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心原创】为“高薪天堂”透支健康很不值(新浪推荐11年第93篇)

(2011-05-02 09:00:55)
标签:

高薪

距离

天堂

很近

但是

健康

不可

或缺

分析

杂谈

分类: 原创

            【用心原创】为“高薪天堂”透支健康很不值(新浪推荐11年第93篇)
                          (凤凰网论坛头条推荐)

    人人都说高薪好,这“天堂”背后隐藏多少汗水与泪水外人难知晓,为了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人们依旧趋之若鹜。不久前,前程无忧论坛调查发现,几乎有八成职场人愿意“为钱折腰”,很是让我们感慨感叹。调查数据表明,不管是个人的健康、还是生命的十年,或者自由的生活,似乎这一切都不及钱在我们生活的分量。

    半个月前,年仅25岁的普华永道女职员潘洁(硕士),虽然由病毒感冒引发的急性脑膜炎而去世,但专家们一致认为,病毒性脑膜炎的发作与过度疲劳引起的免疫力下降有关。显然,这无疑就是一起“典型”的“过劳死”案例。

    何谓“过劳死”?它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蓄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有统计显示,2011年“过劳死”已经威胁到一线职工并向白领阶层蔓延,情况堪忧。

    其实,我们稍加回忆,就不难记起,不少各行各业之精英的“英年早逝”与过度劳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陈景润这位完成《哥德巴赫猜想》数学难题的杰出人物,在1996319日去逝,享年63岁;萧亮中是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学者,2005年1月5日,心肌梗塞,享年32岁;何勇系运筹学界精英,2006年8月5日,患肝癌去世,享年36岁……他们身为科学家,在所在的领域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其压力之大与劳累之巨,肯定不容小视。

    而今,即便是一线职场精英也有大量“过劳死”的现象:据北京一家调查机构对北京市的知识分子长达10年的健康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北京市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8.52岁降至53.34岁,比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北京市平均寿命75.73岁低22.39岁;在深圳,伴随着特区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当初的创业精英已有近3000人逝去,其逝世平均年龄为51.2岁,比北京知识分子平均寿命还低2.14岁,比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广东省平均寿命76.52岁低25.32岁。

  面对这一串串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一位医学专家一语道破玄机:“他们缺乏健康智商!”由此,导致他们恣意挥霍精力,透支健康,对不断出现的危险信号漠然视之,其结果必定是陷入疾病的沼泽,甚至过早坠入死亡的深渊。换句话说,那怕是再健康身体,日复一日的紧绷,生命琴弦也会猝断。

    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曾说,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然而,大多数人并非不知道这一道理,但具体选择时,却又是另外一码事。根据《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状况白皮书》透露,目前中国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六成,很是令人担忧!

    我们必须承认,现代职场人往往被越来越快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脚步裹挟,很多人把“高地位、高职位、高收入”当做自己的奋斗目标,更有许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流砥柱的人,觉得“工作狂”是个绝对的褒义词,于是,他们不断地压榨自己的身体成本,用“健康去换取金钱和成功”,迎合这个时代的所谓“新价值观念”。

    故而,长期以来,“年轻时用青春和健康换金钱,年迈后再用金钱和地位换健康”的怪圈悄然形成,并愈演愈烈,以致进入恶性循环。其实,追求发展并不值得我们以自己的生命做代价,并不值得我们以健康做交换。这是许多活生生的事实都一再证明了的粗浅道理。

    现代国家需要的精英,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大量心身健康的人才;现代社会需要的发展,不是仅有物质需求,更多是人类“两个文明”一起提升;现代生活需要的环境,不是只有劳作,更多的是快乐和谐自由健康的生活。

    所以,笔者认为,高薪天堂再好,以透支健康来换取都得不偿失。珍惜了生命,才能长久地拥有已经获得的一切。否则,眼一闭,啥皆空。

    文章最后,让我们以32岁的海归博士于娟在博客“活着就是王道”中的一段话,作为结语:“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