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心原创】和珅从反腐先锋变巨贪的警示(新浪草根推荐11年第1篇)

(2011-01-05 07:34:53)
标签:

反腐

巨贪

人生

轨迹

分析

杂谈

分类: 原创

                  【用心原创】和珅从反腐先锋变巨贪的警示(新浪草根推荐11年第1篇)
                          (新浪网草根名博首页推荐)

                   【用心原创】和珅从反腐先锋变巨贪的警示(新浪草根推荐11年第1篇)
                          (人民网强国博客文史博客推荐)

            【用心原创】和珅从反腐先锋变巨贪的警示(新浪草根推荐11年第1篇)
                          (人民网强国博客首页推荐)

    和珅是清朝被揭发出来并被处死的最大的腐败分子,但是他也曾经作为“反腐败”的先锋,查获一桩桩腐败案件,并得到乾隆皇帝的高度赞赏。那么,和珅是如何从“反贪能臣”一步步沦为清朝最大的蛀虫的?这个问题颇有现实意义,值得探讨,值得反思。

    提起和珅,大家都知道他是清朝第一大贪官。但是很少人能想到,和珅并非一当官就贪,他也曾有过“辉煌”的反腐经历。他是满洲正红旗人,生员出身。19岁时,他袭世职,成为皇宫侍卫,并且只用了7年时间,他就登上了军机大臣兼内务府大臣的高位,真可谓是“直升机式”青云直上的干部。

    看过《铁齿铜牙纪晓岚》的人都知道,和珅为人机敏,善于言辞,“遇事机牙肆应,尤善揣人主喜怒”,巧于应付各种情况,办事能抓住要领,尤其善于揣摩皇上的心理、意图,这样的“内才”自然容易获得上级的欣赏。于是,乾隆四十年(1775),25岁的和珅便做到了御前侍卫兼副都统,有机会零距离接触乾隆皇帝,在皇上面前一展其特长。次年,他被提拔为“六部之首”的户部的侍郎,军机大臣兼内务府大臣。《清史稿·和珅传》用了“骎骎向用”四个字形容和珅升迁之速。乾隆四十八年(1783),33岁的和珅被任命为协办大学士。三年后,又被委任为文华殿大学士。清人习惯称大学士为“相国”,于是和珅被尊称为“和相”,其位置相当于明朝以前的宰相。

    乾隆四十五年(1780)正月,乾隆帝趁着担任云南粮储道的海宁来京觐见,向他询问有关云南总督李侍尧违法之事。李侍尧劣迹斑斑,皇帝都有耳闻,但海宁仍为李侍尧掩护。海宁被认为对皇上不忠诚,被交军机处严讯。到此时,海宁不得不说出实情,供出了李侍尧在总督任内,借办贡品和修房屋之名勒索下属的罪行。乾隆立即派和珅、喀凝阿(一作喀宁阿)乘驿站的快马赶往云南查办李侍尧,并查封了李侍尧在京城的房屋家产。

    当年三月,和珅、喀凝阿到云南。和珅选择李侍尧的“家人”(古时称仆人为“家人”)张永受作为李侍尧案的突破口,刑讯张永受,他终于开口说话,交代了李侍尧以下罪状:借办贡品和派人回京城修房屋之名,向下属勒索银两;将珍珠卖给下属,收取银两后,又索回珍珠等等,勒索下属银两共计3万余两。李侍尧被革职拿问,由和珅将其解京审讯。主动或被迫送银子给李侍尧的下属们一并革职,审问定罪后,均被送新疆伊犁充当苦役。李侍尧在云南的住所被查抄,计金银、珠宝、洋货、名画共901项,也由和珅押解进京。

    因成功办了此案,和珅更得乾隆帝赏识、宠信。和珅向乾隆帝奏报,云南吏治废弛,府、州、县官库多亏空银两,亟宜清查、整顿。乾隆帝拟委派和珅为云南总督,让他来解决云南的问题,只是考虑到前任云南总督李侍尧是和珅查办的,不宜由和珅接替李侍尧,乃改由福康安接任云南总督。在回京的路上,和珅就被提拔为户部尚书、议政大臣。和珅完成使命,向皇上汇报情况,涉及云南食盐管理、钱币制度、边境事务,说得头头是道,符合皇上旨意。乾隆帝当场表态,授予和珅御前大臣,兼都统,赐婚其子丰绅殷德为和孝公主额驸,等结婚年龄一到,即举行婚礼。和珅查办李侍尧案,是名利双收。

    然而,和珅在功成名就之后,不禁得意起来,开始结党营私,聚集党羽,并利用权势大肆敛财,渐渐贪污腐化。乾隆四十七年(1782),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布政使于易简,说他们贪纵、营私,向各州县索贿,各州县仓库储存的银子严重短缺。乾隆帝命和珅、左都御史刘墉至山东调查、审问,又派钱沣同行。

    此次,和珅查国泰的案子,一变两年前查李侍尧案那种坚决的态度。据许国英《清鉴易知录》一书记载,钱沣知道国泰是和珅党羽,便提前几天出发,到了良乡,停下来微服察访。见官员的仆人乘良马经过,他跟踪了一段路,得知其正是和珅府上仆人。钱沣将仆人截住搜其身,起获国泰写给和珅的密信,信中多隐语,大意是已借银填补官库亏空。钱沣立即向朝廷奏报。和珅知计谋已泄,不敢公然维护袒护国泰。

    《清史·和珅传》虽然没有明说和珅向国泰通风报信,但写道:“和珅阴袒国泰,既至盘库,抽视银数十封,无阙,即起还行馆。”和珅到官库,抽查了几十锭银子(官银50两为一锭)。他一不看银子的成色,二不称银锭的分量,草草抽查几十个银锭,就起身返回下榻的行馆。这分明是走过场,分明是应付朝廷,应付舆论,保国泰过关。

    好在此刻有左都御史刘墉坚持原则,御史钱沣更是下决心排除干扰,追查到底。他要求封库,和珅不得不同意。次日把库银仔细查一遍,发现银子成色与官银不同,都是从商人那里借来充抵的。国泰等人的罪行得以查实。国泰、于易简被判斩立决,乾隆帝下令改为斩监候,关进刑部大狱。新任山东巡抚明兴递上奏疏,说排查山东各州县仓库,总共短少银子200多万两,皆国泰、于易简在任时所造成。乾隆帝命国泰、于易简二人在狱中自杀。

    和珅之所以要庇护国泰,所以要冒着很大的风险在两个坚持原则的官员面前庇护国泰,就是因为国泰是他的党羽。他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此事尽管对和珅是个打击,却没有让他悬崖勒马,不仅我行我素,反而变本加厉,仰仗位高权重之势,善于揣摩乾隆帝旨意之便,利用皇帝的喜怒达到陷害好人或包庇奸人的目的。凡不投靠他的,他就挑拨离间,设法使皇帝对之印象变坏,加以陷害;凡向他行贿的,即使冒犯了皇帝,他也为其斡旋,或者故意拖延,不加处理,等候皇帝消气。因而,不少官员纷纷把和珅当靠山,将搜刮来的民脂民膏,拿来孝敬和珅。

    清人昭梿《啸亭杂录》一书写到了和珅在下级官员面前的神气:山东历城县令某某,到京求见和珅,作为日后向人夸耀的资本。他向和府看门人贿赂2000两银子,才被允许跪在和府大门口等候。和珅回府时,在车中见到了跪者,并得知他乃七品芝麻官,于是呵斥道:“县令是何虫豸,亦来叩见耶!”

    此时的和珅已不同当日,自然不把区区七品县令看在眼里。皆因他职位太多,权太大。王春瑜主编的《中国反贪史》一书指出,“他集军事、行政、财政和民族、外交、文化、教育大权于一身,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权大了,不受制约,就为所欲为,忘乎所以;就作威作福,不可一世。

    和珅也许仕途太顺、也许权力太大,以至于他从反腐能臣,沦为了巨贪。他确实查办过一些贪污案,但没有吸取贪官李侍尧等人的教训,既没有管好自己,又没有管好自己的仆人,以致重蹈覆辙。嘉庆四年(1799)正月,乾隆帝驾崩。嘉庆帝旋即下诏宣布和珅二十大罪状,并赐死。

    和珅被查抄出来的家产到底有多少?至今没有完整、准确的说法。当时大清国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6-7千万两银子。而和珅的财产,相当于当时全国10倍以上年财政收入。因此,说他是清朝被查处的第一贪,并不过分。他家的财产,全部折成银子,不是以万两计,不是以百万两计,而是以亿两计。这样的巨贪被处死,是“实至名归”,死不足惜。可惜的是,他从反腐勇士一步步走向贪污腐化的人生轨迹。

    如今,我们也有不少落马的高官,在当红之际,以自己的能力、水平、政绩被提拔到更高职位上。随着职务的升迁、权力的扩大,俨然慢慢就具有了“官老爷”的作风、“官衙门”的做派,把自己当年的誓言与原则抛弃得一干二净,甚至用原则做交易、拿权力当筹码。他们走过的路,与和珅走过的路惊人地相似。从防贪到自贪、从能臣到蛀虫、从肃贪到巨贪,如此转变,这般逆行,自己给自己的政治生命画上句号,很值得我们深刻反省和警钟长鸣。

    权力虽好,地位虽高,但失去监督的绝对权力、放纵权势的“天马行空”,总会受到法律的严惩,被时代所抛弃。不能不引以为鉴,不能不淡泊明志,才能用心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