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心原创】没有隐私的明朝充满悲剧色彩?(新浪推荐12年第20篇)

(2012-01-25 07:40:39)
标签:

明朝

零隐私

现象

文化

历史

杂谈

分类: 原创

                        【用心原创】没有隐私的明朝充满悲剧色彩?(新浪推荐12年第20篇)
                           (新浪网草根名博首页推荐)

    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

  在英语中,隐私一词是“privacy”,含义是独处、秘密,与汉语的意思基本相同。但似乎汉语的“隐私”一词强调了隐私的主观色彩,而英文的“privacy”一词更注重隐私的客观性,这一点体现了感性的东方文明与理性的西方文明的差异。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与西方在隐私保护上存在诸多不同。我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3月公布的司法解释中明确了对隐私权的保护,强调不得“违反公共利益、公共道德,侵害他人隐私”。而美国1974年制定《联邦隐私权法》,1986年通过《联邦电子通讯隐私法案》等;欧盟也在1997年通过《电信事业个人数据处理及隐私保护指令》之后,又先后制定了《Internet上个人隐私权保护的一般原则》、《信息公路上个人数据收集、处理过程中个人权利保护指南》等相关法。

    若是追溯到中国古代,隐私权更是几乎不存在保护的基础。在民间,“揭短”历来是吵架战中的“杀手锏”,然始作俑者,竟是深受历朝历代皇帝或政府对官员与民众的泛“窥视”化之影响和余毒。

    笔者之所以这样说,绝非无中生有,空穴来风,而是依据历史现象分析得来的结论。

    曾有人撰文指出,中国历史遍及对隐私的曝晒。而最盛之时,乃是众所周知的两个“告密的黄金时代”,那就是武则天的大周与朱元璋的大明洪武时代。笔者比较赞同,但并不认为明朝时期,只有朱元璋是如此,后来的皇帝也颇多如此。

    今天我们姑且不说武则天时期的高压统治,仅就明朝自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一直采取的使用特务手段、崇尚告密方法来观察监督官员与民众的“无隐私”做法,谈谈笔者的一点感想。

    明朝朱元璋开过开国之后,一直存在两种焦虑:皇权地位巩固焦虑、大臣忠心程度焦虑。因而他对身边的官员和统治的民众,忧心忡忡,不敢放松监督管理。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更是由于统治需要,开始设立东厂,建设了中国古代皇家第一个特务机构;后来,明宪宗让汪直设立了西厂,明武宗也让刘瑾设立了内厂,一时间特务机构林立,特务行径遍地。诸位帝王无一不是通过窥视隐私、监督隐秘的手段以实现其皇权稳固、帝制统治的目的。

    类似这种古代君主想通过“触及下属的灵魂”来了解官员和民众的做法,看起来似乎能够达到他们预期的目的,殊不知对下属来说,尤其那些具有强烈自尊心的人才,却构成了极大的心灵伤害。

    我们知道,洪武时代的大臣宋濂,是个唯唯诺诺、中规中矩的人,但他依旧摆脱不了朱元璋使用“报告隐私法”对他的严密监督。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某一天,宋濂在家里请几个朋友喝酒。次日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喝过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备了哪些菜。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你没欺骗我!” 原来,那天宋濂家请客时,朱元璋已暗暗派人去监视了。这是何等令人寒彻心骨的“零隐私”!在特务的监视下生活起居,活活将宋濂这样的规规矩矩的人才也毁得体无完肤。

    按说,宋濂拒绝元顺帝的邀请潜心创作,但受造反的朱元璋“选才用才心诚意笃”感染,才出山扶明,“由布衣而登大僚”,其决心忠心不容质疑。试想,当时投入到“明主朱元璋”怀抱后的宋濂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文才得到了充分发挥,大明重要文告,大都出于他的手笔,号称“开国文臣之首”。

    可惜,美好的君臣时光短暂得如同夏花。“明主朱元璋”在成为开国皇帝之后,因为总担心怀疑别人夺位,所以心胸变得不再宽广。相互信任的君臣关系遂不复存在,而“窥视癖”却与他的权力欲连体疯长,晚年的宋濂,被判若两人的朱元璋的特务政策整得灰头土脸噤若寒蝉。

    果然,不久胡惟庸案件发生后,朱元璋再度将“隐私揭露战”发动得轰轰烈烈无限扩大,于是,宋濂也被“挖”了出来、被人“举报”为胡党余孽。朱元璋派特务拿宋,七十多岁的宋濂,惊吓过度很快就死了。这一事例表明,无论这个朱洪武为统一江山做出了多么杰出的贡献,但就他建大明国后的一系列“窥视癖”般的毁人游戏而言,他俨然是人才的巨大毁灭者。

    其实,后来死于东西厂和内厂等特务机构的冤魂就更多了,数不胜数,实在难以一一枚举。

    朱元璋也好,朱棣也罢,都可以说是明朝极有建树的帝王,但却由于他们一贯奉行的高压管制、极度监控手段,使得为官者人人自危,民众者个个被窥,安有隐私可言?安能清心快乐? 

    有道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绝对“零隐私”,哪有人才的活气?因此,哪怕当朝时聚敛了天下奇才,聚集了顶尖优才,但在“零隐私”的特务政策面前,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伤害人才、毁灭人才。这样的一种政治环境、人才政策、生存空间,焉能不是自毁基业、自绝死路?

    由此可见,清明的政治,宽松的环境,和谐的社会,对国家强盛、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民生安居都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统治者的治理管理,只能是有张有弛、有紧有松;有奖有罚、有理有度。

    “零隐私”的监督,有百害而微利,实在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隐私的明朝充满悲剧色彩,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