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学阿莲费漠尘莲文化 |
分类: 围城。潜规则 |
我们小时候所受的痛苦,大都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提时代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感觉自己有重要性。有时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造成的痛苦非常深重,让我们觉得再这样下去自己好像会死掉,或受到重大的伤害。
我们把痛苦深埋在潜意识里,然后把发生过的事忘记。往往创伤愈深,我们“健忘”的倾向就愈严重。
把生命中重要的人拒在千里之外,会让我们对每个人都保持距离。但我们还是有需求,还是希望有人能满足我们,于是我们相信想要获得满足,只能用强迫别人的方式,因而想出许多操纵别人行为的方法。
这些操纵人的手段是衍生自沮丧的心,而不是出于爱或灵性,所以这样的行为被称为“偏差行为”——即使我们如此做是为了得到爱。
亲密关系受挫发展出的四种偏差行为
1、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2、权力竞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3、报复心理(你伤害了我,我也要伤害你!)
4、自我放弃(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
结果是相同的: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曾经感到不被爱的伤痛又开始浮现。这样的互动,往往会令双方产生错误的观感:都认为是对方的行为造成了自己的不快。
其实,对方只是让自己的旧痛浮现的催化剂而已。
当旧痛浮现,我们又会像从前一样把伴侣拒于千里之外。我们会展开权力竞争,使自己和对方保持距离。
权力竞争的多重功能:
1、我们企图控制对方的行为,我们认为那是造成我们痛苦的真正原因;
2、我们会采取与对方相反的立场,让两人保持安全距离,这样一来,就不会感到痛苦;
3、双方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因而觉得握有力量;
4、分散两人的注意力,让两人都不必面对痛苦沮丧的真正原因。
在所有权力竞争中,其实在内心里,双方都感受到同样的痛。但两人采取了对立的立场,于是正方似乎什么事都没有感觉,而反方则是对每件事都反应过度。两个人都不会感受到真正事关重大的痛苦,或是痛苦之下隐藏着的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