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用心沟通5088
用心沟通5088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939
  • 关注人气:5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心原创】“击鼓传花”游戏古今演变初探(新浪推荐11年第114篇)

(2011-06-04 10:04:54)
标签:

击鼓传花

游戏

演变

历史

分析

杂谈

分类: 原创

                    【用心原创】“击鼓传花”游戏古今演变初探(新浪推荐11年第114篇)
                              (新浪网草根名博首页推荐)

    击鼓传花,也称“传彩球”等。汉族民间游戏。流行于全国各地。十几人或几十人围成回味、圆圈坐下,其中一人拿花,一人背着大家或蒙眼击鼓,鼓响传花,鼓停花止。花在谁手中,谁就摸彩,如果花束正好在两人手中,则两人可通过猜拳或其它方式决定负者。击鼓传花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方式。按纸条规定行事,多是唱歌、跳舞、猜谜和答问等健康有益的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据史书记载,击鼓传花是中国古代酒宴上的助兴游戏,属于酒令的一种,又称“击鼓催花”,在唐代就已出现。据说李隆基善击鼓,有次他击鼓一曲后,未发芽的柳枝竟吐出了绿色,便有了“击鼓催花”的典故。从杜牧的诗句“球来香袖依稀暖,酒凸觥心泛艳光”,也可窥见唐代酒宴上击鼓传花情景交融的场面。

   《红楼梦》中就曾生动描述这一场景。有网友撰文对此段勾勒作出精彩点评:《红楼梦》第54回里就有对击鼓传花的生动描写。话说那一回元宵夜宴之时,热闹非凡,贾府的亲属家眷男女老少都出场落座,难得的团圆时节。贾母和凤姐儿自然是会场的主角,成为大伙儿调侃的焦点。在几番推杯换盏过后,“要蛾子”多的凤姐想出了“击鼓传梅”的点子娱乐,行了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于是引出了几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来。

    且话这一次“对时对景”的“击鼓传梅”,规则是谁输了谁说个笑话。那鼓是“黑漆铜钉花腔令鼓”,那花是“喜上眉梢”的红梅,由说书的女先儿击鼓,专业到位,那鼓声“或紧或慢,或如残漏之滴,或如迸豆之疾,或如惊马之驰,或如疾电之光”,声声敲人心坎。恰恰传至贾母手中,鼓声忽住。老祖宗开讲,话说一家有十个儿媳妇,唯有第十个媳妇聪明伶俐,公婆最疼,其他九个媳妇觉得委屈就到庙里烧香,梦见孙悟空来告知了其中缘故,是那个小儿媳妇因吃了猴儿的尿才生得乖巧,因此又被牵扯到凤姐儿身上而引发一阵大笑。

    鼓声再起,传花继续。小丫头们是凤姐的“粉丝”,大家平日里皆喜欢听她的“新鲜趣谈”,听说凤姐在场,大家赶紧“找姐唤妹”、奔走相告,不多时便挤了一屋子人。可见凤姐的人气。为了听二奶奶说笑话,小丫头们故意咳嗽叫击鼓的女先儿适时停鼓。待那红梅传到凤姐手中可谓众望所归,自称“笨嘴笨腮”的凤丫头信口编了一个“正月半合家赏灯吃酒”的瞎话,流水帐似的列举了从老到小的一大堆称谓,说来说去,无非是大家伙坐在一起吃了一夜酒又散了。众人觉得没头没尾,“冰冷无味”,怎肯放过她,凤姐无奈又讲了个“聋子放炮仗”的冷笑话来,于是夜宴接近尾声。而此时,“年也完了,节也完了”,聚会也该散了。

    那晚上的击鼓传花,只把镜头对准了贾母和凤姐两位,其他人似乎都是听众,跟着起哄就行,但参与者还是先紧张了一把,之后才开心的笑,擅长游戏的人动作迅捷、能够控制节奏,而且心照不宣:那枝红梅又怎会被传到一个没有故事又不苟言笑的人那里而冷场呢。然而,那场景还是无法想象和准确再现,到底是谁把花传给了凤姐,是湘云还是李纨?又是哪位小丫头胆敢咳嗽使然,是鸳鸯还是袭人?这里的细节不得而知了。红楼梦给读者呈现的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轰轰烈烈大场面。

    击鼓传花,鼓声伴着心跳,这个让人又激动又兴奋的游戏,是期待、是恐惧。希望表现自己时怕被错过,害怕轮到自己而无可表现时又惴惴不安,如此患得患失、跃跃欲试,都在这个古老游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真个欲罢不能。

    人生如戏,亦真亦幻,何尝不曾经历过命运的击鼓传花般的捉弄,那传来传去的花是机遇也是挑战,那鼓声戛然而止,下一个幸运儿会轮到谁呢?

    如今,现实中“击鼓传花”被人们赋予了许多善意的内涵,所谓鼓不打不响,花不传不香,许多事物都是靠“击鼓传花”加以发扬光大。事实上,在这里“击鼓传花”传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团结一致、激扬向上的精神,一种相互激励、相互竞争的风气,一种敢为人先、虽败犹荣的意志,一种虚怀大度、君子坦荡荡的品质。花落谁家,谁的微笑最动人,而不是花落谁家,谁泪涟涟、心怯怯。

  从游戏规则说,没有人想违规争抢“下家”的,否则失去了“击鼓传花”游戏的意义;而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争抢下家,再把“花”抛出去,“击鼓传花”变成“击鼓抢花”、“击鼓抛花”,落花者,不再是爽朗大度,而是心如绞痛,泣涕涟涟。

  这种现象在资本市场和楼市里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资本市场暗地里流行的“击鼓传花”游戏,不再是原来的规则。比如一家上市公司在许多人的手中反复重组,每一个重组方进入上市公司的意图非常明确,就是谋取高额盈利。而楼市泡沫则把“击鼓传花”游戏表现得淋漓尽致:高昂的房价前,人人争相购买物业,又争相转手抛出,唯恐买不到,更唯恐抛不出,没有一个想当最后一个下家。而花落谁家,谁投机不成,暴利不成,损失惨重,自然绝望伤悲。这里,“击鼓传花”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 “花”不是激扬、竞争的象征,而是赌博的筹码,物欲的驱动器。

    让我们更为担忧的,还是存在于官场政坛的变异“击鼓传花”。那就是有关部门、相关领导在职责范围内、职能范畴里,不讲原则、不顾民生,一切以部门的利益、个人的利益为准则、为标准,有利就上、有难就让、有益有抢、有责就推的现象层出不穷,很是杯具。在其背后,我们不难看到,矛盾击鼓传花,传出去的是责任,接过来的是权力;皮球踢来踢去,踢出去的是担当,踩得着的是利益;问题推来推去,推出去的是义务,留下来的是权利。矛盾“击鼓传花”固然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一个不容忽略的内容,就是社会管理者冲突管理能力的匮乏与民生意识的淡漠。矛盾“击鼓传花”现象之所以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人对社会矛盾和冲突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解,也不能否认存在某些不作为或胡作为的官吏在以权谋私、以权谋利。

  事物一旦变质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击鼓传花”也不例外。本来正义、纯朴、激励的游戏,一旦规则出轨,甚至本末倒置,花非花,鼓非鼓,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神奇化为腐朽,和谐化为紊乱,真诚化为虚伪, “击鼓传花”也自然失去了存在之本,被人们抛弃。一般来说,规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按规则办事,不讲原则的人到头来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那些颠覆规则的怂恿者更是会受到公众的谴责,时代的抛弃。

    看似简单的“击鼓传花”游戏,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不再简单。我们通过上述分析,是否能够有些新的启示启迪?哪怕有一点启发,也不枉笔者的一片心意。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