《读城—追寻历史上的北京城池》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
字贴架
之前参观过《读城—追寻历史上的北京城池》展,而这个展览从北京四合院的格局型制之美、色彩装饰之美、秩序规矩之美、生活情趣之美和记录创意之美来突显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展厅中展示的一些北京城的老物件,也勾起了我的童年记忆。
瑞犬望春风
岁月轮转,星居戊戌,此展让我了解到岁月悠久的戌犬文化,在这传统佳节喜庆的气氛中共同迎接新一年的平安与兴旺!
白玉卧犬
这一组白玉卧犬年代跨越唐、宋、清三个朝代,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首先,三只卧犬均身材细瘦,肋骨嶙峋可数,背部脊骨突出,以半连珠的手法进行刻画,在传达犬类矫健耐劳之意的同时也使玉雕更具艺术装饰性。其次,三只犬均呈卧姿状态,它们前爪相搭,身体前趴,背部弯曲成弓形,后腿踡曲盘卧于腹下,尾巴卷曲贴于腿旁,流畅的线条表现出犬的驯服姿态,一副狩猎疲倦后安心休憩、稳卧无猜的状态;最后,三只卧犬的大小均在五、六厘米之间,可做摆件也可做把玩这物,寓意“大权(犬)在握”、“胜券(犬)在握”。
狗拉车
在包括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在内的北方少数民族中,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一直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养犬役犬的历史由来已久。北方地区常年苦寒,冰雪积年,数犬牵拉的“冰床”是人们冬季出行、渔猎的主要交通工具。
汉陶狗
犬忠诚守御、忠心护主的形象深入人心,在两汉时期“事死如事生”的厚葬文化的影响下,犬的形象也常常出现在墓葬之中陪伴和守卫主人,起到镇墓作用,因此陶狗也成为汉墓中较为常见的动物形象。千百年后,当考古工作者打开神秘的墓室,生前享尽荣华的主人早已化作黄土,而这些随葬的陶狗却依然一副机警灵敏的英姿,守护在主人身边。
时间有限,匆匆一览,不过其中的“寄情方寸”板块很合我意,四轮自肖狗票通过小小的邮票寄托和传达了对忠诚之犬的喜爱。
1982年生肖狗年邮票
1982年这版邮票的图案取材自我国著名装饰画大师周令钊的陶瓷画作品,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一只雄姿勃发的骏犬形象。画面中,湛蓝的底色映衬着黑色的犬,色彩鲜明而古朴,黑犬昂首挺立,短尾上翘,红舌长伸,颈上佩戴着金色的铜铃,身上绘有花纹图案,它四肢粗壮,身姿健美,散发着一股狮子般的英武神气。陶瓷画的效果,使画面色彩丰富、协调,也使犬的形象更富有立体感,生动地表现了犬忠诚勇敢有担当的品格和气节。
年生肖狗年邮票
1994年这版狗年生肖邮票全套共两枚。第一枚邮票选取了一只民间泥塑玩具狗的朴实形象,以黄为主色调,身上缀以艳丽的花纹,色彩明快,活泼可爱。画面底色为故宫墙壁的深红色,象征中华文明和喜庆吉祥,大俗大雅之间传递了犬对于家国门户的忠诚守候。第二枚邮票以篆书“狗”字为主题,顶部图案为“双狗图”-两只可爱的家犬共同守护着中间的家园,周边衬以红黄套色的连绵花枝,寓意兴旺蓬勃和平安家福。
年生肖狗年邮票
2006年这版邮票的画面以传统年画的设计手法,塑造了一只端坐乖巧、忠诚守护的五彩瑞犬可爱形象。温顺忠诚的它身着民族服装对襟马甲,鼻子、眉毛和嘴形成一个石榴图案,蓬松的尾巴卷成一个寿桃形,两只前爪捧着一个彩色条纹图案的绣球,身上装饰着莲花图案。邮票画面色彩鲜亮、热闹活泼,画面传统质朴,寓意吉祥,展现了犬为主人看家护院的忠诚品格,寓意国泰民安、富裕兴隆。
2018年生肖狗年邮票
2018年第四轮生肖狗年邮票正式发行。此版邮票特邀首轮狗年邮票的设计者周令钊先生担纲设计。第一枚邮票名为“犬守平安”,图案中一只雄壮的守犬昂首驻望前方,目光炯炯有神,守护着家园的平安;第二枚邮票名为“家和业兴”,画面中棕色母犬与灰色幼犬一个俯首凝望,一个依偎相迎,舐犊温情令人动容。邮票延续第四轮生肖票整体的“合家欢”氛围,突出了人们向往平安和温情的美好愿望。
首博互动留影
博物馆大厅内放了两台互动拍照的设备,吸引了不少人参与,快到闭馆时我也上前一试,选择好特色民族服装后留个影,系统自动显示二维码,通过手机扫码后便可下载照片。
景德牌楼
大厅内装饰的金犬及墙上挂着的红对联很有节日氛围,几次来首博都有不同的收获,深感生在首都真是幸运。今天赶上圆形展区整体改造,涉及封闭“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古代绘画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五个展厅,等完工重新开放后我会再来。
17:00闭馆后离开,17:15木樨地站乘1号线,17:20复兴门乘2号线,17:45鼓楼大街乘8号线,17:55抵达奥体中心,18:25步行返回家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