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网草根名博首页推荐)

(凤凰网论坛首页推荐)
包拯(999—1062),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
在中国古代清官史上,“包青天”无疑是正直与智慧的化身;在普通民众心中,包拯也不啻是官员形象与廉洁的标杆。然而,事实上包公不是仙人是凡人,不可能事事处理得尽善尽美,偶尔也会有欠缺,甚至是为执行公务而被算计的时候。
有史料记载:一次,某人犯了法,本应当受杖脊刑罚。这人就斗胆向包公手下小吏行贿,希望能减轻刑罚。
小吏财迷心窍,接受贿赂后,向他面授机宜:“开堂时,包老爷定会叫我持杖行刑,到时你就呼喊争辩,我自有办法分掉你一半罪名。”
不一会儿,包公提审嫌犯,审问完毕,疑案被落实,果然吩咐该小吏行刑。被问罪者立即按照小吏的吩咐,不停争辩叫喊。小吏于是大声呵斥说:“快老老实实受打,然后滚出去!”
小吏的话让包公一愣:一个小吏竟然如此仗势,当着自己的面,在法堂上向犯人抖威风,不由大怒,下决心挫挫小吏的气焰。于是当即令人将小吏揪出,把本应加在那位犯人的杖刑,分了一半在小吏身上。这样一来,小吏和犯人的暗中交易就做成了。
为何“明察秋毫”的包公,竟然被一个小吏耍了一把?原来,包公固然希望对那些犯罪者要惩罚,但在根本上,更痛恨仗势欺人、虐害百姓的权贵----后者是社会黑暗的根本。所以,对权贵他不畏,对自己身边的当差者,更是认真治理。
可惜的是,他按照自己的逻辑,给小吏施以惩罚,不料正好帮小吏实现了他所谋求的利益。
在我们看过这个故事后,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涌上心头。毕竟,正直与聪明,是包公向来引以为自豪的两点,却恰恰成了他被蒙骗的“盲点”真是悲哀。
现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也在快速进步,特别是伴随着全球化融合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各种先进科技与进步文化现象、甚至是丑陋行为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干扰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再也不是闭关锁国时期的独立环境封闭空间了。
所以,新形势新要求新压力,正在日新月异地向我们走来。笔者以为,要做好执法执政执行等方面的工作,就必须认真研究新情况、开拓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实现新平衡、平稳、平安、平和。
对此,涉及的领域很广,牵连的部门很多,我就不一一明示,仅想就能够想到的几个主要环节提出自己不仅成熟的看法:
其一,在贪腐行径的认定上,精神行贿是难以把握而又无法忽略的。
譬如,经济犯罪方面,存在多种形式,明目张胆大肆敛财行贿受贿者有之,遮遮掩掩暗通曲款偷偷笑纳者有之,甚至不要“俗物”只求“雅贿”也大有人在。其实在笔者看来,除了物质“进贡”外,精神“进贡”也不容忽略。它们往往容易导致领导干部头脑发热,做出有失原则的事来。
其二,在领导素质的提升上,丰富经验与崭新情况的冲突不易处理。
通过多年基层单位的摸爬滚打,许多领导干部积累和沉淀了丰富而宝贵的从政经验。但现实是,即便这些领导堪比包拯再世,既有政治智慧,又有执政技能;既有党务经验,又是事务高手。他们今天遇见的情况,可能是过去从来未遇见的问题。也就是说,从宗旨角度看,他们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多替百姓着想、多为民众分忧,是职能所归、职责所在,毫无沾沾自喜的根据和评功摆好的资格;从新形势新考验看,事务不是简单复制,问题不是单纯叠加,情况比过去复杂、形势比以往严峻,若是看不到这一点、想不到这一层,再聪明的领导也有可能被聪明所误。
其三,在参政议政的环境上,要力戒只想听赞歌不愿闻谏言的语境。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找到一个“妙招”:揣摩上意。想拉拢办事的,使这招灵验;想提拔升迁的,用这招蛮好;想投机专营的,拿这招依旧少有失败,几乎是“百灵丹”“万能药”一般。其实,揣摩上意,是否成功不尽在揣摩者,而主要是被揣摩者那里。若得身正气清,焉怕影斜几许?
文章最后,我们小结一下,包公失算的故事,言简意赅,涵义深刻。它告诉我们:即使是再有智慧的人,也有自己的盲点和误区,都需要时时警醒自己,绷紧防范之弦。否则,“高见”就有可能变成“偏见”,“真知灼见”就有可能变为“固执己见”,甚至成为陷阱泥潭,不可或难以自拔。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