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头老师
大头老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03
  • 关注人气: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本历史两重天——比照《万历十五年》和《明朝那些事》

(2011-08-02 23:16:39)
标签:

教育

分类: 大头老师的阅读痕迹


两本历史两重天

——比照《万历十五年》和《明朝那些事》

读史明鉴,反观历史回照当下,让史实印证在现今的生活中,有历史的影子,人类的生活趋于理性。除外,历史的情节也是诱人的故事,像一部长篇连续剧,不断上演血雨腥风的刺激,于是读史,也可限定于此。

http://s8/middle/608e1449na9873ee191b7&690

《万历十五年》和《明朝那些事》同为史书,且同为明史,更在今夏走进我的世界。同为明史,并非有意为之,实在巧合。先后阅读,却有完全不同之感。做一对比,妙趣横生。

一仰一迎求取有别

两本书的觅得,经历大有不同。

《万历十五年》作为明史研究的学术专著,黄仁宇早于七十年代便已经作就,几十年的历史见证,几十年的岁月蹉跎,没有磨平新锐的棱角,此书一直作为研史名作始终出没风波中,沉浮有定数,长盛不衰,终日诱人眼球。最早于九十年代末期,《中国青年报》曾作过书荐,荐文语言流畅养目,精彩异常。于是,便记住了这本美籍华人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延续,接触网络,每遇书网,《万历十五年》的名字便频频跃入眼帘,不求不甘,不读不快。一股难以遏制的冲动,常常蕴藉在胸口。上半年,《读写月报新教育》冷玉斌一篇关于读书历程的行者文字中,又提及《万历十五年》,以此书作为开幕之言,且例举此书开篇序言作为例证,论证文字的紧凑与简练。引用的一段,细小琐事,家常情节,读来确有几番风味,功力可见一斑。鉴于此,铁了心,求得此书一本,以景仰之心膜拜,每每捧于手中,必悉心摩挲,小心呵护。

依当下名气判别,《明朝那些事》自然不在《万历十五年》之下。在易中天于丹等诡异学者书籍畅销之际,《明朝那些事》既能在电视媒体的过些冲击下处于流行书籍排行榜上游,则有其不同平凡的魅力。据说,此书先在网络论坛大红大紫,广受热捧后,转战于出版界,更是云中日出,光鲜红亮。故此,《明朝那些事》也在早些年前便钻入心坎。但怀着对热捧流行惯有的戒备,购买阅读的冲动却从不曾有过,直到今夏,在网络上看到电子版本,索性一下,七个系列一气读完,也有意思,挺好玩。

一点一线结构有别

《万历十五年》,顾名思义,此书讲述历史却不是一个时段,更非一个完整的时代与王朝,而仅在于一年,一个特殊的年份,万历十五年。在浩瀚的宇宙中,在漫长的历史里,万历十五年,确实是个不值一提的年份,“无甚关要之事”。然妙则妙在,作者立足于当下现实,截取历史长河之一点,上回看过往,下展望未来,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四两拨千斤的韧劲,扣住整个明史的命脉,纵观连缀之古今,陈述网格之利弊。事件、人物、伦常、制度、典礼,一一呈现与书中,不紊不乱,随意取舍,信手拈来,读来绝无突兀拖沓之感,显示驾控史料深厚的功力。

《明朝那些事》则完全不同,上至开国皇帝朱元璋,下到崇祯朱由检,洋洋洒洒,明朝三百多年历史,一十七个皇帝,一一在列。如同一根线段,作者石悦手握此线一端,逐渐位移,其间不肯松懈,手不离线,直至线尾。据我妄测,凡正史所记录,即便细枝末节都在这本《明朝那些事》中有所体现,否则怎会有绵延七本之多的分集?

http://s1/middle/608e1449na9874b68c450&690

一事一理内容有别

出于不同的创作目的,两本书在内容的择取中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与意趣。

黄仁宇作为历史学家,其作品《万历十五年》更多基于史料研究之功效,在呈现情节事实的基础上,剖析社会现象,解构制度典本,阐述人伦常规,分析文化诱因。明史之于作者,如同一具鲜活的人体,需要著述的不仅是人物呈现在表面的外貌,更有对导致这番外貌的内在气韵,如内腑、血液、骨架等等的注解。尤其立于万历十五年这一点恒定的节点,前今后古连脉相承,可谓纵观古今,辐射五常。阅读此书,不仅熟悉故事,还在作者艰深笔触之下,洞察成因,更对于当今社会的演变发展有悠然会意的启蒙。

《明朝那些事》则又不同。通篇皆在讲述故事,情节发展是其吸引读者的密码。诚然,历史本自的精彩勿需过多的装饰与点缀,呈现史实是《明朝那些事》最大的准则,不胡编不乱造,恪守正史,吸收野史。故事依于记载,评述尊重事实。但是遗憾的是,由于政治斗争故事的恒古不变,过多的战争与心算,写得有些机械重复,诸如“最意想不到”“看似完美的计划却有致命的漏洞”“最后的决战”等等字眼不断充斥人的眼球,越是读到最后越发有乏善可陈的厌倦感。所以,读此书,尽管好玩有趣,但到最后还是要耐着性子的。

亦庄亦谐神韵有别

《万历十五年》的庄重自不必多言,正轨学术著作,虽摈弃论文体裁,采用随笔肆意为之,但整饬的文章脉络,规整的语辞典范,严密的逻辑推理,深刻的探讨论述,使读者绝不敢妄自走神。阅读此书,必须正襟危坐毕恭毕敬,似在聆听教授的专业讲座,似在参与专家的专业论坛,你可以思考与想象,却不允许你旁逸斜出,为所欲为。

《明朝那些事》则要轻松诙谐许多。石悦坚持历史应该写得好看,不仅在历史情节的叙述上,甚至在明理阐述的时候也注入新鲜血液,幽默语词常常令人忍俊不禁,偶尔也能开怀大笑。石悦是在用创作相声的方式写历史,其诙谐之处在于:一口语化与现代化的结合。“这位同仁”“那位仁兄”“朱元璋同志”等等人物称呼,常与现代口语相称,读书真正演化为与作者的对话;二形式的创新。腥风血雨的战争勾心斗角的政治, 在石悦笔下绝不可怕,也没有惊心动魄的紧张,更多的是好玩与趣味,“拳击赛”“辩论会”“比武招亲”这些搞笑包袱不经意间的一抖,笑料百出,划“残酷”为“幽默”,好玩的历史就这样诞生在石悦的笔下。阅读此书,你可以横躺在床榻里,也可以卧睡在藤椅中,当然也可以端坐在马桶上,随心所欲,读了笑,笑完再读,轻松自在,最终感叹一声:读书真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心的旅程
后一篇:日照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