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心原创】因何许多人赞同“少不看水浒”观点?(新浪推荐12年第102篇)

(2012-05-31 07:58:09)
标签:

少年

不读

水浒

观点

分析

杂谈

分类: 原创

                   【用心原创】因何许多人赞同“少不看水浒”观点?(新浪推荐12年第102篇)
                         (新浪网草根名博首页推荐)

   《水浒传》全称《忠义水浒传》,是中国古代优秀长篇小说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据传为施耐庵,并由罗贯中加以润色,实际参与创作者跨越了从宋元到明末的数百年,包括了民间说书人、文人、书商等,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长篇文学作品。《水浒传》一书,通过对农民起义者正面、客观而不失理性的描绘,突破了封建社会文学传统,确立了这部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小说的先河,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甚至应运而生了一大批专门研究《水浒传》的专家学者,被称之为水学。

    那么,为何还有许多人会认为“少不看水浒”呢?笔者以为,导致这类观点存在,必定具有其内在的因素及不容忽视的原因。现就相关看法概况如下:

    其一,《水浒传》通篇讲的是“义气”二字。

    何谓“义气”?义气,本指节烈、正义的气概。引申为刚正之气。也指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义气”一词在《辞源》上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刚正之气”,二是指“忠孝之气”。)可以说,义气就这个层面说,无疑是好的,是值得提倡的。

    然而,在不少人眼中,“义气”一词的含义已经发生了畸变,狭义地理解成了不顾一切地“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义气是讲原则的,如果不辩是非、不顾后果地迎合朋友的不正当需要,这种义气就是一种无知和盲从,是与现代文明社会极不相容的。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如果与心术不正的所谓“朋友”纠缠不清,自己就可能陷入一个不辨东西的迷魂阵里,从而害人害己。

  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应该讲法讲德,而不是讲“义气”,“义气”时下的解释应该理解为:由于个人或朋友之间的关系而克服困难承担风险甚至牺牲自己某些利益的狭隘思想。若是真正的义气,必然是当朋友的尊严受到侵犯,做为朋友必与他一起挺身而出,而不是萎缩在某个角落,袖手旁观,当个围观者;当朋友有困难时,尽心尽力提供帮助,使朋友走出困境,从头开始。这里说的义气,是没私心的友谊,是正义的帮扶,是无私的感情回报,是真心的行为付出。

    我们再看看《水浒传》许多故事勾勒的义气,并非是如此,不少场景都是一味地为哥们义气而“两肋插刀”,毫无原则而言,这般的义气显然对年轻人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其二,《水浒传》中有些“好汉”不是真英雄。

    历史上从来都说水泊梁山108条好汉全是“生性温良,只是朝廷昏庸、逆臣当道,无奈被逼上梁山”。但细细分析下来,不难发现一些名不副实的地方。例如,《水浒传》里的各路英雄豪杰大多是以一幅侠肝义胆的面目出现,虽然“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豪爽总是让人觉得痛快大气,可稍加统计却能发现,倒在好汉们刀下的贪官污吏和恶霸地痞固然不少,滥杀无辜的场面也不乏见。

    武松在“血溅鸳鸯楼”一节,虽然一怒之下杀掉几个谋他性命的仇家,却也捎带杀了好几个无辜百姓和贫苦良民。林冲在多次遭恶贼陷害不得不逼上梁山后,却因晁盖等人上山不受原寨主王伦的欢迎而手起刀落火并了王伦。李逵在“梁山捉双鬼”、“扯诏骂钦差”、“斧劈罗真人”、“元宵闹东京”等处,不也有不少死在他双斧之下的无辜百姓吗?

    试想,这般的“该出手就出手”,杀人到了如此不分青红皂白地步,实在让人觉得有不寒而栗之感。其行为行径当得起真正的“英雄”称号吗?若是今天的青少年也有样学样,为己私心而不顾一切草菅人命,岂不悲剧?

    其三,《水浒传》宣扬的宋江更不是好东西。

    宋江是《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身为梁山一百单八将之首,人称“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原本是郓城县押司,后加入梁山,在晁盖阵亡后成为梁山的首领,极力主张接受朝廷的招安,并在被招安后率领梁山兄弟们先后攻打辽国以及田虎、王庆和方腊率领的起义军,回朝后不久被奸臣高俅等人用毒酒害死。有资料称,宋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历史上他是北宋宣和年间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后来投降宋朝。

    在书中,我们看到的宋江,是位刀笔精通,吏道纯熟,仗义疏财,平生好结各路江湖好汉,人称“及时雨”的人。他率军三打祝家庄站稳脚跟,大破连环马、夜打曾头市奠定寨主地位,晁盖死后,执掌梁山起义军领导权,推行了一条“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等待招安”的路线,最后被奸臣设计害死。

    笔者认为,他的死是咎由自取,实至名归。他没什么真本事,只是个刀笔小吏,满嘴的仁义道德,擅长的是心计心术,靠其几滴假惺惺的眼泪,让徐宁、卢俊义等好汉原谅了他先兵后礼的手段伎俩;最令人不耻的是毒杀李逵,这个傻头傻脑的莽汉跟着他所谓的公明哥哥拼死拼活,什么事都敢于承担,结果最后还被宋江亲手杀死。此时此刻,宋江杀了兄弟手足,还辩解说“这都是为了你好,我也是迫不得已啊”等等,实在令人发指。在这样的人物身上体现的“义气”,毒害莫大焉。

    其四,年轻人看《水浒传》需有所扬弃。

    金圣叹先生曾说过,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其用意在大多数人看来,主要是指水浒多讲打斗,少年人血气方刚,读了《水浒》容易被它鼓动得头脑发热,成为作奸犯科之徒,况且《水浒》说的都是梁山英雄间的“义气”,而今小孩子能够看到的仅是表面上的义气,却对义气二字理解太过朦胧。假如从《水浒传》书里给他们灌输的“义气”不能全面解读的话,那很可能出现些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所以劝人“少不读水浒”。

    实事求是地说,年轻人社会阅历少,容易冲动,难能宽容,一旦遇事,往往把握不准分寸。尤其是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缺失或短腿的情况下,极易出现不顾法纪、不讲原则的非法治思维倾向。他们可能简单仰慕水浒中的各路豪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快意人生,却漠视其中打家劫舍行径不为社会所容的内涵。

    换个角度看,“少不读水浒”也说明了老百姓和普通读者的愿望,无非是希望少年们不要去学“好汉”们的各种好勇斗狠之举,除去虽被招安仍被屠杀不说,起码不至于混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悲惨结局,这大概不少人支持“少不读水浒”观点的真义吧?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