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网新闻论坛百姓杂谈推荐)
从“史上最牛的公务员”到“教师吃空饷”,近日“吃空饷”成为了热门话题。其实,这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只要点击搜索,你就能够看到近年来不少地方都出现或整治过“吃空饷”现象。是何原因让一个老问题,霎时间变为了热门话题?笔者想来,应是与中央反腐决心与查腐力度加大有关。
所谓“吃空饷”,即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拿着财政供给的工资却不履行岗位之职责。通俗地说,就是假如一个单位定编55人,却只有50个人在岗在位上班,但向上要工资时要55人的工资。虚报出的5人的工资便是空饷。一般这笔钱会被单位领导挪用或贪污,这种行为就叫吃空饷。有人考证,这种提法源自军队中类似的现象,比如军官虚报人数冒领军饷现象,由此而来。笔者无法考究初始来源,就不做论述。
以教育界“吃空饷”的情况为例,一般是指教师从事第二职业,在编不在职;校长放任、隐瞒教师停薪留职,截留教师工资;教育局默许或参与学校行为。目前,这种现象不止在湖南永州存在,其他地方也或多或少存在,只是永州的情况被披露或情况严重些而已。
据一位熟悉教育行业的朋友透露,“吃空饷”现象不说在整个教育行业到处都有,却也极为普遍地存在着,它是由教育行业特定的特点所决定。我们知道,教育部门的人员流动,相对于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来说,较为量大和容易,因为近年来国家与地方政府对教育扶持力度加大,各类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纷纷或新建校园、或扩招新生、或升级达标、或提为重点、或公办民助自主办学等,一时间教师需求量流动量大增,有些地方有些学校还大量使用代课老师或借调老师,导致编制在原单位、人实际却在另外地方工作的情况比比皆是。
于是,在编不在岗的现象,应运而生了“吃空饷”的可能与机会。有些学校为了弥补借调老师或代课老师的工资缺额,利用“吃空饷”多出来的资金“拾遗补缺”;还有的学校领导干脆拿这不受约束不被监督的钱大肆挥霍,请客送礼,办些无法直接入账的事情。这背后有多少腐败的身影,有多少贪污的行径,实在没有人能够说清楚道明白。
试想,仅从湖南永州披露出来的情况看,一个市教育部门竟有上百人在“吃空饷”,每年吃掉财政几百万。若是全省、全国的教育行业“吃空饷”人员统计总数,加上其他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或多或少存在的类似情况,国家和地方政府将会为此付出一笔极其巨额的财力才行。
在财政无法监督监管的条件下,有多少资金流向了不应使用的奢侈消费、流入了不该私有的中饱私囊,确实值得一查,需要一查。目前,学校领导、教育局官员,一般都属于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执行的干部队伍,他们存在的严重违背财经纪律行为,甚至是贪污腐败行为,均属吏治不佳的问题。故而,笔者呼吁,查处“吃空饷”就从整肃吏治开始!
查处“吃空饷”问题,若是就事论事的话,很可能出现某些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态度来进行。说是处理问题,却挂一块“遮羞布”,“蜻蜓点水”“点到为止”,生怕深究起来暴露出更多问题,以至“引火烧身”。所以,即便是清理“吃空饷”这样的正事好事,也往往“低调处理”。若是在教育系统内部处理类似问题,就更加“人性化”,一旦群众反映强烈,不查无法交差,就“郑重其事”下文,装模作样检查一番,这时该补手续的已经补好,该回原单位报道的已经回来,即使是查出了一些问题,也大多虎头蛇尾、不了了之,至多不过是让“吃空饷”的人数减少些罢了。
可想而知,这样的一种处理方法查处方式,焉能起到真正实效?毕竟,拨付给教育的经费,不管是国家财政还是地方财政,一分一厘都是人民的钱。“吃空饷”实质就是在吃纳税人的钱,就是在浪费纳税人的劳动和贡献。拿人民的钱,来为小集体甚至是个人谋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公权私用,就是一种赤裸裸的腐败。
过去,我们也曾多次治理过“吃空饷”弊端,之所以无法杜绝和根治,究其原因,就在于有关地方政府不能正视问题,不敢深挖严究,只想通过发动一次“战役”、清理一批人进行修补,甚至是仅仅以“停饷”作为处理结果,这种浮光掠影式的查处,自然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要说,必须从整肃吏治的高度来认识查处“吃空饷”的重要性紧迫性,才能对敢于吃国家的“空饷”之人,不仅要连本带利的吐出来,更要依法严惩。并对政府主管部门或官员一旦发现存在默许或纵容“吃空饷”的行为,以失职渎职问责。只要是违反党纪政纪的、触犯国家法律的,不论什么人、什么部门,都依法依纪处理,不仅个人罪责难逃,政府部门也难脱其咎。
这样一来,何愁“吃空饷”现象还能长期存在?何患教育腐败还有温床滋生?
(作者:用心沟通原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