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作为书法欣赏爱好者,闲暇间常会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佳作仔细品评,领略其中蕴含的美。但我渐渐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那就是为何普遍认可的“书如其人”、“字如其人”之衡量标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并不准确、并不恰当?
较为明显的例子,如中国古达历史上三大著名奸臣蔡京、秦桧、严嵩人品极差,却书法奇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看来,凡事不能绝对,任何评判标准或欣赏尺度,都是相对的,不可固定化、模式化、教条化。下面我们主要以明朝大奸臣严嵩的人品与书品为例,做些相关方面的粗浅剖析。
严嵩(1480-1567)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汉族,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据史料介绍,他是明朝重要权臣,曾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臣之一。一般史书皆认为,他为官专擅媚上,窃权罔利,并大力排除异已,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晚年,为明世宗所疏远,抄家去职,两年而殁。
据史载,严嵩为了获得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不朽之作《清明上河图》,不惜杀人夺宝。嘉靖年间,严嵩得知此图收藏在员外郎王振斋手中,便派蓟门总督王忏去求购。王振斋惧怕严嵩的权势,又舍不得交出这幅画,于是便找名家临摹了一幅送给严嵩。严嵩不知是假,公开炫耀时被曾经装裱过此画的装裱师看破。严嵩怒不可遏,随即以“欺相”之罪缉拿了王振斋。王振斋招出真迹在其舅舅陆治手中,严嵩又利用权势从陆治手中获得真迹。可怜的王振斋最后死在狱中。因严蒿以权势掠取真迹的内幕王忏最清楚,故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严蒿以“治军失机”的罪名将他杀掉灭口,以掩盖恶行。
从上述介绍看,严嵩确实是人品极差的权臣,为官贪赃枉法,从政胡作非为,就连个人爱好,也“走火入魔”,不惜巧取豪夺,甚至杀人夺宝。
若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严嵩,他并不是个“浪得虚名”、“沽名钓誉”的人。其自幼聪颖好学,5岁在严氏祠启蒙,9岁入县学,10岁县试拔擢超群,19岁中举,25岁殿试中二甲进士,进入翰林院。由于当时嘉靖皇帝迷长生不老之术,喜以青词向上天祈福。严蒿很好地把握机遇,以善于起草青词(祭神的文书),而讨得嘉靖欢心,遂取得内阁首辅之位。届时权倾朝野,趋炎附势之徒纷纷投靠,一时间竟有30多个官员做了他的干儿子。这般说来,严嵩绝不是平庸之辈无能之徒。
关于严嵩的书法造诣问题,有个有趣的故事值得一提。据齐如山在一本书里记载,清代京城有顺天府乡试的贡院,顺天府乡试为“北闱”,乃天下乡试第一,皇帝非常重视,主考官都是尚书衔的。可这个贡院的大殿匾额上“至公堂”三个大字,却是严嵩所书。这样一个为朝廷选拔俊才的堂皇之所,悬挂的竟然是大奸臣题写的匾额,任谁也会觉得不舒服。乾隆帝曾想把它换掉,便命满朝能书者写这三个大字,他自己作为喜好舞文弄墨的天子,也写数遍。然而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御笔和满朝文武大臣所书,皆不如严嵩,只好作罢,仍然让奸臣的字高高悬挂。
究竟严嵩书法造诣如何?笔者非业内人士,实在无法给出恰当评价。我们仅从“至公堂”题词一事就不难窥视一斑。事实上,严嵩尽管人品不敢恭维,其书法才气却是有口皆碑。
(严嵩为孔府正门的题词)

(严嵩为山海关的题词)
我们从乾隆帝对待严嵩题词一事,可以得到些什么启示呢?笔者私以为,主要有三:
其一,“字如其人”说法,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
一般说,书法中内涵的势态包括大气还是小气,是潇洒、飘逸还是拘谨,是格调高雅还是低俗,是厚重还是轻浮等等。这些统统和书法家的品格有关,俗话说“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而严嵩作为奸臣、权臣的定论,早已无法撼动、无可非议,可见其人品极差是不争的事实。但对他的书法作品,无论从宏观的把握(气势、神采、布白),还是细微的观察(用笔、用墨、结构、线条等)都不能不承认称得上属上品佳作。可见,“字如其人”在一定程度说,其实只是通过字可以看出写字人的心理状况,至于品行是无法从字里显露出来的。
其二,“因人废字”做法,并非是最理智最科学的处理方法。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因人废字”的习俗习惯。例如南宋奸臣秦桧,在处理公文中,发现来自全国各地的公文字体不一,既不规范,也难统一,乃利用公务之暇,潜心研究字体,在仿照赵佶“瘦金体”字体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独特字体,工整划一,简便易学。后来这种字体在宋徽宗的支持下,得到了广泛推广,这就是后来的“宋体”。可以说,时至今日,宋体仍然是应用最广的字体,它为汉字的普及、传播功不可没。仅凭这一点,秦桧就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若按一般的习惯,书法家创立的字体都该以书法家的姓命名,如魏体、柳体、王体等,为何秦桧创立的字体不叫秦体,却叫了宋体?显然由于秦桧是奸臣,才把这种字体另易其名,这可以说这是“因人废字”的最好典型。
就拿乾隆帝对待严嵩的“至公堂”题词来说,严嵩是奸臣,故乾隆也想换掉这块匾额,但后来因为无人能够超越,还是大胆地决定挂着严嵩的题词。事情不大,意义不小。身为皇帝的乾隆,能不“因人废字”,并非易事,需要相当的眼界和胸襟,其做法其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其三,“以人断事”理念,并非是评价艺术衡量文化的态度。
长久以来,书法界常常面临的困境,不是没有好作品,没有优人才,而是往往把是非曲直的政治标准扩大化了,用以衡量文化创作和艺术作品,甚至是“一棍子打死”,结果伴随着某人垮台,所有题词四处铲除;某人犯错,所有书法尽量销毁的现象时有发生,很是杯具。
笔者认为,文化艺术不能脱离政治,但也绝不仅仅等于政治。功是功,过是过,功过不能相抵,也不能抹杀。乾隆帝对待书法艺术,尚有一分理性和宽容,我们怎么就不能比封建帝王做得更好些?我们再也不能有“字如其人”的幼稚、“因人废字”的草率、“以人断事”的愚昧。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