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凰网论坛首页推荐)

(杨继盛
网图)
“刮骨疗伤”,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讲述了关羽生擒于禁斩杀庞德之后,再次进攻樊城,却被一枝带毒冷箭射中右臂,神医华佗来为他用刀刮骨去毒,帐里帐外的人都面色如土,而关羽仍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的故事。
今天,我们要说的故事,是明朝嘉靖时期严嵩专权乱政年代,发生在明代著名谏臣杨继盛身上的真实之事。
杨继盛,明正德11年(1516年)生于河北容城。其母早亡,其父另娶,生活孤苦,白天放牛,晚间访师问友,深夜秉烛长读,终在嘉靖年间得中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
时西部蒙古族瓦剌俺答部南侵,明朝大将军仇鸾率军迎战,一败涂地。仇鸾请开马市,向瓦剌俺答屈辱求和。杨继盛以“十不可五大谬”上疏谏阻,竟为仇鸾及把持朝政的严嵩诬陷而下狱遭贬。他愤愤然,于是死劾严嵩,列举严嵩“十大罪五大奸”,但终因嘉靖昏庸、朝政昏暗,再次被诬下狱,备受严刑摧残。
据史载,他在诏狱期间,曾受廷杖一百的处罚。一位同僚实在看不下去,托人送给杨继盛一副蛇胆,并转告他:用此物可以止痛。然而,杨继盛再次表现了他的无惧无畏与超人勇气:“我杨椒山(杨继盛号椒山)自己有胆,用不着这个!”
当时,廷杖打折了他的腿骨,腿肉被打烂,一片血肉模糊,昏迷不醒的杨继盛才被拖回了牢房,因无人照料,更无人包扎,在蝇虫滋生、肮脏阴冷的监房中,其伤口开始被病毒感染而急剧恶化。
杨继盛在伤痛中醒来后,没有丝毫后悔,明知是死,但气节不能失,原则不能失,为能让自己保持良好心态,保证残体不灭,他在诏狱中,干出了一件耸人听闻、挑战人类极限的事情。
那是廷杖之后不久的一个深夜,杨继盛让监狱看守进来点起一盏灯,自己安卧在诏狱一角,低着头,用手中握住的一片破碎碗片,聚精会神地刮着腿上的腐肉。在没有麻药,不用塞嘴毛巾是情况下,不停地以并不锋利的碗片刮除着腐肉,即使露出白骨,也未停手。试想,这是多么令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然而杨继盛硬是没有发出一声痛吟,更不要说掉一滴眼泪。直看得看守目瞪口呆,惊讶不已,敬佩不止。
想当年,关羽“刮骨疗伤”,不仅有神医华佗亲自操刀,还有诸多大臣在陪他下棋解闷。而杨继盛却是自己动手,以伤残之体、简陋之器(瓷碗碎片)、坚强之志,为自己除腐肉、刮伤骨,这难道不是超出关羽百倍吗?
再想想,二十多年前,曾有一部极为轰动的美国电影《第一滴血》,里面的主人翁兰博极为彪悍,曾把火药洒在伤口上,给自己消毒,国人为之侧目,皆视其为硬汉偶像。相比杨继盛的刚强与坚韧,他算得了什么?不过是小儿科罢了。
就这样,杨继盛为与严嵩斗争而坚强地活着。然而,嘉靖34年(1555),世宗下诏将杨继盛处死。10月27日,杨继盛被害于北京市刑场,年仅40岁。人们听说杨继盛要处斩,四城百姓蜂拥赶到西市,为杨继盛送行。沿街人山人海,哭声震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天昏地暗。
杨继盛临刑,神态安详,昂首挺胸,视死如归,当众放声吟诵绝命诗: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这一天,严嵩终于除掉了这个动摇自己权位的人。殊不知,就在严嵩欢庆自己胜利的时刻,杨继盛用他的死向全天下人揭示了严嵩的真面目,为严嵩垮台埋下了种子。
果然,杨继盛死后七年,严嵩父子被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徐阶等人斗倒,并不得善终。明穆宗登基后,为前朝冤案大臣平反,杨继盛是第一人,并追赠为太常少卿。
后人纷纷纪念这位不屈不挠的直谏英雄。乾隆壬戌年(1742年),马长淑题诗一首:“赡拜孤忠遇象贤,捧来手迹当依然。非关铁画银钩笔,自爱忠肝义胆传。磊落丹心留汗简,峥嵘浩气满云笺。鸿毛泰岱胸中宝,刀锯何曾介眼前。”
大学士刘墉慨然题跋:“顽懦从来不汗颜,坊民以此尚逾闲。捐生那计终无补,知死犹闻重似山。何日墓门飞鸟去,只今祠屋夜鸟还。平生讲席留足迹,萧瑟松风昼掩关。”
高阳也评道:“明朝杀谏臣,自此而始;反激排荡,致使言路趋于偏激,由意气而戾气,国亡始息。说严嵩是明朝第一罪臣,亦不为过。然而此养奸纯出于世宗的姑息,世有亡国之君,乃有亡国之臣,于此又得一明证。”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