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心原创】“网络问政”如何避免“作秀”?

(2010-10-21 22:22:42)
标签:

网络

问政

避免

作秀

分析

杂谈

分类: 原创

    近些年,许多地方政府纷纷利用网络手段,搭建信息平台,开展了“网络问政”活动,或举办征集建议、或网络对话、或网友见面会、或收集舆情等,一时间热热闹闹、轰轰烈烈。效果如何,只有举办者自知。

    其实,真正的效果,民众也是可以想象一二的,有些可能起到了预想的效果,有些则“虎头蛇尾”难有实绩,甚至有的只有外在形式缺乏实际内容。类似“雷声大雨点小”的网络问政,无疑是包含了“作秀”的成分,演绎了一场闹剧而已。

    作为“网络问政”的实施初衷,也许是好的,但真正的效果未必就能够达到计划的目标。怎样把“网络问政”工作落到实处,不仅与问政的方法有关,也与官员的认识水平、认知程度、认真态度和认定目的有关。

    我们知道,“网络问政”的做法,是最近才出现的新鲜事物,是新形势下新的工作方法途径手段的探索,值得提倡,值得发扬。只是我们在进行探索时,要努力避免形式主义,避免“作秀”行为。

    网络里的民声民意,往往是“最原生态、原声带、原汁原味的”网络声音。尽管其中有不和谐的成分,但大多数民众是真诚希望政府的作风能够改进、真心期待政府的工作能够改善。基于这样的认识基础,我们在举行“网络问政”活动时,才能把民声民意当做有益谏言,否则,再多的活动、再大的场面,都是徒有虚名,都可能沦为“面子工程”,毫无实际意义。

    广州市长万庆良在近日广州举办的“网络问政”活动中指出:“办好网络问政就是要利用网络这一平台,从唠叨话语中体察社情民意,从尖锐批评中挖掘真知灼见,从而推动广州的科学发展。”说得好极了,对极了,不仅态度诚恳,也认识很准确很到位。为各地开展类似的活动开了好头,迈了好步。

    就眼下一些地方政府“网络问政”做法分析,投巨资、搭平台,办活动、集民声,确实做了不少相关工作,但流于形式的、效果甚微的,不在少数。为什么会这样的结果?仔细归纳后,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致:

    一是认识不到位。有些领导之所以开展“网络问政”,不是想工作有改进、作风有改善,而是看到其他地方领导在这样做,便被动地为了跟上形势、为了彰显创新、为了取得政绩,而采取的临时措施。在他们看来,网民的意见建议,只是可有可无的民声民意,丝毫动摇不了所谓的“既定方针”或“习惯做法”。

    二是观念不准确。有些领导想当然地感觉,网络是民众宣泄不满、发泄牢骚、指责政府、谩骂官员的场所,并不能在浩瀚如海的言论里找到多少有意的借鉴,并不能起到很大的启发作用。于是,他们在举办此类活动之际,轻描淡写,敷衍了事,热热闹闹搞形式、认认真真走过场。此种心态,焉能有实际效果?

    三是方法有欠缺。有些地方在“网络问政”时,在平台上虽有沟通栏目、问政板块,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专门力量去分析采集,没有专门人员去办理督查,使得群众的意见建议,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必将极大地挫伤网民的热情,损害政府的形象。因此,是否充分尊重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研究完善网络问政的反馈机制,有针对性地进行回应,让网民放心安心定心,就成为衡量“网络问政”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四是目的有偏差。网络问政的关键在于行动,在于改进,在于成效。本来这应当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实际运作过程中,却远未达到这样的成效。毕竟,想法、做法与实际行为产生的效果,还是有距离的。好的打算,未必有好的结果;好的措施,未必有好的效益。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人人都懂得的道理,却不一定人人都愿意去践行。尤其是一些听惯了奉承好话的官员,想在短时间内习惯听取有些“刺耳”的声音,并非易事。因而,必然会影响问政的结果。

    综上所述,“网络问政”若要避免“作秀”,就必须像广州市长万庆良在网友见面会上承诺的那样,真正在“有问有答、有答有办、有办有督”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做到听民声、纳民意、重民谏、集民智,为一方发展而努力有所作为,有大作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