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心原创】慈禧为父报恩轶闻小议(新浪推荐11年第135篇)

(2011-07-05 07:37:53)
标签:

慈禧

知恩图报

轶事

分析

杂谈

分类: 原创

                         【用心原创】慈禧为父报恩轶闻小议(新浪推荐11年第135篇)
                             (新浪网草根名博首页推荐)

                          【用心原创】慈禧为父报恩轶闻小议(新浪推荐11年第135篇)
                              (人民网新闻首页推荐)
                 【用心原创】慈禧为父报恩轶闻小议(新浪推荐11年第135篇)
                            (凤凰网论坛首页推荐)

            【用心原创】慈禧为父报恩轶闻小议(新浪推荐11年第135篇)
                          (人民网强国博客首页推荐)

    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满族,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光绪帝养母。慈禧博学多才,能书善画,书法长于行书、楷书,绘画有花卉等传世。

    慈禧太后是晚清统同治、光绪两朝的最高决策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四十七年。长期以来,有关慈禧的史学论著和文艺作品,大都只讲慈禧祸国殃民的一面,甚至把一些与慈禧毫不相干的恶行也加在慈禧的身上。在人们的心目中,慈禧俨然成为一个昏庸、腐朽、专横、残暴的妖后。那么,历史上的慈禧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据史料分析,慈禧的一生很难以几句话概况,可以说她是极为复杂的多样化性格与为人。在对政敌的处理和清理狱讼方面,她宽厚与残忍并用;在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斗争中,她革新与守旧并存;在多次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她主战与求和兼施。若必须简单概况她的生平,笔者的评价是:她作为政治人物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身为女人,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对慈禧如何科学地评价、历史地把握,是历史学家的事情,我们无法盖棺定论,就不对此多加议论了。今天,笔者想仅就她为父报恩的轶闻谈点个人看法。

    慈禧之父惠征任安徽宁池广太道道台时,适逢洪秀全率太平军在广西金田村起事。当太平军席卷安徽时,惠征和清朝许多地方官吏一样,为保全身家性命弃广太于不顾,闻风而逃。谁知太平军过后,朝廷重建地方统治秩序,惠征因擅离职守而被摘掉了头上的顶戴花翎。丢了乌纱帽后,惠征整天郁郁寡欢,不久竟然驾鹤西去。

    惠征生有二女二男,他死时长女慈禧只有16岁。没有了他,家里一下子失去了顶梁柱。好在长女慈禧不仅长相出众,而且才华过人。父亲死后,她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和母亲一起扶父亲灵柩北上回旗地安葬。这一天,慈禧一家到达河北清河县,船刚在码头泊定,就有人送来一份 “奠仪”。慈禧打开一看,里面竟然包了整整200两白花花的纹银,惊得她半天合不拢嘴。回头再看名帖,只见上面写着“清河知县吴棠敬上”。“吴棠?”慈禧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起父亲生前曾说过他和清河县的吴大老爷有什么交往。聪明过人的慈禧料定是吴大老爷的差人送银子送错了对象,不过“奠仪”人家既然已经送来,退回去显然于情于理都不通。于是,慈禧收了银子,又给差人写了“原安徽宁池道台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妻及子女拜谢”回帖。工夫不大,清河知县吴棠竟然带着祭品亲自登船来祭奠惠征,这着实让慈禧母女感动。慈禧当时唯一能做得到的就是在心里牢牢地记下了 “清河知县吴棠”的大名,并暗暗发誓,若有出头之日,一定要重谢吴大老爷的大恩大德。

    其实,慈禧猜得一点也不错,吴棠派人送银真的是送错了对象。差人回来复命时,吴知县接过回帖一看,叶赫那拉氏?他仔细询问了差人一些具体细节,始知差人阴差阳错,把银子送给了一个他根本就不认识的人家。弄清楚了事情真相后,吴知县准备下令让差人立即去把那200两银子讨要回来。这时,吴棠身边的师爷告诉吴棠说,世上哪有送出之礼再往回要的道理。师爷又告诉吴棠,惠道台虽然死了,但惠道台是个旗人,旗人的前途深不可测,谁敢保证说他的后人以后就没有飞黄腾达之时?如果他后人真有出头之日,他怎么能忘记了老爷您今日的大恩大德呢?吴知县认为师爷言之有理,便亲自带人到码头上吊唁了一番他根本就不认识的惠道台。

    再说慈禧回到京城安葬了父亲的遗体后没多久,即因为才貌出众被选为宫中 “秀女”,进而又成为咸丰皇帝宠幸的“贵妃”。慈禧的妹妹亦被选进宫中,成了咸丰皇帝的亲弟弟奕擐的“福晋”,也就是光绪皇帝的生母。“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大权在握,她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吴棠由一个七品芝麻官升至封疆大吏、一品总督,这在清朝长达300多年的历史上实属罕见,绝无仅有。

    我们且不说,慈禧对此事的想法做法是否得当,仅从她能有恩必报的行为,就值得欣赏,值得推崇。 

    我们知道,“知恩图报”的典故源自选自西汉刘向的《说苑·复恩》一文。故事说的是,鲁宣公二年(公元前607),赵宣子赵盾,晋国正卿)在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一人非常饥饿,就去询问他的病情。那人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宣子就将食物送给他吃,可他却留下一半。赵宣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离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赵宣子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

  后来,晋灵公(春秋时代著名暴君)想杀赵宣子,在搏斗中有一名武士突然反过来抵挡晋灵公的手下,使赵宣子得以脱险。赵宣子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那个饿汉。”赵宣子再问他的姓名和家居时,他不告而退。原来那名饿汉武士,名叫灵辄,是春秋时代著名的侠士之一。

  这故事后来成为典故,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就引用了它:“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在此,我们可以看出,人非草木,焉能无情?何况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中,早就塑造了“受人滴水之恩,需涌泉相报”的重情重义人文环境与优良品格。

    我很欣赏这样的一段话:“懂得感恩的人,善待他人; 懂得惜福的人,善待自己; 懂得欣赏的人,善待周围的一切。” 感恩是力量之源,爱心之根,勇气之本。感恩父母,你将不再辜负父母的期望;感恩社会,你会拥有和谐美好的环境;感恩人生,你将笑对狂风暴雨、笑迎天边那一抹彩虹。

    慈禧做得如何,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可从她知道感恩、懂得报恩的轶闻中,学会感恩就好。只有我们都真正知晓感恩、理解感恩、实践感恩,才能收获别样的人生、构建精彩的社会、创造美好的氛围。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