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心原创】李善长悲剧结局只因与朱元璋太近?(新浪推荐12年第64篇)

(2012-03-19 22:04:45)
标签:

李善长

之死

源于

距离

朱元璋

太近

文化

历史

杂谈

分类: 原创

                         【用心原创】李善长悲剧结局只因与朱元璋太近?(新浪推荐12年第64篇)
                            (新浪网草根名博首页推荐)

    一般来说,大臣距帝王很近,是好事,是幸事。多少人就为能够跻身于皇帝身边而绞尽脑汁才得以实现,毕竟唯有与最高统治者接近贴近亲近,才能得以发现、受到重用、获得恩宠。但按照事物的一分为二观点分析,近有好处,必有弊端。

    笔者在探讨研究明史时无意中发现一种现象,过于与帝王近距离是福也是祸。尤其是在思考大明开国功勋李善长不得善终的原因时,此现象尤为明显。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主要是基于这样几点考量:

    其一,“水至清则无鱼”。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格言,见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篇》。“水至清则无鱼”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原因无非是水过于清澈,鱼难以生存; “人至察则无徒”,察,就是苛察。徒,即同类或伙伴的意思,现在就是指 “朋友”。这引喻现实社会里,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差异。这是本意,笔者今天想说的是它的引申义。

    比如说,朋友或同事,乃至上下级之间,若是真正做到了彼此极其了解,就连隐私之事也一清二楚的话,是好事吗?我看未必。当他们心齐得如一人似的,倒是没有什么问题;但万一有点隔阂或摩擦,对双方来说都是很不利的,甚至是极度危险的。

    试想,李善长跟随朱元璋那么多年,深谙朱皇帝的脾性,深知朱老大的一切,彼此的距离(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近是近了,却无所防范、无所顾忌。作为臣子的李善长在有意无意之间,很可能会犯下不注意小节、不顾及小事的毛病,日子一长,已高居帝位的朱元璋焉能没有察觉或心存反感?似这等小不点的过失过错,日积月累,很可能就会成为反目成仇的导火索。

    人们大多都有这样的经验教训,往往伤害自己最深的最痛的,不是摆着明处的敌人,而是身边极亲极近的亲人或好友。笔者私以为,朱元璋未必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后来他一旦获知李善长谋反(是真是假估且不说),肯定深恶痛绝,顿起杀心……

    其二,近更易“功高盖主”。

    保持多大的距离,才是恰到好处,确实难有定论。这需要因时因势因人而定。还是拿李善长来说吧。他在朱元璋取得开国胜利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故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朱元璋不仅为李善长授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还更赐给李善长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在当时封公的六个人中,李善长名列第一,朱元璋颁发的“嘉奖令”上,李善长被比作汉代的萧何,其风光在洪武功臣中独一无二。

    对于这样一位曾经位极人臣,而且还是皇亲国戚的大人物,朱元璋何以会让其落到身死族灭的悲剧下场呢? 原来,还是李善长没有把握好距离远近的度,不懂得“功高盖主”的大忌。

    曾有人阐述过一条权力学的原理:最高统治者与属下之间需要一个权力空白区,这时最高统治者在心理上才会感到安全,宋太祖赵匡胤的一句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堪称是这条原理最形象的阐释。李善长已经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加上与朱元璋又是如此接近,安能不使朱元璋或多或少心有不宁?

    想当年,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双方为争夺全国的统治权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作为刘邦麾下的一代名将韩信,在公元前204年,用背水一战的策略,以数千兵力,击灭20万赵军;在公元前202年,用十面埋伏的计策,逼得项羽在乌江上自刎而死。可以说,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未能善终,在公元前196年,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诱杀于长乐宫的钟室之中。韩信之死,不就是真的应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句话吗?可惜的是,李善长虽然在功成名就后,也学汤和退休在家,但他却仅仅学到了皮毛,而不是实质,故下场与汤和完全不同。

    其三,近有时“牵连无辜”。

    提及李善长与朱元璋的近,不能不提到李善长与胡惟庸的近。李善长与胡氏是同乡,且李善长弟弟李存义的儿子娶的是胡惟庸的侄女,又具有姻亲关系,加上胡惟庸仕途得意,又主要是靠李善长的引荐。这样一来,李善长就无法摆脱与胡惟庸的亲近关系。对这一点,朱元璋早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后来胡惟庸谋反案爆发初期,李善长并未陷入其中。但到了洪武十八年,“反臣”胡惟庸的脑袋早已“搬家”多年,突然有人跑出来,揭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实为胡党”。尽管圣恩仍如雨露,说“免死吧”,但对李善长来说显然已危机四伏。洪武二十三年,已经77岁的李善长修房子,向信国公汤和借士兵300人干私活,汤和没同意还奏了一本。该年四月,李善长又为一个犯了罪的叫丁斌的亲戚求情。按照常理,这在当时本来是一件并不大的事情,可不知何故又闹到了朱元璋那里。皇帝下令审讯,而这个丁斌过去曾在李善长家服务,很奇怪,他没有就事论事,交待李丞相是怎样为他请托免罪的,却直往心惊肉跳的事上扯,即李善长家族与胡惟庸的瓜葛。于是,朱元璋命令将李存义父子投入大牢。

    谁曾想,一拷问,竟审出了胡惟庸谋反前多次拉拢李善长的事。虽前两次都被拒绝,后来李善长弟弟李存义在胡惟庸的说服下也来做哥哥李善长的工作,李善长说了一句:“我老了,等我死后,你们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吧。”结果被毫无疑问地被归属到了胡惟庸谋反集团里了。于是,等待李善长的就只能是接受处罚了。

    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在得知此消息后,心情可想而知。自己最亲近的人,背叛了自己,那种心痛、那种仇恨,必定是无法言表的。李善长的命运就这样被注定了以悲剧落幕。

    《明史》为了彰李善长之罪,说“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贵富极,意稍骄”云云,李善长性格上的这种缺陷,或许确实有,但这肯定不是他不得好死的根本原因。

我们透过上述分析,已经可以得出结论,李善长之所以会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只是因为他离朱元璋太近。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