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俩都是所谓的80后,因为年份靠前,属于80后的第一代吧。
芃源还没生出来的时候就讨论过孩子怎么带的问题。现在无非是三种选择:一是在我们自己家,由芃源的奶奶过来照顾;二是住芃源姥姥家,由姥姥姥爷帮忙照顾;三就是我们住自己家,自己带孩子。
第一个选择虽说方便,可是毕竟婆媳单独在家,就算在生活上互相谦让和睦相处,可是在哺育孩子的问题上老人就是老人,她们长久以来形成的育儿经验基本就是经验传承的“老传统”,不能说不对,总归与现在的育儿观念以及方式有很大差别,这样一来就难免会有冲突,时间久了矛盾就产生了,不如一开始就别两代观念磨合,这是无法磨合的真理。
第二个选择住芃源姥姥家,我们不仅可以节省一笔生活开支,而且相对不会那么累,可是还是老人干涉较多,与第一个选择的因素类似,对于孩子成长不利。
那只有第三个选择,我们自己带孩子。好处有这样几条:
1、避免隔代教育的弊端,老人毕竟对孙子辈的都倍加小心,生怕有个闪失,甚至连孩子哭都不允许,动不动就抱着,多少有些娇生惯养的思维习惯,这样对于孩子来说凡是都要大人哄着,稍有不如意就娇气不得了,这样十分不利孩子成长,对于性格的养成是从小就打下基础的,因此自己带会避免这样的不良基础形成;
2、避免矛盾,老人的育儿观念与我们有着很大的不同,虽然经验是宝贵的,可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的发展,育儿是一项复杂而具有系统性的工程,根据孩子自身的发育特征结合每个年龄阶段的成长过程,都有其培养和教育的方式,比如一个月开始我就让芃源洗完澡以后趴在床上练习抬头和爬行,用手支撑着他的脚,让他自然蹬腿向前挪动,同时抬头锻炼脖子用力,这样每次持续2分钟左右,坚持练习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锻炼,也是促进生理发育的手段。而这样的方式一旦被老人看到就会心疼孩子,甚至是产生矛盾;
3、锻炼自身的生活能力同时体会育儿的艰辛。如果说养育一个孩子连尿布都没洗过,或者说没什么感觉孩子就长大了,这岂不是为人父母的悲哀?周围很多朋友都是由老人带孩子,有的甚至每周才和孩子团聚一次,所谓团聚其实是大人强加的体会,孩子并不认为是团聚,只会感觉到陌生。
4、积累育儿经验,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从小孩子的吃喝拉撒都是我们俩在张罗,芃源出生时在医院就没让老人跟着陪护,一直是我们俩来喂养、换洗。首先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了解自己孩子的生活规律,什么时候吃奶,什么时候需要把尿,什么时候想大便,什么时候觉得不舒服,这些都了如指掌,现在对于孩子的一些哭闹等现象基本可以判断原因。比如这孩子不喜欢热,有时候会烦躁不安,把他身上盖的东西拿掉或者换一个相对凉快的环境就会立即停止哭闹;正在吃奶的时候突然烦躁起来,小嘴撅起来,看似很不舒服的时候就一定是要大便了,这个时候抱到卫生间把一会就会随着一声动听的屁声而喷射出蛋花一样的便便。
5、掌握孩子的教育权。老人带孩子一般没什么方式方法,更不会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进行早期教育。而这个教育权本应属于父母,想不明白为何会有人将属于自己的教育权转让给老人,殊不知这是耽误了孩子的前途。说到教育孩子,看着自己抚育的孩子一天天长大、变化,做父母的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看着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身边快乐成长,看着他第一次绘声地微笑,听到他第一次动听的发音,看着他一个月长到10斤,看着他身高长了8CM,……这些都是孩子给予的感谢。
6、给孩子一个阳光的童年,养成良好的性格习惯。俗话说3岁看到老,意思就是孩子小时候的一些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命运。而良好习惯的养成必然与幼儿时期的教育影响分不开。与其跟着老人过着冷热不愁的安逸生活,享受自在的个人时光,不如把这些时间都交给孩子,用来影响并教育孩子养成阳光的心态和端正的生活习惯。记得几年前在一家饭店吃饭,因为包间是可以容纳两桌客人的,中间有屏风遮挡,我们一进去就听到一群孩子特别吵闹的大叫声,大概有3、4个孩子一起追逐打闹,丝毫没有认为这些是不对的。而当服务员礼貌地制止孩子大声喧哗的时候,一个家长十分生气地呵斥服务员,他的理由是孩子天性就是玩闹,所以大声喧哗理所当然。殊不知这样的教育会深深烙印在孩子心中,他就会养成在公共场所不顾及他人感受而只顾自己快乐的傲慢性格。这样培养的孩子一定是自私和缺乏教养的。所以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对于孩子的身心都有着十分深刻地影响。自私、孤僻、傲慢、无理这些都是由大人的一些习惯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现在我们已经正式从芃源姥姥家搬回到自己家住,芃源妈也在积极学习自己做饭带孩子收拾家务。相信这些父母的独立性格也会对芃源的成长带来不可磨灭的印象。
每天早晨起来芃源先是吃奶时间,然后我和芃源妈一起早餐,这个时候芃源基本不睡,看着床头铃手舞足蹈,一边听着Baby
Einsten的音乐,我们一家三口享受着夏末初秋阳光明媚的早晨,充满活力的一天也就开始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