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心原创】终身学习使康熙成就过人业绩

(2011-05-30 07:58:30)
标签:

康熙

酷爱

学习

现象

分析

杂谈

分类: 原创

             【用心原创】终身学习使康熙成就过人业绩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无所不在的社会。现在,学习俨然已成了社会生活的头等大事。显然,没有知识,在社会上是寸步难行,很难立足于这个社会,更不要说服务于社会,对社会有所作为了。知识的重要性,想必人人都知晓,人人都明了。在社会中,一个国家的发展,要靠人类用学来的知识去改变它;一个正确理论的产生,也要靠人类用学来的知识去总结;要开创一番事业、坚守一片天地,更需要人类用知识去打拼去维持。

    我们常常提倡注重学习、终身学习,就是基于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而言。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学习之重要性更加彰显得淋漓尽致。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不啻就是一条真理。我们今人是如此,那么古人是否也如此呢?下面,我们看看康熙是怎样面对学习的。

    据史料记载,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勤奋学习的帝王,也是历史上少有的严格教子的君主。康熙之所以取得过人的业绩,皆因他有过人的思想;他之所以有过人的思想,又因他有过人的学习毅力和读书习惯。可以说,康熙是一位终身学习型的皇帝。他的成功离不开学习。

    康熙自幼勤奋学习。他做皇子时,5岁入书房读书。他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后来他要求皇子读书,读满百遍,还要背诵,这是他早年读书经验的传承。他后来回忆道:诸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

    康熙继承皇位后,重视儒家经典,从中学习传统的治国理论和治国方法,学习的主要方法是日讲、经筵、自学。

    日讲,是康熙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清朝,皇子们读书到上书房,而皇帝读书则举行日讲。皇帝日讲的讲官,从翰林院中选出十员,分工轮流担任讲席。康熙十年(1671年)二月,任命了一批通熟经史的满、汉官员担任侍读、侍讲。明朝的各位皇帝长期以来,对于经筵、日讲,多持敷衍态度。有的君主一生之中只进行过几次日讲、经筵,便被史臣赞誉为盛事。康熙却一反明朝君主懒惰、敷衍之故套,实行并坚持日讲。康熙朝的日讲,在数量上已经超过历代君主,但仍嫌次数少,一再打破惯例,增加日讲次数。在平定三藩叛乱期间,军务紧急,战报迭至,康熙一般是起床后来不及用膳即御门听政,而后再行日讲。以致时近中午,饥肠辘辘,尚未休息。通过日讲,康熙在十五年间,系统地、完整地学习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通鉴纲目》、《资治通鉴》等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创造了日讲近九百次的纪录。

    经筵,康熙学习的又一重要途径。经筵就是为皇帝讲解经史而特设的讲席。由大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等充任讲官。举行经筵,仪式隆重,常在文华殿举行,也有时在孔庙举行。就经筵而言,自康熙十年(1671年)二月,到他去世前,半个世纪的时间,除因巡幸、出征、患病、国丧等因偶未举行之外,基本从未停止。这在历朝皇帝中都是罕见的。这表现了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执著。康熙依此为治军治国、仁政爱民得到理念的支撑与经验的通鉴。

    康熙的经筵、日讲,从不徒务虚名,必致融会义理。在经筵、日讲之前,讲官须预选内容,撰写讲章,缮写成正副两本———正本呈给康熙,副本讲官做讲稿。经筵、日讲时,康熙与儒臣反复讨论,期于贯通义理,务使经筵日讲,不致流于形式。康熙要求讲官在经筵、日讲时,不必忌讳,大胆讲解;偶有失误,也予谅解。他对于讲官本人,体恤备至:日讲之后,常赐御制书画以示慰劳;寒暑令节,也常赠给貂裘、纱缎、果品之属;遇有优缺,从速升转;如有疾病,遣太医诊治并赐药物;去世之后,遣使吊祭,赠予美谥,录用子孙。康熙皇帝的这些行动,使得讲官们感激涕零,实心报效,经筵与日讲也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自学,康熙学习的另一重要途径。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闰四月,康熙以日讲仪节繁琐,为时良久,有妨披览载籍,下令停止。至此,除经筵因系典礼仍然按期举行外,坚持了十五年之久的日讲宣告停止。为了督促自己自学,他在座右铭中自箴:“无一日不写字,无一日不看书,义理自然贯通!”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时,他利用自学,系统地精读了《通鉴》、《通鉴纲目》、《纲目大全》等书,并边学习、边研究,“不但错误者悉加改正,即阙失者亦皆增补。”

    正因为康熙的善于学习、勤于学习,才使得他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莫不涉猎,学识渊博。他重视史籍,下令编纂《清文鉴》(满文字书)、《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皇舆全览图》等,开一代整理与出版文化典籍之风。他还有《御制文集》(三集)147卷、数以千计的文章;《御制诗集》传世,留下1147首诗词。这些都是康熙长期刻苦学习的结果。

    康熙不但重视自身的学习,而且重视子孙的教育。康熙的子女,是清朝皇帝中最多的,共有35子、20女。有学者统计,康熙的皇孙共97人。康熙对子孙的教育特别认真,也特别严格。

    康熙帝也像平民百姓一样,严格教子,望子成龙。尽管他培养儿子的主要目标,是期望从皇子中产生一位满意的接班人,以使大清帝国江山永固、社稷万年,但毕竟学习教育子女的做法是值得称道的。他以儒家经典教育皇子;以“国语骑射”培养皇子;以具体事务训练皇子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以江山社稷管理知识传授治国安邦之道。作为一介封建帝王,这样做情有可原,无可厚非。

    时至今日,学习虽然凸显重要性,但能真正做到终身学习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是一些官员,大多忙于事务、政务、会务,忙于迎来送往、接待应酬,忙于打造可显政绩、构筑可见业绩,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提升,知识的储备、水平的提高、能力的加强等,有些疏忽、有些松懈,是时有发生的事。在越来越需求人才、渴望精英的年代,这些现象无疑是与形势发展、社会文明、公民素质等相背离的,也与个人进步、从政水平、执政能力等格格不入的。

    康熙身为封建王朝帝王,尚能自8岁登基在位61年里,刻苦学习,终身学习。因而,他奠下了清朝兴盛的好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纪的大局面,不愧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我们今天,政治环境、经济条件、生活水准大为改善、大有进步,在学习方面焉能落在他的后面?!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习的问题加以探讨,引起重视,改进学习,努力做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的合格公务人员,以利更好地为国家、社会、民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