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凰网论坛首页热点推荐)
提到“毛遂自荐”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是指“毛遂自我推荐”的故事。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从正面意义看,毛遂自荐,不失为一种人才发现与使用的好方法。但其背后是否存在不足和问题,恐怕几乎无人问津、没人考量了。
笔者今天想就毛遂的人生轨迹进行粗浅探讨,看看毛遂自荐的背后是否也有着负面影响。
据中国典籍《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毛遂在平原君那里当了三年食客,才不露,能不显,不惊不乍,不咸不淡,平原君没有正眼瞧过他,国有疑难怎么也想不到问他。秦国围住了邯郸,平原君想从千儿八百食客里挑选20个“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到楚国去游说求救,选了19人,想凑个整数,硬是想不起来凑谁,此时毛遂便自告奋勇,自个推荐自个。平原君还是有点不相信他,问他在这里几年了,毛遂说已有三年。平原君说,你在我的布袋里三年,是锥子应当早就刺破布袋显露出来了,可是你一直没露出来啊。毛遂说,我今天就是要请求你把我放进你的布袋。平原君见他如是说,于是把他凑了个整数,同意带他出使楚国,结果,毛遂不辱使命,在平原君结结巴巴、不得要领向楚君陈述得夹缠不清之际,毛遂抱剑上前,巧舌如簧,舌灿莲花,以雄辩的口才说服楚王与赵结盟,共同抗秦。不几天,果然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毛遂这番轰动一时之举,确实让许多人对其刮目相看。于是,毛遂自荐的成语也就传播开来,几乎达到人人皆知的地步。但笔者斗胆认为,人们对毛遂的认识与把握,可能仅仅局限于此。估计大多数人都认为,毛遂如此显露一把,此后必将一顺百顺,人生历程从此精彩、仕途之路从此辉煌。其实不然,毛遂在他自荐后没满一年就死了,死因还真跟他自荐有关。
原来,公元前256年,燕国趁赵国大战后精疲力竭、百废待兴之机,派遣大将栗腹攻打赵国。在此危机时刻,赵国派谁挂帅出征以敌强敌?赵王想起不久前敢于自荐的毛遂,欲提拔毛遂为帅,统兵御燕。毛遂获知消息,不仅不喜反而一惊,赶忙跑到赵王那里,不是“推荐”自己,而是“推辞”自己:不是我怕死,是我德薄能低,不堪此任,我可披随军当马前卒,但不能挂袍任率印官,如是,则上可保赵国之江山社稷,中可保您赵王知人之明,下可保我毛遂不为国家罪人。想当年自荐,意气风发,却在此时自辞,何其乃尔?为何同一个毛遂,仅仅一年光阴判若两人,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赵王很是不解:先生去年自荐,才情高迈,真伟丈夫;如今脱颖而出,正是建功立业之时,怎么忸怩如小女子?毛遂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骐骥一日千里,捕捉老鼠不如蛇猫。逞三寸舌我当仁不让,仗三尺剑实非我能,岂敢以家国安危来试验我之不才之处。按说,毛遂此话说得入情入理,拿捏恰到好处,但赵王为展示自己求贤若渴,唯才是用,怎么也听不进毛遂之言,强命他挂帅迎敌。
结果,一个靠嘴皮子生活的秀才,哪里是人家拿枪杆子的对手?尽管后来毛遂确实已经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然面对强敌势力能力的巨大悬殊,直落得个一败涂地结局。毛遂想自己是被赵国精心树立起来的“人才”榜样,竟落得这般样子,有何面目回去见“江东父老”,除了以死谢罪,别无他途。于是他避开众人,到战场边一个山林子里,拔剑自刎,带着遗憾与不甘,鲜血淋漓地倒在了“毛遂自荐”的神话里。
“毛遂自荐”神话的终结,表面看起来似乎只算是个人的悲剧,其实它还说明一个道理,毛遂并非死在“毛遂自荐”上,而是死在“典型树立”上。自古至今,在大多数国人心目中,只要是先进典型,便一通百通,一专百专。文史哲、政经军,无所不能,无所不通。所以才有了赵王认为毛遂三寸舌头转得那么出神入化,三尺剑肯定也会舞得风生水起,为了体现赵国对人才极端重视,便粗暴地强硬地把毛遂“滥用”到了他并不具特长的岗位上,焉能不是悲剧一场?
现如今,“毛遂之死”的悲剧并没有“喊停”。君不见,众多的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但凡要举国学习、全体效仿者,大多是能“盖棺定论”的先烈或亡者,他们早已仙逝,凭借国人对亡人的尊重与敬重,无论怎样宣传、如何标榜,都不为过,都能理解,反对声、指责言寥寥无几;君不见,即便是健在的榜样、标兵,无论是什么行业、岗位,他们都只能是默默无闻、埋头苦干,丝毫不敢高调,哪怕是吃苦吃亏,也需要忍字为先,否则玷污了形象、败坏了名声,绝不仅仅是个人小事……
换个角度讲,另一种现象也时常涌现。一旦某些人通过“毛遂自荐”或“民主推荐”,上了台阶,有了名利,握了权力,就好像马上水平能力素质与周围人大不一样了,人才、精英的头衔似乎给予了他们万能的智慧。因而,学者当了主席台的“座”者,专家成了无所不能的“神”人,文人摇身一变是从政官人,富人脱颖而出为议政“能”人,诸如此类,比比皆是。
这一切的一切,是用人体制的问题,还是教育弊端的使然,终难有科学准确答案。细细想来,并非一朝一夕筑成,也非某一单方面因素造就。看来,人才观、典型观,都得改改、变变才好了。当我们拿历史人物来“教育”人,用先进典型激励人时,要么是一俊遮百丑,要么是一丑遮百俊,很少以全面地历史地科学地发展地眼光分析现象、树立形象,岂能不出现类似弊端?
前一阵,博士从政“一阵风”式的刮起,很让人有些“雾里看花”的感觉。假如说,博士从政能解决所有问题,基层经验与实践锻炼还有什么用处?毕竟,受到百姓拥戴的好官,不是说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这与官衔大小、文凭高低,关系并不紧密。
需要声明的是,笔者绝无抨击博士从政的意思,只是想借题发挥,谈谈人尽其才、物尽所用的感悟。我以为,人才再好,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若不能在适当的环境、适合的岗位、适应的条件下识人用人管人,难免会发生只见“毛遂自荐”、不察“毛遂自惭”的情况,结局自然堪忧。
就这个角度讲,识人也好,用人也罢,光着眼于“精英”、局限在“能人”,非出问题不可。草根未必无智者,精英未必皆全能。自荐者懂自惭,方为具有自知之明之人;用人者能察人,才算精通会用人善用人之人。因此,“毛遂自荐”,虽然需要我们应给予鼓励和激励;“毛遂之死”,更应成为我们必须牢记的警示和警钟。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