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网草根名博首页推荐)
背景资料:一年一度的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录公务员工作即将开始,国家公务员局负责人日前接受采访,透露了2011年度的考录工作将有三项改革创新举措。其中之一就是积极探索从村(社区)干部、优秀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选择一些中央直属部门的基层单位进行试点。这位负责人说,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公平公正、逐步规范化与科学化,将使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0/13/12654391_11n.jpg
(
网 图 )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从村(社区)干部、优秀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试点,对广大基层公众人员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也是一项颇具改革意味的新措施,值得称道,值得提倡。毕竟,扩大公务员选录范围,面向所有“有道德、有能力”的全体公民,采取“考试、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必将会受到民众的欢迎与支持。
只是招录公务员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好的初衷,还需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具有贯彻到位的执行与监督力度,才能起到新政策新改观的效果。笔者对此有些不够成熟的想法,在此提出与各位商榷。
其一,报考是否需要设置“门槛”
历来我们在公务员报考时,总是要求必须具有什么学历、什么阅历、什么地区等等,是否需要,是否必要,值得考量。公务员,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并非都是极其关键的岗位,要求有与之想匹配的学历与经历,既然是面向全体公民,就应当打破各种人为藩篱,才能真正做到不拘一格招人才。
我们常说学历不代表能力,文凭不代表水平,那为什么要在招考之初,又人为地加上这些所谓的“条件”?我们常讲身份不是问题,地域不是差别,那为什么要在资格审查之初,又人为增添上这些所谓的“门槛”?考试,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优胜劣汰”过程;选拔,本来就是一项较好的“好中选优”方式。实在没有必要打着公平的旗号,实行并不公平的行为。
其二,怎样把握鉴别优秀“标准”
这个年头,只要有需求,就可能衍生权力的腐败,我们不能不警惕。假如,此次报考的必须条件是“优秀”的村(社区)干部、优工人、农民,那么,优秀的标准制定与把握尺度就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权力。是领导说了算还是群众说了算,是推荐说了算还是考评说了算,其中“技术含量”很高,“神秘因素”很浓,一旦进入实施阶段,执行好坏,实施深浅,都紧密关系到报考人的切身利益,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才好。
倘若出现凭“一纸证明”就能够说明问题,就能进入报考程序,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情况将会是“漏洞百出”。我们过去曾经吃过类似的亏,推荐人员中总是少不了“人情”的影子,保荐人选里总是免不了“关系”的“踪迹”。靠人的自我约束,毕竟不如制度与监督来的现实和可靠。
其三,考试内容“涛声依旧”还是有所变革
曾有人撰文指出,要改变国考形式与内容。公务员招录中,要针对不同的岗位需要,设计不同的考试形式与考试内容,才可能给高中(职中)毕业的优秀工人、农民以真正的机会。否则,如果考察还是强调卷面成绩,重视知识超过重视能力与经验,那么,与博士、硕士、学士同场竞技,高中(职中)毕业生们很难有脱颖而出的机会。笔者很是赞同,并建议:应当针对不同的应考者,有所侧重,有所照顾,方能彰显本意。
在应考方面,村(社区)干部、工人、农民大多不是考试的行家里手,毫无疑问,肯定会逊色于久经考场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如果以相同分数来录取,这个政策的美好初衷就会烟消云散,流于形式。应试教育有许多弊端,且也不是最佳的鉴别人才方式。现在,好容易有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却可能因为远离考场时间过长、知识丢弃过久,而擦肩而过,若是无形中把他们当做“陪考者”,是残酷的“喜悦”,是可叹的“无奈”,还不如没有这样的期待。
其四,考后实效看参考人数还是看录用多少
任何一项政策的优劣,只能看其最终结果是否令人满意、是否实现目的。中央机关及国家部委拟打破身份歧视的探索,不但有利于推动公正平等,而且也将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不唯学历、不唯身份的氛围,确实值得叫好。但民众想要的不是开始的叫好,不仅是看政策制定者的初衷,还要看政策实施后的结果,后者才是衡量政策是否真正得人心受拥护的关键。
允许报考是好开端,能够录用方为好结局。公务员队伍,需要各路人才云集、需要各方精英投身,才能藏龙卧虎、人才辈出。作为国家公共管理部门,一旦获得这些出类拔萃者为其服务,必将为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人民福祉带来极大好处。
因此,我们希望农民等报考公务员之路,能够走得更顺、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作者:用心沟通原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