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网首页推荐)
春节期间,最开心的莫过于孩子了,因在吃好穿好玩好的同时,大多能够收到不少压岁红包,少的几十,多的几千甚至过万。在越来越重视孩子身心教育和生活保障的今天,对孩子的爱戴爱护早已是共识。
然而,爱孩子的方法,总是因家庭环境、生活氛围、所处阶层不同存在极大差异。究竟什么才是真爱?如何做到真爱?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做法。
笔者在网络读到一篇《陈光标的儿子比老爸更牛:要做世界首善》文章,很有同感。故今天,我也想就这个话题,说说自己的看法。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家庭与父母精心打造的“将来”。如何关爱孩子、怎样关心成长,自古以来就是个迫切而又重要的课题。是留给孩子享用不尽的物质财富(这在许多家庭还仅是个梦想)、构造事业成功的外在环境(平民草根对此也颇存无奈),还是留给孩子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精神,无疑是每个为人父母必须面临的抉择。
教育的重要性,人所共识。毕竟,教育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希望所在。谁能从小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谁就能来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得先机。正因为如此,教育成了全社会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不仅各级政府纷纷增加教育投入,广大家长们更是把子女教育问题作为天大的事来抓。
但教育的正确方法,却并非人人都懂得都理解都实践的。我国目前程度不同存在的子女教育投入“重物质、轻精神”现象令人堪忧。
一是“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比比皆是。曾有媒体报道过,某地曹女士孩子还不满两周岁,可她早已开始四处打听市区哪家幼儿园最好?哪所小学最棒?甚至连孩子将来上哪所初中、哪所高中,考什么样的大学,都已心中有数。她说,不管有什么困难,也不管想什么办法,需要花多少钱,都必须让孩子从小接受最好的教育。“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眼下许多家长们奉若神明的名言。为了保险起见,这“起跑线”也常常被家长们往前移。比如已有不少人在胎教时就开始了众多“启蒙活动”。
二是“盲目加压”式的教育层出不穷。也不管孩子是否能够承受、也不顾孩子是否愿意学习,一味地增加孩子学习量,已屡见不鲜。“双语教育”、兴趣班、辅导课、甚至陪读,几乎绑住了孩子的所有课余时间。就连节假日有些孩子也难得有些微放松的时刻。令人遗憾的是,家长们的良苦用心和倾情付出,却常常收不到梦寐以求的回报!某地柳先生夫妇,面对着儿子连普通高中录取线也够不上的成绩,心中非常失望,那种壮志未酬的无奈也笼罩着整个家庭,令全家人几欲窒息。因为“从小,我就想方设法给他上最好的学校。我没有本事辅导他的功课,就花钱给他请最好老师给他辅导。他想买什么书籍或者学习机等学习用品,我从来没有犹豫过,花了那么时间、金钱和精力在他身上,可是,他就是不争气!说他两句,他还耍起了小脾气!”
对于这样的一种境况,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老校长说:“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不在于孩子,而是在于家长。”因为,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他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营养是多方面的,既要有阳光、有土壤、有水,还要有氮磷钾等其他营养元素,而我们现在的家长们往往忽视了这些。他们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只重视物质的投入,而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只重视孩子的智力的发展,而忽略了孩子精神品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我们需要知道,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不仅仅表现在作业辅导上,更重要的是随时随地都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孩子热情豁达,勇敢顽强,乐于助人,开拓进取的个性,以及适应环境,自我控制的能力,密切配合学校促进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教会孩子怎样做人,从做人的根本学起,才能真正把孩子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从这个角度看,塑造孩子的道德品行、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融入社会的能力、自我生存的素质、拼搏上进的信心和懂得感恩知晓回报的意识,比提供给他们富足的物质条件更为有益。
陈光标对孩子的教育方法,颇具启发意义。在陈光标宣布裸捐之后,很多善良的人们不禁担心,他家的孩子将来咋办?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名叫陈环境的小家伙比老爸更牛更有远大志向。他不满足于老爸做中国首善,要做世界首善。
陈环境才7岁,钢琴已经十级,二胡、口风琴、跆拳道、钢笔字、毛笔字全方位地发展。当然最让老爸老妈感到自豪的还是他的善良。小家伙每当看见要饭的,都要妈妈给钱,十块的小钱还不行,一定要给一百的。有一次,当家里人对小家伙宣传陈光标是中国“首善”时,他天真地喊道:“爸爸是中国‘首善’,我要做世界‘首善’!”
陈环境之所以有这样的抱负,并不仅仅在他的善良与天真,而是家庭教育的结果。陈光标的夫人张婷是个深明大义的好女人,从来没有因为丈夫的义捐和丈夫吵过架,相反还和儿子一起加入到丈夫每年的慈善活动中。每年全家都前往贫困地区发善款。2006年在青海,2007年在贵州,2008年在四川,2009年在新疆、西藏、云南,他们让儿子参与每次捐款,让他知道钱分给谁,用在哪里,让他对慈善有直观的概念。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之下,小家伙逐渐培养起来比老爸更为远大的志向,就丝毫不奇怪了。
这样的家教才是正确的教育。在陈光标看来,孩子的未来应该由他自己来闯荡,不应该向父母提出什么要求。在儿子以后创业时,他准备不帮一分钱,要求儿子从最基层做起,如同自己一样,一步步在商场上跌爬滚打,逐渐走向兴盛。正是因为如此,小家伙从小就没有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有很好的独立自主精神,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提高。这样的家教无疑是成功的。看来,陈光标不仅在慈善上为富翁们带了一个好头,在对富二代的教育上也为富翁们带了一个好头。
这样的爱才是对孩子的真正的爱。父母给孩子留下一大堆鱼不如教会他钓鱼捕鱼的本领。因为再多的鱼也有吃完的时候,而钓鱼捕鱼的本领可以让孩子受益终身。陈光标没有把金钱留给孩子,但他却要把赚钱的本领教给了孩子。尽管孩子没有得到现成的金钱,但他却学会了更重要的如何赚钱。这样一来,他的未来还用担忧吗?
树高千尺不忘其本,善良是富贵的保鲜剂、保险箱。丧失了善良的根本,既使你获得的富贵枝干很茂盛、果实很多,也必然会逐渐枯萎。这是人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孤富难善终”“独富不过三代”的朴素认识。为啥?就是因为无论你多富有,你这个富有也不能脱离开现实存在,不能脱离开社会存在。如果认识不断这点,你把富贵孤立与整个社会之外,就如同树木离开土壤、丧失根本一样不能长久。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富贵会激化社会矛盾,使得富贵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而守住善良这个根本,富贵就可以与整个社会保持越来越密切的联系,从而在社会的土壤里吸收到各种养分,变得长盛不衰,如同千年老树一样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我国古代就有孟尝君“市义”的佳话。起初,孟尝君也误以为孤立的富贵可以长久。但在门客的开导下,终于认识到义的重要性,对自己封地的人民变得很慈善,终于“狡兔三窟”、善始善终。另据观察,60﹪以上的富二代是败家子。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已经给了我们太多震耳欲聋的启迪,使我们深知,丧失了善良、脱离了社会,孤富独富无疑就走入了死胡同,无疑很难善终,更不用说把富贵传递给后人。
因此,教育孩子既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又是一门简单的探索。“重物质、轻精神”的教育方法,理应该让其“寿终正寝”。爱孩子,就应该从教育他们做人的真诚善良、上进自强开始。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新浪首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