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尘锁红楼:悲情十二金钗之林黛玉

(2016-12-19 12:08:04)
标签:

阿莲

莲文化

费漠尘

红楼梦

文化

分类: 尘锁。红楼梦

尘锁红楼:悲情十二金钗之林黛玉

堪比西施的美貌

但凡熟悉红楼梦的人,都明显看得出来,曹公赋予了林妹妹比沉鱼落雁更有情韵,有能让“落花满地鸟惊飞”的美貌!众人眼中的她:“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王熙凤在第一次见到黛玉时,也惊呼:“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里固然有讨好贾母的成分,但纵观全局,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凤辣子对黛玉是真心的喜欢与呵护!而与之纠缠了一辈子的宝玉眼里,黛玉则是“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见礼。”并且在初见和日后的相处中,小说多次借助宝玉的眼睛和诗句,写到黛玉与西施的相似,“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宝玉初见黛玉时的感觉,第三十七回宝玉的《咏白海棠》中,用“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分别写了宝钗和黛玉,一句“捧心西子玉为魂”,生动地描述了黛玉的情态!不仅宝玉如此,众人眼里,黛玉也多次被看成西施!


曹公煞费苦心的从各个角度,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融古往今来之秀美、集仙界凡间之灵慧的女子形象。使黛玉集仙女的神韵、西施的病容、以及淑女的气派于一身。文中曾经用了一句比喻,“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娇花”与“弱柳”给我门提供了具体的形象,后面的两个词组“照水”、“扶风”,则生动的展现了黛玉的体态有水的滋润、风的抚慰,也就是有一种灵动之美。


而所谓的仙女神韵,即指赋予了黛玉是“绛珠仙子”,来世上“还泪”的神话故事。其西施的病容更是书中常常提到的内容。小说第二十五回当宝玉与凤姐遭魔法暗算而中邪,众人乱作一团时,薛蟠却在这种忙乱的情形中:“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由此可见堪比西施的黛玉之容貌是如何了得的。而淑女气派则来自于黛玉从小得到的教养、她的书香氛围以及她诗意盎然的精神生活。

 

尘锁红楼:悲情十二金钗之林黛玉

 

至死不渝的专情

黛玉的情,不同于小说中其他任何人。她的情感世界,集中表现在追求知己的爱情理想境界。她与宝玉不同,宝玉心底虽然只有林妹妹,却不乏有对其他姐姐妹妹或多或少的怜惜和倾慕。而黛玉,她的心里不仅只有宝玉一个人,眼中也容不下宝玉之外任何男性及其他男性世界的物件,包括宝玉转赠的北静王的香串,黛玉也视为污物。

虽然宝玉心里只爱黛玉,却因为从小就跟着众多姐姐妹妹“厮混”在一起,自然会偶尔忽略黛玉。而黛玉,在自己的生活里,除了宝玉,没有任何可以相知的依靠,母亲去世,父亲不在身边。寄人篱下,要处处小心应对,唯恐得罪了谁,失了尊严,无法在此呆下去。所以,当与宝玉产生了爱情之后,她的心思都用在了宝玉身上,希望借此给自己寻找精神和现实的依靠,不再孤苦伶仃的活在世上。如此不同的生活环境,两个人在最初的相处中,势必会有意想不到的矛盾和怄气现象。所以,在很多人眼中,黛玉极度的小心眼,是刻薄而尖酸的、甚至不可理喻。其实换个角度想一下,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任谁处在那种情况下,都会变得异常敏感,以外在的一种强悍来保护自己免受重创。而黛玉的强悍,来自于她的伶牙俐齿,也就使得她时常会有意无意说些刻薄而尖酸的话来嘲讽讥笑于人。

但不管如何,黛玉在自己的爱情方面,一直是无怨无悔的。尽管多次与宝玉闹别扭,尽管心底无力抗拒宝钗与宝玉的金玉良缘之说。却至死,都不曾怨恨过宝玉,带着对知己的牵挂,流尽最后一滴泪,完成了前世的夙愿!烧却今世的信物,还尽一生的泪,而后华丽转身,再不会有丝毫的遗恨!有人说,黛玉临死前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这句未完的话后面,应该是“你好狠心!”可我觉得,那是对黛玉爱情观念的一种误解。黛玉与宝玉的心灵相通绝对不是虚妄而来的,尽管两人时常因为黛玉吃醋耍小性子而闹别扭,但这不影响彼此之间的灵魂默契。黛玉为还泪而来,泪尽一生,还完了,自是无恨无憾、了无牵挂的离世。她一生流不尽的泪,到最后,却微笑着面对死亡,从这一点来看,黛玉最后未说完的话,应该是:“宝玉,宝玉,你好好的活着!”只有这样,才符合黛玉对宝玉的痴情与专情。我相信,黛玉是了无悔恨地离去的,尽管临死之前,门庭冷落,无人探津。


尘锁红楼:悲情十二金钗之林黛玉


无人能比的才气 

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角本杂剧;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公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人的某些特点,全部融进了黛玉的性格。

每次诗社赛诗,黛玉的诗作常常技压群芳,多次荣登桂冠。在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虽然是写贾政在考宝玉的诗才,但隔了六七十回之后,书中明确告诉我们,其实黛玉也参与了题对额,凡是黛玉拟的,都被采用了,且“一字不改”,可见,贾政也极其赏识黛玉的才气。另外,宝玉与黛玉看《西厢记》时,说出自己有过目不忘、一目十行的本事。她的《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也充分显示了黛玉的才情,刻画了其性格并预示了悲剧命运结局。而最能体现黛玉过人才气的例子,当是教香菱学诗。

平日里,作为薛蟠侍妾的香菱,是难得有空闲时间的。直至那次薛蟠进京,香菱终于得了空闲,被宝钗请去大观园住了一段日子。而向来喜欢诗词的香菱,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一见黛玉就说明了求教之意,被认为小家子气的黛玉慨然允诺。由此可见,黛玉的才气是出了名的,不然香菱何以只求教于她?另外,从黛玉不顾自己身体而倾心力教香菱这一点,足以说明黛玉真诚相待,平易近人的性情,所以我向来不认为黛玉是个小家子气、与下人合不来的女孩子。她的遭遇,她的处境,使得她处处比常人敏感,时时要注意维护寄人篱下自己的尊严。还要面对贾府上上下下几千人各种复杂眼神的探究,还想保全跟宝玉的知己爱情。不过一个十几岁的孤儿,这是何其艰难的历练啊?

转回话题,继续探讨黛玉是如何教香菱学写诗并且获得成功的。黛玉指导香菱学习写诗的过程,大致可分为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两个阶段。在此我只就自己的看法,简单分析一下黛玉教诗的过程。

首先,黛玉先略说了律诗的章法、对仗和平仄,并强调“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使香菱深受启发。然后又指出,“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同时告诫香菱切不可看那些浅近的诗,并给她开了一个书目,安排好阅读的顺序。末了,黛玉又将王维的五言律诗集借给香菱,要求她见画有红圈的就读,“有一首念一首”。当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黛玉又与之进行了“讲究讨论”,实际上是检查香菱对王诗理解的程度。黛玉指导香菱写诗也颇有特色,例如命题后,又指定韵部,这看起来很严历,但属“十四寒”的字相当多,不限字,便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又如对香菱的前两稿,她对其毫不客气的批评,却又鼓励香菱“另作”,而如何“另作”,她一句也不说。这种指导方式可谓严而不苛,引而不发,对“苦志学诗”的香菱来说是很适合的。由此可见,黛玉不仅仅会作诗,还会教诗。而宝钗,也曾教惜春学画,却以失败告终。一是宝钗未能拿出全部学识,认真教学;二是宝钗的方法过于死板,不能循序渐进。仅此一事对比,便可彰显出黛玉与众不同的才气。

除了作诗、教诗,题对额,黛玉应该也是有理家才干的,只是书中描写得过于含蓄,还来不及细品便捎带而过。当探春协理大观园,凤姐抱病在身,慨叹没有人来帮衬自己时,称林妹妹是个“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此话其实很明确地在告诉我们,如果黛玉的身体健康,这帮衬的人选当首推黛玉。谁都知道,凤姐的理家之才在贾府无人能比,她在希望找个帮衬自己的人选的关键时刻,能第一个想到黛玉,可见黛玉的理家之才也是有目共睹的!

 

尘锁红楼:悲情十二金钗之林黛玉


造成黛玉人生悲剧的根源  

 

幼小失亲、寄人篱下的林妹妹,虽然表面上衣食无忧,受尽贾母的宠溺。但内心深处的苍凉却极少有人真正体会。她没有真正贴心依靠的人,也没有属于自己的财产,绝顶的聪明、满腹的才华,以及凄苦的身世,造成她多思多虑,多愁善感的个性。而孱弱的身体又加剧了她对生命的幻灭感,缥渺无望的爱情,也时时处处面临着现实的残酷考验,煎熬着她易伤的心。在色欲与物欲充斥每个角落的贾府中,她是个无处可去的弱者,是个随时被人撵出去流浪街头的寄食者,她无法面对这样的事实,只能以清高孤傲来防卫自己,因此表现出日益尖刻与小心眼的性情。表象上,她是坚强的,可深藏心底的,是她那深深的自卑情结。

黛玉的自卑来自于童年时期父爱与母爱的严重缺失,这使她对外界极其不信任,总是疑心重重的样子。对宝玉的爱,亦因宝钗的插足与封建社会的习俗而越发没了信心,以至于不断以耍小性子来折磨宝玉为乐。看他伤了、哭了、病了、表白了,她才放下心来,安心地过自己的日子。 

我觉得,黛玉的人生悲剧,除了她的自卑情结、他人的落井下石(吞没父亲留下的财产),再就是命运的造作。因为自卑,所以外人眼中的她,多是小心眼、尖酸刻薄、不通人情世故的模样。其实,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讲,黛玉的表现,只是为了自保,为了免受外界的伤害。而所谓的小心眼、尖酸刻薄,也不过是面对自己的爱情使然。对待其他人,黛玉还是更多表露了自己真诚相待、平和宽容的真性情!我相信,若黛玉的父亲还活着,她定能有个好的未来!

只是,有些人和事,早已是命中注定,无法更改。但这不是我们悲观消极面对人生的借口,即使如此多愁善感又早逝的林妹妹,也仍在活着的时候,执着追求自己梦想中的爱情,尽最大努力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从她时常风趣幽默的性情中即可见证了,她的命运虽然凄苦,却从未悲观到破罐子破摔而不是努力奋斗,为自己的人生争取哪怕一点点的温情。

是的,就算最后仍然一场空,我们也要学会收起悲伤,以不屈不挠的精气神,为生命点亮一盏灯,多一些充实与丰盛。无他,只为不白活一回!

文/阿莲(费漠尘)关注莲心无尘公众平台(ID:lianyuhongchen),更多尘锁红楼文章等着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