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遇于谦

(2010-05-04 14:07:58)
标签:

石灰吟

气节

生命个体

于谦

东陵

教育

分类: 大头老师的教学随笔

三遇于谦

东陵之春教学展示活动之后,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陈萍老师邀请我们上课的老师在主席台就坐,准备接受听课老师的问询。由于这是一个突如其来的环节,坐在台上的我立即进入应急状态,突然想到了自己的三遇于谦的经过,遂有此文。

一遇于谦

去年,我校举办同课题研究课,我与学校的张老师同选了这节《石灰吟》。关于那节课,我曾专门写过一篇文字。综合来看,一遇于谦,作为执教者眼中看到的是石灰,是一个人。我在引导孩子用诗歌中的文字去揣摩石灰的品行,去类比于谦的气节。整节课,呈现出来的是孩子与文字碰撞、内化与表达的机械过程。我以为,我在教诗。其实不是,我是在教字,用机械而呆板的方式对文字进行逼迫式的涵咏。

这节课,曾受到不少好评,我也在一片赞叹声中迷失了自己。尤其为自己在设计中,能够从“物”之本体出发,进发到对于“人”之本性的关注上而感动沾沾自喜。

(《一节课留下的脚印》u/wangjun/97645.html

二遇于谦

后来,在江都听到南京鼓楼区的一位教师执教《石灰吟》,震撼颇深。

在这节课中,这位老师明确告诉学生,由物及人是学习咏物诗的基本方法,这才知道我在教学中的颇为得意之处竟是公然存在毋庸置疑的平常之举,也使得我的沾沾自喜成了因狭隘自闭引导的一种可悲的笑柄。

另外,此老师也关注于谦的人之气节。但更高一筹的是,此老师在关注于谦人之品性的基础上,更关注的是人之一生,是全部生命与石灰的相得益彰。尤其印象最深的是,用于谦生平的经历与石灰对应的设计,让人不禁感叹执教者丰富文化底蕴与雄厚的知识背景。

听完这节课,我知道自己在一遇中的设计,实际上已经落入一种俗套——那完全只是一种应试背景下的文字游戏,无非只能应付答卷上的几道呆板的问答题而已。而这节课堂,完全沉浸在一种浓浓的文化与历史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一种生命的在场。学生读着的是字,品着的是诗,想着的是人,咀嚼着的是人生。

(《由童年看一生》:u/wangjun/114043.html

三遇于谦

后来,我有幸读到哲学名著《苏菲的世界》。书中提及到一个哲学观点,人其实可以预知未来。人在童年时期的所有经历实际上已经构成一个人的基因,造就了一个完整而又单独的生命个体。这样一个单独的生命个体,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所遇到每一个事件都会必然依照他形成的个性去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可以预知未来。

这个基本的哲学命题,让我不禁再次想到于谦,想到他一生不俗的生命经历,想到他留下的那首《石灰吟》。十二岁的于谦写出的这首诗,表面上展示了石灰一生的经历,其实更是在展现自己一生的生命预兆。

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我开始反思我二遇于谦中的想法,有童年看一生,固然不错,设计很新颖。但是,我总觉得南京这位老师虽然看到了于谦与石灰的相近,看到了他们生命轨迹的相仿,但在教学中,这种生命的一一对应关系联系得并不紧密。或者说,这位老师只看出了这样的关系,只在教学有所涉及,没有发现这样的关系其实教学这首诗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突破口。

由于认知的提升,所以这次学校举行东陵之春活动,我有意再上这节《石灰吟》,旨在用实践来考验我对文本的解读存在的价值意义。——

在孩子们找出了石灰与于谦生平相似之处,我一一做了这样的简要阐述:

1、千锤万击——挑灯夜读    这是于谦在为自己的崇高气节积累能量啊!

2、烈火焚烧——无情陷害    这是对于谦崇高气节的最大考验啊!

3、粉骨碎身——迫害被杀    这是于谦崇高气节的必然归宿啊!

4、要求清白——精神长存   这是他崇高气节流芳百世啊!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中曾有过一个著名的“心理暗示预兆”的观点。于谦年少一时的兴致居然成为了他一生的写照。抓住这样的联系契机切入教学,直指此诗歌的命门,也直接点中了此诗之所以流传千古的原因。试想,光有此诗而没有于谦壮怀激烈的一生作为点缀,《石灰吟》也只能成为缺少底气的码字作品而已吧!

最后四诵也正是应了于谦一生的经历。

少年抒怀,我接受遥望大地的建议,用音乐《英雄的黎明》。低沉而舒缓的音质正是于谦书房苦读,踌躇满志的心态照镜。

为官感悟,没有音乐,因为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作为流程中的一个节点,一笔带过。

临行陈词,选用某电影中的配乐。慷慨激昂且激愤人心,还有鼓噪人之心血的节奏鼓点。备课时突然觉得这首诗其实正是少年的于谦为临行前的自己写下的一样,那么巧合,那么雷同。

后人评价,让孩子默读,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心中的于谦。既是让孩子有不同的阅读体验,更是为了在前面三诵的激情后,有一个冷却的过程,也有舒缓课堂节奏的用意。

 

这次教学这首诗,我想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诗歌中的二十八个字,也不仅仅是诗歌中的石灰,也不是反映的一个人,一个人的品格与气节,也不仅仅一段人生,甚至是一个丰满而完整的人生。我更注重的是上了这一节课的孩子能够以这一节课作为现实生命的一个新的起点,用已经形成的生命个性来回看过往的留痕,更去关注未来的走向。在他们年老之际,当他们回首往事时,对人之生命有那么一种顿悟的飞跃时,如果能够想起在他们六年级时有这样一节课,有这样一位老师对他们曾经做过这样的指点,我觉得我的这一节课才是成功的。

所以,有时对一节课的评价,不在一时,而在一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