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夏第四届回族舞蹈展演(第一场)精彩剧照 摄影@舞蹈中国-刘海栋

标签:
剧照刘海栋舞蹈摄影 |
分类: 舞台剧照 |




















中国·宁夏第四届回族舞蹈展演(第一场)精彩剧照 摄影@舞蹈中国-刘海栋
01.《走哩走哩》
编导:梁金荣
演出单位:宁夏武警总队政治部文工团
此作品以生态大移民为背景,老人临别时,一步三回首,欲走难舍,不走难以生存的情感纠结……旨在表现“故土难离”这一人性永恒的情感。
02.《待嫁》
编导:赛晓丽 马腾
演出单位:昌吉州艺术剧院
待嫁的法图麦思念着当兵的未婚夫,每当看到红红的结婚盖头,她就憧憬着美好甜蜜的未来。当在电视上看到自己心爱的人走在“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方阵中,此时的法图麦激动、兴奋,又无比自豪,她不再为婚期的推迟而失落,她明白,做军人的妻子就要舍小家为大家……
03.《新月礼赞》
编导 :马俊杰 赵珊
演出单位:银川艺术剧院有限公司
新月在穆斯林群众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该作品通过回族妇女“礼拜”的生活习俗,旨在体现回族妇女对信仰的追求,充分展现了普通伊斯兰妇女追求美好,乐观向上的生活,描绘出回族妇女丰富而虔诚的内心世界。
04.《美丽的科伯尔》
编导 :金格日勒
演出单位 :内蒙古阿拉善盟民族歌舞团
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东北部生活着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住蒙古包,穿蒙古袍,通用蒙古族语言、文字,与蒙古族一样过放牧生活。但他们信仰伊斯兰教,以伊斯兰教的戒律要求自己。当地居民称他们为“蒙古回回”、“科布尔蒙古”或“缠头回回”。
05.《念想》
编导:张伟 陈丽文 贾刚
演出单位:贺兰县文化馆
“我把我的憨呀、我把我的憨墩墩那就想着.....”
“娘老子把你咋养了?模样儿咋这么俊吆。”淳朴悠扬的歌声唱出回族女人一辈子炽热的人生情怀,她们勤劳执着,热爱生活,在年复年、日复日的念想中倔强坚韧的守望着,待到麻林成熟时,她们绽放出美丽而幸福的笑容.....
06.《舞动盖碗》
编导:王娟 刘洁 桑欢
演出单位:新疆焉耆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
舞蹈以回族人家日常生活中的盖碗为道具,选取沏茶、品茶、献茶等情节,通过多变的造型,唯美唯幻的舞蹈动作,表现出焉耆回族姑娘,恬静从容的生活状态。姑娘们给您献上一碗香甜的盖碗茶,送去回族人民最深、最美的祝福······
07.《盖德尔之月》
编导 :武帅
演出单位: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
月明心动,已是悸动。明月如镜、静中情随影动。我虔诚地迎接着尊贵之夜,那夜平安吉祥直至黎明……
08. 《似水流年》
编导:姜郑嘉梓 陈媛
演出单位:宁夏大学音乐学院
舞蹈通过一群回族女子具有代表性的生命阶段的舞动,在最终跨越时空的追忆和对话中,静思内在生命状态中的生命感悟!
09. 《口弦声声花儿情》
编导:汤成龙 王富国 花向东
演出单位:吴忠市回族艺术团
该舞蹈意在弘扬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弦”和“花儿”,而口弦是回族人表达情感的最佳道具,人们甚至不用说话,只用吹动口弦就可以表达出想说的话。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口弦成为回族人表达爱情的信物,也称为讴歌爱情的工具,更成为历久弥新的文化典萃。
10.《公婆戏》
编导:图雅 高亮
演出单位:银川艺术剧院有限公司
该作品是根据传统回族民间习俗改编,围绕婚礼上耍公婆的情节展开,场面逗趣,诙谐,原生态的表现了这一民族风俗。舞蹈中的公婆通过欢快喜乐的艺术表现,呈现出一幅人生的多彩画卷,不仅能够体会父母抚养儿女长大又建立家庭的收获感,更能看到两个人从
青年时代一路走来,年华如流水,到不惑之年的人生历程。更深刻的表达了人生的欢喜和悲苦,表达了人性真善美。
11.《塞上那片彩云》
编 导:白金峰 陈丽云
演出单位:宁夏演艺集团歌舞剧院有限公司
一位回族女子出现在遥远的天边,白云为她作伞,彩云为她铺路,她似母亲携着关爱,似天仙带着祥和,从天边沿彩桥款款而下。一道靓丽的彩虹飘然而起,飞舞的彩虹又成了展翅飞翔的凤凰。
12.《花儿俏》
编导:张世渊 张馨心 刘丹
廖青
演出单位:宁夏艺术职业学院
小尕妹们走到田间山头嬉戏玩耍,就像色彩缤纷的蝴蝶成群结队的飞舞着,似一片片流动的晚霞,又恰如一朵朵灿烂的云锦。小尕妹们嘻嘻哈哈的打闹着,她们的笑脸就像一朵朵牡丹花天真绚烂;她们的笑声传达了回族小嘎妹们的伙伴情谊,尕妹妹们用着激动无比的情绪来抒发对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激之情,她们的生活是那样的充实,同时也充满了快乐,充满了爱。
13.《盖碗飘香》
编导:李金鹏 吴灵 焦宏
演出单位:宁夏吴忠市文化馆
一壶沸水,盖碗中茶香四溢,云雾翻滚,茶叶裹挟着丰富的配品像仿佛在快乐的舞蹈。品一口香甜的茶水,感觉细腻、温柔。舞蹈运用回族特有的舞蹈语汇,很好的诠释出回族女性特有的活泼、温柔与不一样的美。节目在编排上强调演员和道具的多义性和多用性。演员和道具配合在一起,形成对比,可以组成一个个有意味而又好看的画面。
14.《月牙》
编导:马骁 余媛媛 张嘉婧
演出单位: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15.《木球之舞》
编导:季妍 马青天
演出单位:银川市文化艺术馆
木球,回族群众俗称“打篮子”、“打锁儿”或“赶毛球”,是由回族青少年放牧时“打篮子”、“赶毛球”活动演变而来。民族传统运动会上,该项目第一次被列为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2009年5月宁夏公布的第二批3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
银川市文化艺术馆组织专业音乐、舞蹈老师经过多方调研,确定以宁夏传统体育项目“回族木球”为创意,创排男子群舞《木球之舞》。
16.《粼·静》
编导 :常聘聘 成杰
陶锐
演出单位:昭通市文化艺术剧院有限公司
舞蹈通过一群回族姑娘高贵又不失俏皮的动作姿态,展现了一幅在淅沥沥的雨点中姑娘们幸福满足的美好画面。一滴滴雨水犹如一颗颗圣洁的种子渗入心间,使心灵得到洗礼和净化。表现出回族少女灵动且细腻的情怀以及对神圣、洁净的心灵追求。
摄影:@舞蹈中国-刘海栋
http://blog.sina.com.cn/5dchina
本博客上的图片均为
本人拍摄
版权归作者所有
未经本人授权和允许
不得下载发表至媒体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