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仅仅是一种感恩吗?
(2010-03-12 20:34:03)
标签:
感恩母亲文本课堂课文教育 |
分类: 大头老师的教育思考 |
“抱”仅仅是一种感恩吗?
——《第一次报母亲》听后
初春,料峭得很。今日,明朗的阳光再次眷顾大地的时候,听了徐俭丽老师的《第一次抱母亲》,那浓浓的母爱,那温馨的课堂,就像今天久违的阳光照进每个人的心田。
《第一次抱母亲》并没有教过,也没有听人执教过,却是一篇有名的课文。所谓的名气,我想正是文章把母爱与亲情、付出与感恩作为主题,这样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同时也契合了中国人特有的人伦心理。所以,此文历来便成为公开课的宠儿。我想,徐老师之所以选中这篇课文作为参赛的文本,肯定也逃遁不了其中缘由。
情感:课堂存在的生命
的确,在文本中,洋溢着浓浓的情感。母亲任劳任怨、不辞劳苦的奉献之情,儿子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感恩之情,护士善意责备、充满感激的群众之情。
针对文本以故事铺开情感张力丰富的特点,课堂的重心应该放在对文本情感的挖掘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温情触摸,感受字里行间涌动的人间真情。就此文而言,理想的课堂该是情感喷张、情绪脉脉的课堂,事实上课堂的孩子也在不停的言说,不住的表达,但总感觉缺失了该有的那种的味道。文本中的隐匿的情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彰显。
就其原因,我认为可能是教者对于情感产生的缘由解读不足。这篇文章,其间融合的情感在于母对子的施予以及子对母的感恩,此番情感有着彼此联络,相互作用的牵连与内在的联系,如果不能看到其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就会将课文错位的解读成为专程描写母爱的文章,从而降低了文本中情感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将本来融施予与感恩于一体的情感,淡化为一种纯粹的赞美与歌颂。事实上,徐老师的课单纯地揪出了作者回忆的一段大肆渲染,不难看出执教者对于文本解读存在的偏颇。
视角:儿子是圈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文章散发的情感,全然都在儿子的角度,母亲之爱来自儿子的回忆,护士之爱来自儿子的肉眼观察,儿子之爱来自内心的自然生发。所以,教学的设计点站在儿子的视角来统观全文,用儿子的视角。
对照徐老师的设计,俨然将课文演化成为了单独宣讲与赞美母亲的文章,而这恰恰遮蔽了这篇文本既然存在的最大的价值点——用抱的环节产生的对于的回忆。徐老师将作者对于母亲回忆的一段,作为了教学的重点,用摸爬滚打的方式对此段文字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全面轰炸。而徐老师始终就一段论一段,失去了特有的故事背景,使得这段文字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其中对于母亲的歌颂,也只能是无病呻吟的一种自我安慰罢了。
思考:张弛才是一种和谐。
古人语:“一张一弛,生存之道。”阅读课堂教学的生命之道,亦即如此。一节课的40分钟,如果时时紧绷,学生势必会出现思维的懈怠,降低了学习效率;如若,松松垮垮,其有效性也无从谈起。
从这节课中的教师语言来看,徐老师肯定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与预设,其语言涉猎广,切要害,言之有理,叙述有度。但从整体效果来看,却挤占了相当的教学时间,更糟糕的是徐老师的语言几乎从教学开始之初贯穿到结束,真正属于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当有限,学生一味地在听,在欣赏教师的精彩,而自身深入文本的探究斟酌则淹没在了教师洋洋洒洒的点评与拓展中了。
课堂应该追求一种和谐,而和谐的基准便在于学生生命状态的张弛之度上。驰,为了更好的张;张,来自于适度的驰。课堂固然需要议论纷纷的精彩,同样需要安安静静的思考。在静静思考的背后,我们才会有精彩的迸发,才会有个性的解放的空间,才会有独特阅读体验的产生。课堂的精彩,离不开静静的思考。因为,张弛有度才是一种和谐。
线索:串起整个故事的脉络
综上所述,如果重新进行教学设计,我想是否可以做一些设想。
紧扣课题,以“抱”字来架构整个课堂的教学
文本题目虽为“第一次抱母亲”,但从内容来却抱了两次:一是帮护士换床单时,抱起母亲;二是床单铺好放下母亲重又搂在怀里。从课题的“抱”字入手,有利于将文本中的两次抱母亲糅合进一层的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将整个篇幅较长的文章削枝去叶,拎起了课文中的骨架。
感情阐发,在于用相关问题拢锁文本内容。
第一次抱,因为要帮护士换床单属于无意之抱,差点仰面跌倒,过度用力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场面,就是这“意想不到”,可以充作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一个切入口。想不到什么?这个问题将一个“抱”的动作,直接链接到文本中关于作者回忆的内容。想不到母亲只有可怜的89斤,想不到89斤的身体扛起了一百多斤的东西,没有想到母亲处处为我们考虑。在孩子与文本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在孩子对想不到什么这个问题不断的丰富与联想中,语言训练的落实,情感的体验,也就能水到渠成。
第二次抱,是想起母亲总是抱我,所以特意抱,是属于有意之抱。细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既然是有意为之,“就像母亲小时抱我一样” “轻轻摇动”——角色变化、年龄的变化、情感的互换; 母亲则是“闭眼”“留下了眼泪”——闭眼不仅是沉浸在儿子亲切的关怀中,流泪也不仅仅是因为儿子孝顺的欣慰。要想更好的体验母亲此时内质心态,必须帮助学生联系当初生活经历。特殊的过往背景是理解当下所在的生命密码。父亲生活的缺位给这个家庭,给年幼的孩子,更给这个灾难深重的母亲带来了严重身心负担,而此时儿子的一抱,给予了这位母亲以心灵的某种释放,更是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的肯定,亦即是对其一生价值的肯定。
从这个角度出发,这第二次抱完全超越了纯粹单线的感恩与孝顺,而是架构在一生意义上的情感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