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心原创】秦王为何畏惧“布衣之怒”?(新浪推荐11年第126篇)

(2011-06-23 21:23:30)
标签:

秦王

唐雎

天子之怒

布衣之怒

分析

杂谈

分类: 原创

                  【用心原创】秦王为何畏惧“布衣之怒”?(新浪推荐11年第126篇)
                          (新浪网草根名博首页推荐)

                     【用心原创】秦王为何畏惧“布衣之怒”?(新浪推荐11年第126篇)

                          (人民网强国博客文史推荐)

    近日,推脱应酬闲来无事,翻开了自己爱好的史书,无意中被《战国策》一篇记载吸引眼球,仔细阅读后,颇有些感受,便形成了以下文字。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标题是后人加的。此文字数不多,却涵义巨深,细细品味,回味无穷。

    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我)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好得很;即使这样,我从先王那继承这块封地,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听后)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了韩国亡了魏国,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大于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有百万人尸体倒下,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只会倒下两人,血溅出不过五步远,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拔出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为何会到了这种地步呢?我明白了:韩国、魏国会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文章用人物对话方式,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这个故事中,值得一提的是,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唐雎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祲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待到最后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

    笔者今天探讨这短文章,并非就事论事对全篇文章予以点评,毕竟已有太多专家学者发表过不同见解,我深知自己一介草根,无德无能,不可能有盖过他人的水平,故是想仅就“天子之怒”与“布衣之怒”的问题加以粗浅分析,谈谈自己一点未必正确的看法。

    按说,在“君无戏言”的语境下,天子身为九五之尊,一怒冲天,威力不可轻视、不能小视,正如秦王所说的确实能够“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但为何在唐雎眼里的“布衣之怒”虽只能“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却使得秦王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俯下尊贵的身呢?

    看来,“布衣”作为国家的基础、政府的依靠,并非仅仅是帝王奴役的工具和盲目听命的草莽,一旦他们的利益被侵害、生计被危害,到达极限时,有可能迸发出洪水般不可抵挡的怒吼与澎湃,这绝非一个或一些统治者敢于忽视的巨大力量。

    战国时,著名思想家荀况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说的就是,统治者像是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想必秦王深谙这个道理,所以才会闻得“布衣之怒”后不得已地“长跪而谢之”了。

    如今,由于党和政府把全心全意为人服务当做是一切工作的最高宗旨,确已从根本上解决水与舟的关系问题,但并不是说在某些地方或某些官员那里就不存在无视布衣应得利益、侵害布衣合法权益,甚至是藐视布衣正当权利的行为与做法。 

  事实上,在现今社会里,常有布衣之声被堵塞、布衣之见被忽视、布衣之利被伤害的现象存在。比如:以权谋私、以势压人;霸王作风、野蛮执法;强拆少补、多拿不予;违法乱纪、为非作歹等等。也许这些官员以为“布衣之怒”,并无多大能量、没有多少实力,愈发胆大妄为起来。固此,偶有布衣在发出最后的愤怒之后,“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事件发生。作为领导者,不能不看到在这似乎毫无联系的个体悲剧后面,蕴藏的是极为可怕的人心向背的大问题。

    因此,笔者想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高层领导者,多倾听布衣声音,关心布衣生活,理解布衣心理,解决布衣困难,这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富国强的基础。切莫等到布衣们一旦发出最后的愤怒之音,丧失理智损毁事业大厦时,方才醒悟,为时已晚矣!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