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心原创】刘伯温能称上“立德、立功、立言”之伟人吗?

(2012-01-11 19:29:24)
标签:

刘伯温

立言

立功

立德

伟人

文化

历史

现象

杂谈

分类: 原创

    如今,人们在评价历史人物中,出于人物属地、喜好程度、认识角度等因素,往往有一种趋势,或以偏概全、全面否定;或无限拔高、十全十美,造成对这些历史人物宣传认识的混乱,甚至是出现负面影响。

    那么,对于明朝著名谋略家刘基,我们该怎么样去看待、去评价、去衡量呢?下面,笔者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刘伯温从23岁中进士,到遭受排挤迫害65岁在家乡忧郁去世,这40多年间,他不仅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散文和具有深邃内涵的政治、军事著作,还谱写了众多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不输于其他谋略家的治国、统兵、管理方面的卓越功绩,不愧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

    从历史资料看,他在朱元璋在称帝后的第三年,被明太祖封为“诚意伯”;在去世139年后,又被明正德皇帝封其为“太师”,谥号文成。我私以为,刘伯温作为“立德、立功、立言”的古代伟人,其思想、智慧及人格魅力,有颇多可取之处值得今人借鉴。

  其一,“以民为本”思想

    我们知道,朱元璋在建国初期,基于自己贫苦出身,对国家治理是有条不紊、对贪官打击是残酷无情,对民生关怀是休养生息,可以说这一切,既有朱元璋自身的原因,也离不开刘伯温的巨大辅助作用。

    刘伯温认为,“国不自富,民足而富”,“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本”。他还主张,“生民之道,在于宽仁”。《郁离子·灵丘丈人》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山东藤县有一位老人非常善于养蜂,他成功的秘诀在于精心管理。他每次取蜜的时候只拿走多余的蜂蜜,而不把蜂蜜全部取光。这样,原来养的蜜蜂安心定居,新来的蜜蜂也愿意在这里繁殖,家道越来越兴旺。后来,他的儿子继承家业,但对养蜂的管理却截然不同。夏天不管烈日暴晒,冬天任凭风雪覆盖,甚至蝼蛄、蚂蚁钻进蜂箱也不管。结果蜜蜂举族而去,其家道也因此败落。刘伯温借此感慨:“为国有民者可以鉴矣。”刘伯温的民本思想,不仅表现在极力主张官员廉洁从政,轻徭薄赋,而且针对“厚利入私家”的现象,主张均平,“推余补不足,兹实王政始”。

  其二,“以道事君”理念

    刘伯温曾说过:“以道事君者,忠之大也。” 在笔者理解,这里所说的道,主要是指治国理政应当遵循的理念和原则,也包括社会正常运行必须服从的真理和规律。在皇权高于一切的封建专制下,刘伯温在看待君臣关系上,能提出“以道事君”的理念,不仅需要莫大的政治勇气,也需要深邃的政治智慧。事实上,他不仅这样说还这样做了,处于封建帝制环境下,可想是多么不易。

    在凤阳建都、平定王保保和选任宰相等重大问题上,刘伯温都敢于在朱元璋面前直言,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当朱元璋建国已成定局后,明初定都何处,颇有争议。朱元璋提出除金陵(今江苏南京)外,还准备在临濠(今安徽凤阳)建中都,实际上是想把首都迁到老家去,尝尝荣归故里的风光。刘伯温大胆犯颜直谏说,“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王保保未可轻也”。刘伯温之所以坚决反对,理由有三:一是营建中都工程十分浩大,而天下初定,百姓尚未得到休养生息。二是金陵与临濠相距并不遥远,在临濠营造中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三是就战场形势看,元代著名统帅王保保仍握有重兵,对新生的明政权威胁甚大,需集中力量认真对付。可惜的是,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正确建议置之不理,于洪武二年命令开工在临濠营建城池宫阙,前后六年,耗费极大。加上朱元璋在同王保保的战争中又吃了败仗,死伤无数。在这种境况下,洪武八年四月,恰好在刘伯温去世之时,朱元璋最终不得不亲自撰写罪己文告,到临濠祭告天地,罢建中都。至于说,刘伯温如何在选任宰相的问题上,不顾皇帝颜面,据理力争,笔者在前文已有论述,在此就不重复。我们从刘伯温的“逆耳忠言终被验证”的事实,可以看出这位开国功臣“以道事君”的高尚人格和犀利眼光。

  第三,“以智制胜”策略

    刘伯温从小聪慧过人,博学强记,注重社会实践,从而成为那个时代智慧超群的杰出人物。刘伯温生生不息的天道观,知必有见于行的知行观,教为政本、重德致用的教育观,试之事而后识贤的用人观等,都是他哲学智慧的结晶。许多后人在刘伯温逝世后,根据他参与指挥过的军事战役和办理过的重大事项加以演义,逐步把他神化为“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天师”。而实际上,刘伯温的“神机妙算”,并非天授,而是来自于对客观事物的周密观察和睿智思考,来自于对世道人心的深刻洞察和细致体悟。这在他功成身退的变局中,也得到了体现。朱元璋的皇帝宝座坐稳以后,虚荣心和猜忌心大为滋长,成功焦虑与皇位焦虑并存,开始大肆杀戮功臣。刘伯温从朱元璋问相和定都等分歧中,敏锐地感觉到自己正面临被冷落、被排斥乃至被铲除的危险。于是,他在年龄刚过六十,便当机立断,激流勇退,告老还乡,闭门谢客,不再过问朝政。即便这样,淮西集团李善长、奸臣胡惟庸之流,仍不放过他。在当时的权力倾轧中,刘伯温势单力薄,难以摆脱遭诬陷、受打击的可怕命运,好在由于他坦然面对、沉着应付,最终得到较好的结局。

    第四,“以德服众”境界

    刘伯温是一位清官,廉直恤民,秉公执法,以高尚的官德和人格魅力流传后世。刘伯温的官德,最突出的是刚正、诚信。他一生最鄙视、最痛恶的,是官场中那些弄虚作假、阿谀奉承、摇尾乞怜和尸位素餐的人。刘伯温为官口碑甚好,不肯结党营私。刘伯温死后,朱元璋对他的儿子说:“刘伯温在时,满朝都是党,只有他一个不从。”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试想,在明初朝廷中结党营私之风盛行,彼此明争暗斗,争夺权力,而刘伯温能够洁身自好,不结党不营私,这集中反映出了他的人生境界和高尚品德。

    对此,我们举一例加以说明,就愈加清楚了。1368年,在朱元璋巡视汴梁期间,丞相李善长和刘伯温留守南京。当时刘伯温官任御史中丞,专司纠察百官。恰逢中书省都事李彬贪污犯事,李善长与之关系密切,为其求情。刘伯温不买账,依旧奏请处斩李彬。由此得罪了李善长,受到他处心积虑意之报复。后来,朱元璋因其他事要责罚李善长,刘伯温却以国事为重,为李求情。朱元璋私下曾对人说,李善长要害刘伯温,刘伯温反倒为他说好话。这件事更反映了刘伯温为人处世不徇私情、公私分明的坦荡胸怀。为人如此,处事如此,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吗?

    通过上述分析,一个“立德、立功、立言”口碑两立的古代伟人形象,已经浮现在我们眼前。尽管,刘伯温并非十全十美,但毕竟瑕不掩瑜,依然光彩照人。因此,对他的人生做出理智判断,做出全面评价,也是我们今人对古人的一种态度、一份敬佩,这会为后人正确认识古代历史、正确了解古人形象,富有正面意义。

    朋友,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用心原创】刘伯温能称上“立德、立功、立言”之伟人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