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人性诺亚方舟幸运儿中国教育 |
分类: 大头老师的阅读痕迹 |
虚伪:2012中的人性
——
大凡所谓的大片,几乎无不具有恢弘的场面,精美的特技,并不失时机的配以撩人的人性渲染,如此则构成了大片中的基本元素。灾难片《2012》其基本的故事套路与不温不火的所谓散发的人性则显得微薄与无力。
作为大型灾难片,《2012》绝对不缺乏让你震撼的视觉效果,从天崩地裂的轰轰烈烈,到火山灰尘的铺天盖地,再到海啸风波的巨浪滔天,你绝对会在各种特技所裹挟的视觉盛宴中绷紧你的心,在恢弘巨制的场景中置入你整个身体感官,让你透不出气来。
但仅仅如此,对于讲究张弛有度的观众来说显然会有审美之疲劳,而且对摄制组来说,更会增加巨额开支,所以,在这样的重心刻画之余,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现这个世界末日到来之时的不可思议场景,既是一个切入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再宏大的场面的背后增加一份内涵与厚重。
《2012》讲述的是由于太阳黑子运动造成的地质结构的变化,促使地球将会在2012年走向末日,各国政要在联合抵御不果的情况下,秘密制造巨型诺亚方舟以抵御最终海啸的冲击。影片以一个离异家庭为线索,以他们在无意中发现的政府种种离奇的事情与逃亡过程中为视角,展现了各种令人血脉喷张地质变化引发的种种自然灾难,并试图以一个普通民众登上诺亚方舟所遇到的种种阻挠与人性的搏斗,来展现灾难与生死面前各种人群不同的价值取向。
抛开制作的精良之外不谈,其实这本身就没有什么可谈,作为灾难片与商业片,这本身就是吸引眼球与观众的卖点,是其作为这部电影的生命所在。其间,此片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褒奖之处。
首先,故事的老套,并没有走出好莱坞影片的一贯桥段。从我看到的不多的美国电影中,宏大的叙事背景中,必须有两条推荐线索,一方面是高层政要与科学巨子的倾心倾力以及忡忡忧心,一方面则又是草根居民对于自然威胁的个人努力与抗拒。这种延续了近十几年的灾难片的基本结构在新电影《2012》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拓与创新,或者说主创人员根本便没有这样超越的决心。我想这部电影中,导演看中绝对不是剧本本身,当然更不会借此造就几句至理的经典台词,他们看重的只是如何在精美的特技与视觉效果,这才是这部电影的根本之处。
其次,便是其中几乎令人莫名的人性辩论。在一开始,诺言方舟的制造便是一个天大的谎言,安排在中国西藏,借助其地广人稀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人们只知道是一个个庞然的水里大坝。秘密制造旨在克服地球人的慌乱与躁动。在这个弥天大谎中,本身就蕴含着人性丑陋的一面,即在生与死的考量中,人性中自私一面便在展露无疑。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世界级的灾难面前,人之等级状态便赫然在谁有资格登上诺亚方舟的遴选中昭然若揭。即使是极其珍视生命与充分民主的欧美国家亦然如此。而偏偏就是这样一个明白如纸的真空谎言却堂而皇之登上了电影最后在方舟里辩论是否重新打开闸门的辩论中,似乎将影片的人性渲染推向了一个极端的高潮部分。然而到此,欣赏影片时被震撼的我却对此环节有一种呕心的感觉。最后人性战胜了欲望,影片展示中国、英国、法国等都在集体的表决中渐渐同意吸纳与他们一样具有生命的普通人群。于是,匆匆关起的闸门重又在同类的关照下,在危如累卵的危急中打开了。人们潮水一般的涌进了可以暂时庇护他们生命的船舱。
不要说这是最后的良心发现,不要说这是同类在用人性的理智对于欲望的克制,否则只能是对人类或者创作者们的一种莫大的讽刺与质问。我们难以相信在一个民主高度集中的国度是否有必要将这样一个根本没有任何价值或者不该发生的辩论做这样浓墨的渲染。如果一定需要解释的话,只能说是主创人员为了营造一种人性的内涵而故意增加的一种噱头,是为了内容设置的形式,对观众内心的融化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带来一种造作的呕心之感。
再次,风平浪静之后的甲板上,在方舟中得以躲过灾难的幸运儿,重又得到了新出太阳的照耀,久违温暖的阳光洒向了这群幸运的人们。是的,仰起的面庞,温暖的阳光,重生的欣喜,这一切美好的意象布满在整个荧幕中。镜头于是慢慢拉近在偌大的方舟周遭旋转,这旋转的背后似乎有感谢,感谢方舟给人们留下最后的希望,当然舟中仍有树木与动物。(这也是能够上舟的人们为了以后营造出地球的模式特意蓄藏起来的。)但这些满是希望的图景与振奋的音乐背后,难以激起我与人们一样坚定的眼神与欣喜的情愫。
一种无意的悲凉从我心底涌起。不知道,为什么在一场世界大劫之后,幸运儿们为什么既没有过度紧张的余悸,更没有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为什么既没有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更没有对灾难形成之后的反思?莫名的笑容过早的挂在他们的脸上了。
不难看出,导演设置阳光下的笑容无非是在通过这样的形式安抚仍生活在地球上的观众,用希望的力量暗示人类在科技,更在人性的关怀下定有明天与未来。其实,稍有理性的观众,绝对不会被这样无力的乐观所遮蔽。试想,满目疮痍的地球,直逼珠峰的洪水,全球文明的毁灭,我们难以想象这样少数的幸运儿如何在原始社会都不如的地球环境下重新建立人类的高度文明,他们用什么样的方式生存下去恐怕都是问题,何谈希望,何谈未来。这样的设计无非是自欺欺人的设想,不拍也罢了。
最后,对待这样的巨型灾难片,让我难以明白的是,为什么影片对于这次世界末日的成因却没有丝毫的探讨与提及。难道影片如上文所述,真的只是注重视觉感官的刺激。那如此,这只会影将不影,充其量只是连接而成视频片度的组合而已。我们看到了惊险,看到自然发狂之后的无所不能与人类的渺小无力,但是人类自身几近灭绝,却没有任何反思的意识,着实是令人费解的。电影中的人类,究竟是在遭受一场真正无法抗拒的自然之灾,还是在自食其贪婪背后的人为恶果,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显然要比先前无谓的生命自由的争论更有价值。
总之,我觉得《2012》中已经宣讲的人性是薄弱无力的,而应该涉及的真正的人文关怀却丝毫没有影子,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